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贫穷与童年(三)

作者: 勤田心 | 来源:发表于2018-10-15 00:26 被阅读111次

    童年如梦,有些名字渐渐消逝在风中。

    流浪人用细碎的记忆为它们堆砌成冢。


    苞谷饭、石磨、撮瓢、筛子、甑子、枯面饭

    (上面14个字是重点,期末要考)

    主食通常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引用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苞谷饭是童年的主食。普遍的做法如下:①用石磨把干玉米粒反复磨碎成玉米面;②拿木撮瓢从石磨的木槽里把玉米面舀出来,倒进竹筛子里过掉糠皮和粗渣,筛出细粉;③舀好适量细粉堆在竹簸箕里,边洒水边抓匀,形成湿润而松散的状态;④双手把抓好的细粉捧进备好的木甑子里,铺放均匀盖好,开水上锅,烧旺柴火蒸第一遍;⑤大约半小时起锅,(这时苞谷饭差不多已经熟了,但是很干,很粗糙),倒在簸箕里再洒水抓一遍;⑥放回甑子里大火蒸第二次,仍是大约半小时。香喷喷的苞谷饭就做好了。

    制作过程需要主妇经验老到,如果偏差稍多,便难以下咽。

    枯面饭是学生的午饭。大部分同学都离家远,最远的单程要走个多小时,很多人自带午饭在学校吃。家里做完饭,灶孔里柴火将尽的时候,把要带去学校的苞谷饭放在锅里,用铲子压碎、翻搅,慢慢的烘烤,直到枯干。炕好的枯面饭在天热的时候没那么容易坏,也方便携带,我们每天拿塑料袋装一大包,用绳子扎起来,背在书包里去上学。中午教室里全是枯面饭的味道,有馋人的香气,也有糊味和馊味、酸味。大家抱着用了太久已经看不清图案的塑料袋,吧唧吧唧的嚼着各自的干粮。

    枯面饭通常提供了我们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

    火盆、挤油

    老高山的冬天很冷。下雪冷,化雪更冷,湿了鞋最狠。冬天的教室里瑟缩着生满冻疮的我们。

    取暖防寒是很重要的事情,除了尽量多穿衣服,很多人会带火盆上学。家家户户都是烧柴火做饭取暖的,一年下来能积攒不少碎木炭。趁早上煮猪食,从灶底下刨点红火灰,装到穿了铁丝把手的烂洋瓷盆里,挑些质量好的木炭烧红了窝在里面。早上出门的时候,提一盆热乎乎的炭火,三五成群的踩着积雪去学校。到了教室把炭火吹旺起来,烤一烤冻僵的手,再脱了被雪弄湿的鞋袜,烤出满教室臭脚丫子味儿。

    上课时候忽然嘭嘭几声炮仗,原来开小差的同学捂在火灰里的苞谷子炸成了爆米花。老师恨铁不成钢的骂一句不争气的混账东西,丢一枚精确制导的粉笔,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有时候碳烧完了,就跑到没有围墙的操场坎下,弄些树枝放在剩下的一点红碳上面。呼啦啦的把火盆抡成圈,让火苗快些烧起来。烟熏火燎的场面,恍惚还在眼前。

    课间十分钟,挤油要用功。等下课铃响了老师刚出教室,带头的棒槌一招呼,靠教室门的角落就排满一溜人。所有人都喊着挤油挤油,用满全力推挤前面的人,贴墙不够紧的就被从中间挤出来,又赶紧跑到尾巴上接着疯闹。有时候胆大力气大的女生也会加入男生的队伍,把瘦弱的男生挤得哇哇直哭。我们挤出了风格,挤出了温度,冬天不再冷,冻疮也忘了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勤田心:为方便阅读,加了小标题,原文后半部分见《故乡、贫穷与童年(四)火盆、挤油》
      • 9d0d5d45816e:我妈也这么弄的。
        勤田心:老家都差不多吧!
      • 32bd243a11eb:真的好穷的年代哇。
        勤田心:农村里有力气没地方打工,不像大城市就业机会多,守着点土地温饱都没保障,要看天吃饭
      • 15f94ea25237:这么多的童年记忆作者君也是厉害了,赞赞赞!
        勤田心:@青妖雪薇 记录下那些年代的星星点点,感觉很温暖!

      本文标题:故乡、贫穷与童年(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ayt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