有人说,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在青少年时期即已养成。尽管此话不虚,但天下美食我都爱。
今年暑假,在大学同学的陪伴下,我有生第一次在擂茶店享用擂茶,且吃了3种不同口味的擂茶。一种是周立波故居附近小店的擂茶;一种是桃江县桃花江擂茶,这2种擂茶有相似之处,此前,我曾撰文做过介绍。
今晚吃的是桃源县客家人擂茶馆的擂茶。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78794/00f68b9a7623a77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78794/a053a204c9411fd9.jpg)
客家人擂茶馆擂茶的制作方法:将大米、花生、芝麻、黄豆等分别炒熟,米磨成粉。其它材料一起打碎,并与茶叶、生姜一起擂细,再用水煮开。烧煮过程中,边加磨碎的炒米粉,边搅拌,待烧开后,再焖3分钟即可。其擂茶分清淡状和迷糊状2种。清淡状比清汤稍浓一些,米糊状顾名思义,类似米糊。米糊状令人容易有饱腹感;清淡类可多喝一些。客人根据个人口味,尽可随意享用。
因为桃源县擂茶的原材料、制作工艺与桃江县的不一样,所以,前者的擂茶为黄色,后者的擂茶为乳白色,但皆香气四溢。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78794/bdc4f393724a29f3.jpg)
客家人擂茶馆擂茶配点有小菜、点心、干果和水果等,多达38种。小菜甚至有我眼中成本不菲的油炸干泥鳅。坛子菜居多,绝大多数是店主请腌菜高手--往往是60岁以上的婆婆腌制而成,其中有我自小就钟情而老家人已少有人腌制的酸腌菜;富有特色的腌鱼腥草。点心类糖油粑粑、芝麻炸糕、由大米制作的发糕、荞麦饼和粽子等都是我自小就喜欢的美食。常德与益阳炒米虽然都是由米饭晒干成阴米炒制而成,不同的是:后者是在炒锅里直接翻炒,颜色金黄,口感有嚼头;前者是加了炒沙同炒,炒熟后,再迅速筛出炒米,留下沙子继续炒做;炒米是白颜色,口感松脆。
该店擂茶、配点都可以续添。有专人提着2壶不同稠度的擂茶,负责随时帮客人添加。
该店生意特别兴隆。我们大约在17时左右进店,不用等餐位;但不久就要排队等餐了。该店大约有20桌,客人熙熙攘攘,接连不断地进进出出。
该店每桌的38种配点,一入坐,服务员纷纷送上桌来,我们少要了2种。消费结束,竟还有无人享用的,太浪费了。
尽管桃花江擂茶配点最多7’8碟,比客家人擂茶馆少多了,但造成的浪费也就少多了。
朋友说,这家店消费15元╱人,每桌最低消费60元。我们一行5人,消费75元,价廉物美之至。配点愿意带走的可带走;不愿带走的,就成了残渣,当着客人的面,倒进了残渣桶。
朋友说,如果1桌8人消费,造成的浪费就少多了。擂茶原材料生产、加工制作皆为不易;何况世界上还存在不少食不裹腹的人群,但愿此类浪费少些,再少些。
常德、益阳的擂茶皆为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各有千秋,难分高下。个人感觉,前者可当正餐,后者适宜于茶歇或宵夜。
由衷感谢益阳新林老同学、常德兆勋老同学夫妇的陪伴和盛情款待,使我们得以一品地方风味!2018.8.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