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阳三水

《左传》中有一句话: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
这句话就是说,能够名垂千古的,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
司马迁耗尽毕生心血,写了一部《史记》,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不断被我们提及,可谓是立言的典范。
在《史记·列传》中“21~30”的目录中,选择了吕不韦来阅读。
对于吕不韦的了解,或者说是印象,应该是一段非常有名的言论——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sao》;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是司马史公的话,提到了吕不韦,仅仅只有八个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这八个字,也算道出了吕不韦一生的命运:被迁蜀地,饮鸩身亡。留下《吕览》,后世相传。
《史记·吕不韦列传》结尾如此写到:
不韦钓奇,委质子楚。华阳立嗣,邯郸献女。及封河南,乃号仲父。徙蜀惩谤,悬金作语。筹策既成,富贵斯取。
~~
在有关秦始皇的电视剧当中,看到过吕不韦的出现,听闻说是和秦始皇有不小的关系。
电视剧多有想象的成分,究竟和史册中的真实有多大的关系?
虽然早就知道,《史记》当中,有《秦始皇本纪》,也有《吕不韦的列传》,但是没有任务在身的时候,总是迫于难懂晦涩,不肯翻开。
而今,借助网研社读书组的压力,也算是逼着自己打开了《史记》这本书。
选择吕不韦,不仅仅因为他的悬秘,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那就是吕不韦是河南人,是一个大商人。
吕不韦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是一个有野心有智慧的人,他有更大的理想,要建国立君,泽被后世。
可是诸侯争霸的那个环境当中,统治者们“重农抑商”,吕不韦的雄心智慧要想得以展现,就要有非不一般的方式才行。
究竟会是怎样的方式?
怀着这样的一种心,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走进了《史记·吕不韦列传》当中。
~~
吕不韦在经商的过程当中,认识了子楚。
子楚是安国君不被待见的庶出儿子,作为人zhi被派到赵国,赵王也不待见,日子就可想而知。
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
这样一个落魄王子,吕不韦却能够慧眼识珠,说着子楚是“奇货可居”。
他去拜见子楚,说了一句特别撩人的话:“吾能大子之门。”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吕不韦真的有超乎常人的投资眼光,并且这种投资,是从经济到政zhi带着跨越式的。
换句话说,吕不韦想要做官,从商业之路到为官之路,通过子楚,他要谋取更大的利益——那就是秦国。
吕不韦这样的举动,让我想起了范蠡,那个zheng治,经济,美人三者都为之全息兼具的人。
但是范蠡是为了家国天下的平安宁静,吕不韦只能说,他这种做法,是因为他对于政zhi权力的强烈渴望吧。
~~
吕不韦一方面给子楚出钱花,一方面还带着钱去找华阳夫人,也就是安国君的特别喜欢的人。
因为华阳夫人没有亲出的儿子,一旦容颜老去,就会在君主面前失去宠爱。她听取了吕不韦安排来的姐姐的游说,在安国君那里吹了枕边风,使得子楚成为太子。
子楚成为太子,不仅是华阳夫人的依靠,也会是吕不韦的依靠。作为一个皇子,不被父王看好的皇子,谁不想证明自己呢?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内心深处的缘由,才使得吕不韦有了去宫庭游说的可能性。
从这里可以看出,吕不韦的深谋远虑之处,我们也不难看出,打着帮助子楚的幌子,间接让自己获利!都说落难时,雪中送炭的人尤为可敬,尤为可交。但是吕不韦的“真情”可以交吗?
吕不韦给子楚送去了炭,这是事实;他借助华阳夫人的姐姐去开口游说,这也显示了一种战略上的布局,可谓是匠心啊!
子楚成为华阳夫人的嫡亲儿子,地位上提高了一大截,不仅从封地回了都城,也过上了一种比较优渥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吕不韦因此而成为子楚的老师。随着子楚的名声越来越大,他的想法,他想要实现的,越来越稳定。
华阳夫人地位稳固,子楚将来成为太子的可能性也稳固,而吕不韦自己,也完成了一个商人到政客身份的转变。
~~
这样看吕不韦的前半生,应该很是有特色的,也颇为让人称道的。那么他究竟为什么被罢免?又为什么要自缢呢?
这个源头就是秦王嬴政的母亲,历史上有名的赵姬,邯郸城中的歌女,颇具姿色,也洒脱成性。在怀上了吕不韦的孩子之后,却又被子楚看中。
钱财都可以送给子楚,女人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为了前途,为了未来,吕不韦舍弃了这个女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时女子的地位,完全是一件物品,没有任何的尊严可言。
从这一点来看,他和范蠡也是完全比不上的。同为那个时代的人,吕不韦这样的做法,的确是让人挺郁闷的。如果说他能够稍微看重一点这个女子,不把她送给子楚,那么,子楚的未来,他自己的未来,都有可能不一样。
为了前途需要,用一些手段是可取的,他对于子楚的做法,对于华阳夫人的做法,都是可以拿到阳光下来的。但唯有对于这个赵姬,他这样的做法实在有点过分。但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在吕不韦的政途当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
后来,安国君上位一年后,便撒手人寰,子楚即位,名号庄襄王。
华阳夫人成为实在意义上的华阳太后,吕不韦在子楚继位的那一年,就被任命为宰相,封为文信侯,坐拥河南洛阳十万户。
可没想到子楚是个短命的家伙,在位三年就没了,再接下来就是始皇帝了。吕不韦辅佐始皇帝,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位高权重,被尊称为“相国”,还号称“仲父”。
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吕不韦,也要担当起这个位置上的重任才行。
这时候,才是他《吕氏春秋》诞生的源头,三千多门客,每日里高谈阔论着天地万物,古今故事,这林林总总,就是《吕氏春秋》的原始模型。
至今想来,这本书里边记录到的东西,究竟有多大的价值?他的历史意义,也远远没有体现出来。说到这本书,提到吕不韦的这种作为,也仅仅是证明他“立”过这样的“言”罢了。
姑且不论吕不韦立下这些“言”的内容,单单是《吕氏春秋》这四个字的存在,就已经在告诉我们,吕不韦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一抹存在,在历史上留下怎样的一抹痕迹?
他做的事情的好坏,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消失殆尽,但唯有《吕氏春秋》这一部作品,成为吕不韦的“言”,成为他在历史上闪烁过的痕迹。
~~
始皇的生母赵姬,在成为太后之后,因为出生风尘之地使然,行为丝毫没有节制。
赵姬究竟和吕不韦有没有染在一起,历史上有许多不一样的说法,嬴政究竟是不是吕不韦的后代,也是没有一个定论。
在赵姬成为皇太后之后,吕不韦就已经和她断了所有的关系,并且向她推荐了嫪毐的这一人物。以至于后来,嫪毐的地位逐渐壮大,成为吕不韦之下的存在。
毕竟赵姬的行为为世人所不耻,终被始皇发觉,嫪毐三族被灭,与赵姬的两个儿子也被杀。因为这事儿,吕不韦也被牵连,相国的位置被罢黜,也从封地迁到了蜀地。
吕不韦尽管人已经到了蜀地,但是朝中依然有人经常前来问候,这使得始皇很是不满,便写了一封信过来,信中是这样说的:“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什么意思?我们用现代话来表述出来看:“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
这是始皇的质问,这是君王对大臣的质问。
如果说吕不韦是始皇的父亲,那么他用自己的死,来成全始皇执掌天下的大业,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这也是吕不韦的理想。
但问题是,他不一定是始皇的父亲呢,这样来说,他的死是不是有些冤屈?
~~
在列传的结尾,太史公说:“孔子之所谓‘闻’者,其吕子呼?”就是说,孔子所说的闻,指的正是吕不韦这样的人吧!
想起来《出师表》中一句话:不求闻达于诸侯。
这句话出自于孔子的“闻达”观点,“达者”,就是正直,有名望,通达;“闻者”,就是表面上有仁德,行动上却错了点劲儿。闻和达两者都有名望,但吕不韦的所作所为,却失去了达的资格,只能成为一个“闻者”。
记得前阵子写过的范蠡,他的所言所行,可以称得上是达者了。
纵观历史,成千上万的读书人,都挤破了脑袋求“闻达”,但像吕不韦这样的存在,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也确实不容易。有个成语叫“一字千金”,说的就是吕不韦的行事风格。据说是他编写完《吕览》,把书和千金悬挂于城门,谁要能改动一字,就能够得千金。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吕不韦的所言所行,在当时世人如何评说,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回顾历史,看到了两千多年前,有这样一位“闻者”存在,有这样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商人加政客存在,就已经足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