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能说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读《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
维特根斯坦是个相当忧郁的哲学大神。犹太人富二代,中学时和希特勒在一所学校,据说他的聪明富有高贵,让希特勒嫉妒,影响了希特勒的一生(恨犹太)。他让出了自己的那份遗产,所以又很穷,常常需要朋友接济;当过兵,上过战场,愿意在最危险的地方站岗;做过小学老师,因体罚学生被投诉;在剑桥教过哲学,却劝自己最好的学生千万别搞哲学;会设计建筑,造房子自己住,几乎无所不能。所以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富人家的子弟会折腾,因为当家维稳,折腾创新,人类靠当家的繁衍,靠折腾的进化,谁的作用价值更重要?实在不好说。但在面对类似法西斯崛起、三体人入侵等极端情况时,到底是要“给文明以岁月”,还是要“给岁月以文明”,实在是个两难的选择。
维特根斯坦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哲学家的回答。他终身未婚,无子,甚至也许从未和女人有过性关系。他应该喜欢过女人,但他真的爱男人,特别是自己的学生,没有他们,他的哲学工作简直没法开展。他被伯兰特·罗素引荐进入了剑桥大学的神秘社团“使徒社”,该社历史悠远,始终由剑桥三一学院和国王学院最优秀的12名成员组成,当时的老大叫凯恩斯,就是那个经济学大牛凯恩斯,据说社里流行同性恋。同性恋这种有悖动物本能的情感,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地方已经得到了法律上的认可,奥巴马在15年国情咨文演讲时公开说道“同性恋者现在已能够在十分之七的美国各州合法结婚”,奥巴马把这件事当成自己的政绩,美国自由精神的一个例证,精英阶层和富裕国家的事有时确实让普通人难以理解。
在哲学精神上与维特根斯坦交集最多的是罗素。罗素曾经也是我心中的哲学大神,上大学时背他的《我为什么而活》,开头一句是这样的,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三种简单粗暴的感情支配着我的生活: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怜悯)。 瞬间惊为天人,当时受应试教育荼毒多年,以为英语都是科技小文,时论政评,非得选出个ABCD不可,比不上汉语博大精深,读完此文才知道英语写作也可如此优雅锦绣。
但维特根斯坦就因为罗素经常写这样的文章差点与其绝交,他觉得罗素偏离了哲学家本身的工作,这种《读者》或者《意林》体的哲理鸡汤文,实在不该由罗素这样的大神来写,最重要的是,因为写这些罗素放弃了对哲学的继续思考。维特根斯坦对罗素的这种感情,就像一个孩子长大后发现父亲如此不济时的失望和愤怒。罗素比维氏年长,发现了维氏的天份,二人曾经一起愉快地讨论哲学问题,但后来,罗素对维氏《逻辑哲学论》写的导言,维氏一个字都没用。在对哲学的思考和研究上,维氏确实走得更远更深,也更为刻苦。
维氏还有本著作叫《哲学研究》,他一生就写过这两本哲学书,都是写得很辛苦,常常想到自杀,实属呕心沥血之作。要真正理解维氏,就得读懂这两本书,但据说全世界没几个人能懂,所以读完整本传记,我只能津津乐道这些生活轶事,至于维特根斯坦到底研究了什么,我不敢妄加评论,只好借用他自己的名言“对不能说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