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孩子不是你想的那样
最近,一段“一人训孩子、全小区受教育”的视频,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热议。视频中一位妈妈深夜狂吼辅导孩子作业,响彻整个小区。发脾气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还处在作业煎熬中的家长们,不妨学会适当地放一放,放弃“孩子应该一讲就懂、一学就会”的不合理预期,多多提醒自己不必过于着急。家长在陪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还可以多一些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比如,怎么和别人交往和相处、怎样互相理解和包容,和孩子聊一聊这些“非知识性”的生活智慧。
作为一个有孩子的成年人,读到妈妈为了辅导孩子的作业情绪失控,正是感同身受,能够理解妈妈的极端情绪。每一个家长都是爱孩子,都是希望孩子都是最优秀的,希望孩子也是最懂事的。可是,现实总是那么的残酷。家长永远发现最好的孩子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家长心中总是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越是比较,越是感到不是一个档次,越是情绪失控。
作为家长,为了孩子能够有一个很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一直在外奔波。家长尽可能的把最好的物质提供给孩子,希望孩子不比别人家的孩子差。当忙碌一天的家长回到家中,除了做家务,还要辅导孩子。本来疲惫的身体就容易产生极端的情绪。当辅导孩子的作业的时候,孩子总是不理解家长的意思,总是感觉到和家长没有一个频道。家长的耐心就在一遍遍的讲解中瓦解,变得粗暴。家长不能够理解,这么简单的问题孩子怎么就不能够理解呢?而且自己也讲解了多少遍?家长除了疲惫身体带来的情绪不稳定之外,更多的是对于孩子智力的怀疑,是对于孩子的未来的担忧。多种情绪的混杂让家长彻底失控。
我记得发生的一件类似的事情。七年级的一个孩子晚自习结束后回到家中,简单的吃过东西,孩子继续写数学作业。这个孩子写一份数学试卷。半过多小时过去了,孩子的试卷盯着答题还在看。旁边的父母坐不住了。父母开始给孩子讲解几个答题。无论父母怎么讲,孩子就是听不懂。孩子的父亲生气的大骂了孩子,认为孩子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态度有问题,对于这么简单的卷子都不会做。虽然孩子的母亲没有骂,但是表现出极度的不高兴。父母给孩子讲到很迟,孩子还是没有听懂。父母失望的睡觉了。第二天,孩子的父母给数学老师打电话,问孩子怎么不知道三角形内角和这个基本的知识点呢?怎么不会用这个知识点解题呢?老师告诉家长,这个知识点是后半学期的,还没有学。家长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家长才发现是他们错怪了孩子。
家长面对孩子的学习问题,总是不能够用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主要的原因有:第一,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太高,不允许孩子有任何的失误。每一个孩子在学习中都有擅长和短板,不要总是认为孩子一切都是最好的。过高的期望,会改变家长的心态,更重要是给孩子更大的压力。面对学习,孩子尽最大的努力学习最重要。第二,家长不懂孩子的知识,用错误的方式教孩子,却还要孩子接受。这个主要是家长的知识陈旧,不知道孩子课本的知识体系。总是按照自己的知识体系去解题。一个成人的思维,成人的知识储备解出的题,对于一个孩子思维是难以理解。而且现在很多资料的题目都是胡乱的拼凑,没有按照学习的进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螺旋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第三,家长的极端情绪不是因为孩子的学习,学习只是一个导火索。家长负面情绪一直没有很好的释放,积压在身体中。孩子的学习只是一个导火索。这类家长一定注意,不要让你的坏情绪伤害了孩子。第四,家长太在乎成绩。一道题不会,家长会想到孩子的成绩下滑,或者孩子将来考不上好高中,好大学等等。
五个指头都长短,何况学习呢?每一个孩子都有着特殊的地方,作为家长不是不断的死磕孩子的短处,让孩子的自卑心理加重,而是激发孩子的优势学科,让孩子的自信心不断的积累。辅导孩子学习过程中,出现孩子听不懂,或是没有效果的情况下,要考虑要么是你的方法有问题,要么是孩子对于知识点不掌握,要么是孩子的身体开始疲惫等。无论那一种情况,发脾气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只会把孩子推到你的对立面。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暂停做作业,做一个短暂的调整,也许会有一个不错的效果。再退一步,就算孩子一道题不会做,也没有必要伤害孩子。作为家长,要站在为孩子一生着想的角度去教育孩子,而不是分数。家长培养一个具有幸福感的孩子,比培养一个只有高分数的孩子更值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