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今天正值周末,窗外沥沥淅淅下着小雨,都说下雨天气和电影更配,所以找出我的投影仪,和妻子一起来了一次家庭观影。
这次看的是《一九四二》,是冯小刚导演在2012年拍的一部电影,主要讲了在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背景下,一个地主家庭,离开家乡,躲避祸乱,最后只剩老东家一人的辛酸故事。
冯小刚可能很多人都熟悉,是一位知名导演,有过许多成功的商业电影案例,但这部情怀之作《一九四二》,在当时只卖出了四百万票房,属于妥妥的“反面教材”。
但我觉得这部电影非常好,非常值得推荐,远超许多一线大片。
据说这部电影起源于刘震云的一篇中篇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当时冯小刚看到后立马决定将其拍成电影,经过十多年的打磨与拍摄,终于搬上荧屏。
一段被河南人遗忘的记忆重新被唤醒。
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是第多少次看这个电影了,每次看都有新的感受,也都有一种由内而外不自觉地同情和悲愤。
同情的是,我的祖辈也曾在这场灾难中流离、失散和死去;同情的是,三百万河南人因为一场旱灾,背井离乡,客死逃荒的路上;同情的是,这样的苦难只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一个短暂的缩影。
而我悲愤的是天灾之外的人祸,当时的执政组织非但没有起到赈济作用,还放弃河南,炸开花园口大坝,将这个“包袱”甩给了日本人。
当然,这些都是我从电影中看到的,其中一些情节非常抓睛,也非常抓心,很明显能够看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剧中借白修德之手,拍出了饿狗吃人的惨烈画面,让一众外国人和统治官员深受震撼,甚至还登上了美国的时代周刊。
但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有冲击的地方,真正的震撼是面临灾难所表现出的人性。
电影刚开始,刺猬带人去打劫地主——“老东家”。明知地主家里有人、有枪、有土楼,为什么还敢去拼命呢?
还不是为了一口吃的。所有人都饿急了,实在是没有东西吃了。哪怕是还有一点树叶树皮,都不至于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难道只有现代人惜命,以前的人不清楚好死不如赖活着的道理?
所以,横竖都是死,不如拼一把,兴许还能做个饱死鬼。于是就发生了“老东家”被抢,儿子被杀,房屋被烧的情景。
幸好“老东家”机智,在其他地方藏了粮。虽然都是拖家带口,背井离乡的去逃荒,但“老东家”一家有马车、有粮食、有金银细软,还有一只猫。
用“老东家”的话来说,他们这不是逃荒,他们这是避难。
再对比穷人家的逃荒,一辆架子车拉上妻儿老小,便是全部家当,至于所有吃喝,全在每个人的肚子里。路上饿了再去讨,这才是真正的逃荒。
后来“老东家”的马车被征用,家当粮食悉数被抢,自己一家也算真正开始了逃荒之旅。一家人没有吃喝,蜷缩在雪夜里,只能靠着磨碎的树枝充饥。
儿媳妇因为生产后太过虚弱,身体一直没有好起来,老先生(医生)说给口吃的,就能救过来,但那时候哪里去找口吃的呢?
谁愿意看着自己的亲人活活饿死?谁又能无动于衷呢?
但是儿媳妇还是饿死了。
我很清楚地记得,这里有一个镜头,特别有冲击感,现在的电影版本应该是被删除了。
这个镜头大概是这样的:在发现儿媳妇被饿断气后,婆婆赶紧把刚出生的小孙子抱到儿媳妇怀前,想趁她身子热,让小孙子再吃口奶。
这时候“老东家”上去一把拉开,并呵斥道:“天爷呀!她五天都没(mu 河南口音)有吃东西了,身子瘦得跟把柴火一样,哪儿来的奶!”
这是什么样的编剧,忍心创作出这样的情节?
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人在长期饥饿的状态下,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传说易子相食都常有发生,更别说这样的事情。
随后好不容易赶到洛阳城外,却被告之无法领取救济粮,因为他们这些灾民来到了非灾区,想要领取救济粮,再走几百里回去。
这是什么混蛋逻辑?这简直是草菅人命。而且城中官商勾结,中饱私囊,大发国难财,却没有一粒粮食送到灾民口中。
这里还有一个比较讽刺的远景画面,城内烟花齐鸣,欢度春节;城外灾民遍地,等待死亡降临。
有的人不想再受饥饿之苦,有的人想让亲人活下去,选择了卖儿卖女卖自己。
星星用自己换了五碗小米,让“老东家”和刚出生的小侄子能够继续苟延残喘。而她一个傲气的富家小姐,只能被卖到烟花场所,服侍客人。在星星给人洗脚时候,说:“爷,吃太多了,蹲不下!”
再比如花枝将自己卖了四碗小米,将两个儿子托付给了拴柱。临走前,还专门将自己的棉裤与拴柱进行了交换,理由是拴柱的棉裤比自己的破。
仅仅一夜的露水夫妻,为何能够做到如此呢?还是源于人性。
而拴柱也没有辜负花枝的托付,虽然弄丢了两个孩子,自己也惨死日本人之手,但他却是为了孩子而死。
老东家扒火车,一路西行,为了能够有一席之地,他抱着小孙子爬上了车顶;又为了不让沿途的风雪冻坏孩子,只能紧紧搂着小孙子。临近目的地,才发现捂得太紧,把小孙子捂死了。
举目四望,出发时浩浩荡荡的一家子,如今只剩孤孤单单一人,这是何等的荒凉。
没能赶到西安,翻倍撵回河南,路边皆是饿死之人。
“老东家”对着路边一个失去所有亲人的小女孩说:“叫我一声爷,我就是你的亲人了。”
“爷。”
夕阳的余晖下,两人手拉手,走在回乡的路上,成了电影最后的一幕。
这一刻,一种无力感难言难喻。
其实这一年发生了许多大事,斯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河南饿死三百万人的大饥荒,相比而言,在当时是统治者的眼里,后者是最微不足道的。
一九四二年逃荒的人很多,其中就有我的爷爷,他当时的一家人都在从一列开往西安的难民专列上,火车中途停站,他和姐姐被挤下来火车,从此留在当地,与其他的亲人失去了联系。
后来好像听说,我四叔在西安找到了失散的亲人,但都已年事过高,没有再见的机会。
小时候邻居们都喜欢拿我肚子上明显的胎记开玩笑,说如果以后我走丢了,凭着这个胎记也能找到。
当时我并不明白,人为什么会走丢,为什么会找不着。
后来我知道了,这是源于祖辈们逃荒的经历,是河南人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