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读《周易》

作者: 梨树下 | 来源:发表于2016-09-27 13:27 被阅读2577次

近日先后有两位朋友在简书内发了两篇文章,一篇为“你为什么会读不懂《周易》”,一篇为“为什么读不懂易经”,我都已仔细地拜读。虽然我不读《周易》,但是我仍然要针对这个话题说一下我的见解,我的题目就是“我为什么不读《周易》”。

古时候的大儒,或者各家各派得道之人物,往往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才开始系统地研究《周易》,其最后一部著作往往就是为《周易》所作的注释。这说明了两点:一是各家各派虽殊途但却同归,对自家学说的研究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转而研究周易;二是古人深知《周易》之博大精深,学问积累不到一定程度则不读《周易》,读也读不懂。

我曾经推测,《周易》是百家学说的基础,诸子百家任何一门学说都是通过研究《周易》而得来的,而我们所知道的,其中对《周易》研究最为深刻的是老子和孔子。也只能这么推测,或许古代另有圣贤对《周易》的研究高于老子和孔子,但是,经“焚书坑儒”以及“罢黜百家”的浩劫,这些圣贤学说早已不传于世。后世儒道各家以及百家各派相继者,在深刻研究了自家学说之后,发现对于很多问题,尚不能用现有学问体系完善地将其解开,欲穷其理,则不得不转而研究百家本源——《周易》。西方的很多科学家,在其学术研究的最后阶段,或者在其穷尽学问也不能少有存进的时候,往往开始研究“玄学”,也是这个道理。

前人有很多关于《周易》的注释,当然存世的只是一少部分,甚至是很少的一部分,冰山一角,我认为,年代越久远的《周易》注释和研究,越有价值,其研究成果则越趋于真理。因为任何一部著作,在其传承过程中均会不同程度地遭到损毁,甚至是失传,古人在抄书过程中,错字漏字甚至漏句都有可能,况且古汉语的表意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发生变化,所以,作为古人研究的基础,越是离成书年代近的《周易》版本,与原著的相似度就越大,同理,其研究结果和注释越趋于准确。

我们知道有一本书叫做《黄帝内经》,这部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篇,根据学界推理,这部书成书年代为东汉末期,可是到了宋朝时,《灵枢》便已经失传。后来是在一个人的私人藏书里发现了《灵枢》八卷,于是赶紧辑出来,即便是这样,存世的《灵枢》八卷也是错误百出,时人不得不将其从新整理后付梓出版。到了明代,《灵枢》又一次失传,后来在朝鲜王国的官库中偶然发现了宋刻本,于是当时的文人又赶紧辑出来,再次整理后才有了现在的《黄帝内经》。而如今存世的这部《黄帝内经》,与原始著作不能说大相径庭,但至少是有很多不同的。根据汉唐书籍记载,《灵枢》原为九卷,可是宋人发现的《灵枢》只有八卷,当时的整理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又续了一卷,所以现在的《灵枢》虽称九卷,则与原始著作之九卷依然有所区别。

之所以在此扒《黄帝内经》的渊源,只是为了告诉大家,存世的古书,其内容与成书之时的内容是存在差异的。那么我们据以研究的《周易》,其内容与原始著作也一定存在差异之处,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不是如何研究《周易》,而是如何对其内容进行鉴别,进行去伪存真,只有将所有内容还复至原貌,才能研究得出真实结果。所以,我才说,年代越久远的《周易》注释和研究,越有价值,其研究成果则越趋于真理

有些古汉语的表意,在经过漫长的时间长河的流逝后,已经完全改变了意思,比如“小姐”这个词,仅仅不到百年时间,意思依然大变,再比如“坟”字,古意是指用土堆积起来的高地,现在专指坟墓,如“江”,古意专指长江,如“走”,古意是指跑的意思。如此等等,不可赘述。

《论语》中有这么一句: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攻,是攻城之攻。已,止也。孔子之意,盖谓攻去异端,则邪说之害止,而正道可行也。”另一种是“攻,术业有专攻之攻,意为专攻于异端,为害也甚。”

那么这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你们以为那种是正确的?是不是觉得第一种解释更为贴合我们的认知?

我来告诉大家,第一种是朱元璋的解释,而第二种是朱熹的注释。那么大家以为谁的理解与《论语》原意更为贴切呢?根据我提出的原理:对于古书,年代越久远的研究注释越趋于真理。所以我认为朱熹的解释更为合理,虽然朱元璋的理解更符合我们的三观

我们读古文时有两大难题,一是断句,一是鉴别通假及错字。有一次,我读到一篇清宫誊抄档案的影印件,遇到了一句话很难理解。这篇文章是关于一件凶杀案的结案文书,著作时间是清末,其中有这么一句:不能禁约为匪之犯父兄照例提责。清末时实行保甲连坐制,一人犯法父兄受刑。最初我将这句断为:不能禁约为匪之犯,父兄照例提责。可怎么看都觉得不通顺,于是我试着将“犯”字和“之”字调换了一下顺序,则本句即断为:不能禁约为匪,犯之父兄照例提责。如此观之,则豁然通顺。盖因古人抄写,经常错字、漏字,以至调换文字顺序则更为平常。

请大家看这句话:研表究明,汉字的序顺并不定一能影阅响读,比如当你看完这句话后,才发这现里的字全是都乱的。

是不是很神奇?虽然这句话中的字打乱了顺序,但是却并不影响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盖因在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语境中,不用仔细观看就能判断出一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我们并没有字斟句酌地去读这句话,只是搭眼看了个大概。而古人有古人的语言环境,在他们那个年代,也只需搭眼一看既能理解当时句子的意思,而经过代代相传代代变化,在古人看来只是搭眼既能理解的文字,我们读起来却好必须字斟句酌。当然,古人也未必能够顺利地读懂现代语言。

一篇文章一本书,你抄我抄大家抄,鉴于书写习惯或为了省力气,又或者原著字迹模糊看不清楚等原因,往往抄的人不能完全照抄被炒者的言语句子,这就使得书籍在传抄过程中变了样子。所以,宋人在私家藏书中发现的《灵枢》会错误百出。除了官辑,古人抄书的目的大多在于自己拿来学习而非传至于后人,所以又有一些人,在抄书时为了省力气,往往舍弃一些自己已经熟知的内容,又或者抄书人觉得有些内容不靠谱所以私自舍去,或许这就是《灵枢》九卷只传八卷的原因。

因此,说“你为什么读不懂《周易》”,又或者说“为什么读不懂《周易》”就比较好理解了。古今汉字有别,传抄之中又有错,以当代学问强自去理解传世而来又不乏错误之处的《周易》,想读懂,实在太难。

在此我用“太难”二字,说明《周易》不是完全不能读懂的。那么想要去读懂这部著作,就要同古人一样,首先把百家学说其中的一到两家研究透,尽穷其理,直到从这些学说中已经不能吸收到有用的学问后,并且发现诸多以本身学问不能自圆其说的问题时,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去读《周易》了。

当代人,不通经、史、子、集,不读《老庄》、《道德》,而妄想把《周易》读懂,岂不是没学会走路反而去学跑,不建筑基础反而去建大厦吗?在“你为什么读不懂《周易》”这篇文章下面,我跟了帖,正想告诉作者这个道理,我说真的,靠百度百科研究《周易》,真的行不通。

“心技一体”这位朋友将古往今来的《周易》研究分作数派,有看不懂的,有看懂的。看不懂的我们不能说他错,而看懂的也不能说他对。古人研究《周易》,也是发乎自身所学,所以在解释《周易》时便从自己所深刻掌握的领域入手,并且其研究成果也大多都在自己的认知领域范围以内。这更证明了《周易》的博大精深。

“心技一体”这位朋友列了一个能看懂的研究书单,我们来看这些书的作者们。

王弼,魏晋名士,家有藏书万卷,精研《老庄》;孔颖达,孔子嫡孙,作《五经正义》,世之大儒;程颐,程朱理学的创始者,世之大儒。为何他们的注释能看懂?因为这三人不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就是老子学说的精研者,而儒家和道家两派,正是传之于后世并且当代人视之为基础的学说,不管你学的什么专业,这两派都是底子,正因为我们具备道家儒家的基础和底子,与道学儒学乃是一脉相承,所以我们才能看懂他们有关《周易》的研究。

高亨,当代古文字专家、先秦文化史研究和古籍校勘考据专家;黄寿祺,当代国学大师,师从曾国藩再传弟子尚节之;刘大钧,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易学专家;金景芳,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易学大师、国学大师;吕绍纲,著名易学家,吉林大学古籍研史所教授。以上当代易学大师,不是古文字、古籍研究专家,就是国学大师,是否也能从侧面证明了本文上半部分的分析呢?

鉴于本人学识浅薄,观点偏颇之处还请读者海涵。

推荐阅读本人小说:《前生债》第一部 墓碑前的玫瑰花

推荐阅读本人系列研究文章:巨野教案研究(1)

相关文章

  • 我为什么不读《周易》

    近日先后有两位朋友在简书内发了两篇文章,一篇为“你为什么会读不懂《周易》”,一篇为“为什么读不懂易经”,我都已仔细...

  • 我为什么不读博

    我初读大学时是立志要做第三类人的,我想一直搞学术,我想当女博士,然而这个信念在我读硕士不久后就动摇了。我也去...

  • 为什么我不读新闻

    2016年初我读了一本书——《清醒思考的艺术》,书中总共介绍了52种我们容易犯的思维错误,比如:幸存者偏差、锚定效...

  • 我为什么不读研

    前些天,张雪峰老师和马丁关于是否读研的辩论视频被各大平台议论,而网友几乎以压倒性的优势支持张雪峰。诚然,读研可以更...

  • 我为什么不读书

    我不看书 甚至,我根本不想讨论看书这件事. 那好,咱们就来说说减肥吧, 曾经的我,以为自己是那种怎么也吃不胖的人 ...

  • 我为什么不读博士

    2018年过去了,每个人在开始新的一年的时候都在忙着复盘自己过去一年都做了什么。每当我看着一篇篇整整齐齐的列表,就...

  • 学周易的最高境界之感通天下1

    在我们为什么读不懂周易,真正的周易古经什么样子?一文中,我们提出了为什么读不懂周易的三条理由,一没有源代码,二不懂...

  • WK03-周易

    神秘的周易 探究古人对算卦的独特观念问题: 周易算卦的靠谱性? 周易为什么灵验? 古代人如何算卦? “子不语怪力乱...

  • 十万个为什么

    儿子和老公聊天 儿子:“我长大了读哪个幼儿园啊?” 老公:“不读幼儿园。” 儿子:“为什么不读啊?” 老公:“没钱...

  • 为什么我现在不读《原则》?

    最近不断的被了解到一本书《原则》,刚开始很冲动想买来看,但想想之前买的好几本书还没看完,甚至有些书买了当摆设,压根...

网友评论

  • 孤独的烟:易经是绕不过去的坎。易经成书早于儒道两家,孔子为易经做传可见孔子对易经的研究达到一定高度,解读易经有助于理解儒家思想。孔子取乾卦为第一卦,用九思想是儒家自强不息积极入世的理论依据。有种说法老子道德经取易经坤卦为第一卦,就是后世所说的归藏易,坤主阴柔,以此也容易理解道家清净无为的思想。据说还有一种以艮卦为第一卦叫连山易,我没读到什么资料也不了解。儒家的易经叫周易,周文王所做。
  • 水煮周易:读不懂周易,就做学问态度一端,其根源多在浮躁,且功利性太强。周易义理盛行,象数被禁,民间路数反而汹涌不息。则周易真章反失其根。李刚主言:易二千年在漆室中。今尤为甚。
  • 玄门后生:我是学奇门遁甲的,曾经多次读《周易》,各种注解各种版本,全是看不懂。
    师傅跟我说,周易是集天下大道,根本在于这易。咱们通常说道理,这道便是这道。我们命理圈讲究易理,也是这理。
    周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囊宇宙万事万物,像楼主所说,没有一定的学识基础是无法研读真正奥妙的。
  • 东学西读岛主:观点我同意,但是方法不只一个. 个人浅见:
    最简便的莫如借助说文和尔雅. 然后五经同时读.
    因为五经基本是同时代作品. 老庄反而时代靠后了.
  • 3e2088493ae7:读书学习的初衷是什么,明智开悟,传承发展,但不忘其根。无论怎么看待人或者事物,看它本质本源。周易本质是什么,在发展变化过程又怎么样,我们有怎么样的领悟。这可能才是古人最想留给后人的吧
  • 解放者_知乎:最古的注,未必是最好的注。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上重的东西掉下来一定比轻的东西先落地,这个观点传播了一千多年没人觉得不妥,直到伽利略的出现,做了比萨斜塔实验。
    所以说,客观,才是做学问的关键。同样,最古的本子,未必是最好的本子。马王堆帛书出土了抄写于刘邦之前的老子甲本;郭店楚墓的老子竹简本,加起来只有道德经五千文的三分之一。这两个老子版本,今天的学者认为,马王堆本是最古的本子,却不是最好的本;郭店老子或者说是老子全本,或者说是辑录本,莫衷一是。至于你说的周易,马王堆也出土了,而且关键的地方还在于,它的卦序和今本完全不同。至于在这个出土本几百年后才出世的王弼,他还是正确的吗?
    东学西读岛主:@似或存 确实,不要迷信出土文献. 有人人为出土的就是真相,其实这种想当然的想法早已著相了
  • Melody小仙女:有道理
  • 唯悸动:我赞成,对于古书,年代越久远的研究注释越趋于真理。因为真理都是禁得起时间的考验。其实我是先读《易经》再读《道德经》然后再读《论语》,最后读《厚黑学》,我的个人感受吧,就跟小说,电影,电视剧,网游的关系一样,越写故事情节越固定,想象空间越少,书的精神价值越低。
  • DD王小姐:赞同,我也觉得得先学会走,再去学跑。周易并不是入门级别,想要真正读懂周易其实真的很难。那些国学大家又有谁敢说自己真正读懂了周易。那两篇文章我也看过,感觉作者把周易说的太简单了,说不好听点,就是为了博眼球,糊弄那些吃瓜群众。
    梨树下: @DD王小姐 这些都让你总结出来了,佩服,这篇文章也就这么点能牵连到哲学思辩,只有四个字:循序渐进。剩余大部都是讲古今文字有别的。
  • b25d95b367ef:刘大钧与王志纲的一段对话:你看,就像黑格尔的哲学,是由于很多人反复斗争才产生的,一个卖瓦砾的人想通过黑格尔哲学多卖瓦砾,那就不是黑格尔哲学。易经是一门高智商的学问,如果在电视上或者谈不对人讲恐怕行不通,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

  • 40d5453080d4:,推荐大家看看熊逸的书,就知道真心被神化了
  • 巴图鲁:😪其实是看不懂
  • 格格乌:我为什么不读《周易》?

    因为我读不懂
  • 糊说巴道: @心技一体 请您来谈谈看法,感觉你们都是有研究的人
    易经,我看了一点,不是很懂,或者说只是吸收了其中极小的一部分,这是要有阅历加知识储备的人才能更好理解的书,这也是为什么研究周易的人大部分年纪都比较大
  • 0373a0e23b68:除了老庄与各位大儒的著作,我觉得《说文解字》应是手边必备的工具书。虽然它没有注解周易,但对古文的理解有很大帮助。
  • 琪琪Joe:受益匪浅,读书做学问之道理应如此。

本文标题:我为什么不读《周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xbc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