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道”与“自然”

作者: 112212 | 来源:发表于2020-07-18 21:58 被阅读0次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以道统摄万物,驾驭宇宙,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化育万物的本根。

他指出,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且“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已固存”(《大宗师》)。故道是永恒的、绝对的、无变化的;而万物则是暂时的、相对的、有变化的。因此“道无终始,物有生死”,“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又存在于万物之中,“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人道》)。道还是不可感知、不可言说、不可命名的,“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知北游》)。

庄子所说的道,指的是人的主体精神与物质实体的统一,是有与无的统一。他认为人只要精神上得到“道”,就可以与“道”同体。他把天地和万物与“我”说成是合二为一的东西,道既然存在于大地万物之中,也就存在于“我”。因此,我就是道,道就是我。庄子从这一观点出发,认为天即人,人即天,“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庄子主张顺应自然,不破坏自然,认为“天与人不相胜”。《秋水》云:“天在内,人在外”,“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牛马四足”即是天然,可是“落(络)马首,穿牛鼻”,加上不自由的束缚,这即是人为。庄子主张“反其真”,返回人的自然本性。他指出,人的“生死、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德充符》)。因此,人之有德者是“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人之性就是与生俱来的天然本性。《养生主》以寓言“庖丁解牛”说明了万物“依乎天理,批大郄,道大窾,因其自然”的道理,还用一个故事加以说明:老子死后,他的朋友秦失前来吊唁,却批评别人的痛哭,他说:“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这是说,人违反了自然的法则,去增多人的感情,而忘记了从自然已经得到的教诲。这就是违反自然法则所受的惩罚。夫子之来,有他出生的时机,夫子之去,是顺从自然的必由之路。懂得夫子的来去,都是适时、顺势,就不致为悲伤或欢乐所干扰。古人把这样的人看为神人,他们已经得到了解脱。

吊唁死者而悲痛时,人在精神上受苦,是由于自己的感情,感情悲痛越深,受苦也越深。苦楚的根源是期望人不死,违反了自然的法则,即所谓“遁天之刑”。人对万事万物增加理解,就可以减少由感情造成的痛苦。

斯宾诺莎曾说过:“人越多了解事物的因果由来,他就能越多地掌握事件的后果,并减少由此而来的苦楚。”用道家的话来说,这就是“以理化情”。

相关文章

  • 庄子的“道”与“自然”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以道统摄万物,驾驭宇宙,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化育万物的本根。 他指出,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 庄子

    《庄子》的核心是“道”,“道法自然”,是自然真理的显现,庄子是让我们好好处理和自然的关系。知识分子都在教人际,庄子...

  • “天人合一”新解

    文/快乐心 #读《季羡林选集》#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注说:与自然无所违。《庄子·齐...

  • 庄子哲思,天地与我共生

    文/一笑作春风(首发语文报) “道”一词是庄子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效法自然的“道”...

  • 《庄子》 大道 与 自然

    1. 大道合乎自然 2. 如何明白大道? 安于大道? 获得大道? 3. 无思无虑,则知道。 天的真谛,天无所畏惧。...

  • “熟”道之用:机应于心

    “机应于心”出自《庄子》,指水到渠成、自然而熟,心中对“道”的体悟已到化境,得心应手,用于日常生活。 《庄子》中有...

  • 道在屎尿

    世人向古圣贤问道求道,老子说,人法天、法地、法自然,人就是道;人们不相信,觉得太高大上,于是问庄子,庄子说...

  • 养生主

    庄子曾论述过养生之道,他所强调的养生之道关键在于“道”。符合道的要求,不偏不倚,顺应自然与天道,能维持自己的性命。...

  • 读庄漫笔——《徳充符》十一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 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

  • 《读不懂庄子》读·不懂,读·懂

    引子 《庄子》是道家哲学的典范书籍。主要的精神就是寻找到超乎自然的道。 严格的说,无法用文字来描述《庄子》,也不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庄子的“道”与“自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lfqk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