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初靜
photo by 又右耳喜人情怀不是每个人都消费得起
先讲一个《富翁与渔民的故事》。
富翁在海滨度假,见到一个垂钓的渔夫。富翁说,我告诉你如何成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谛。渔夫说,洗耳恭听。富翁说,首先,你需要借钱买条船出海打鱼,赚了钱雇几个帮手增加产量,这样才能增加利润。那之后呢?渔夫问。之后你可以买条大船,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再之后呢?再买几条船,搞一个捕捞公司,再投资一家水产品加工厂。然后呢?然后把公司上市,用圈来的钱再去投资房地产,如此一来,你就会和我一样,成为亿万富翁了。成为亿万富翁之后呢?渔夫好像对这一结果没有足够的认识。富翁略加思考说,成为亿万富翁,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到海滨度假,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生活了。噢,原来如此。渔夫似有所悟,那你不认为,我现在的生活就是你说的那些过程的结果吗?
这个故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结局是富翁晒了几天太阳钓了几天鱼后,他厌倦了,跑去南极钓鱼了。而渔夫也想去,但他为了生计只能留在海边钓鱼。
假如你的诗和远方是渔夫的生活,那么除非你本来的职业就是渔夫,否则你就必须通过努力去实现这个情怀。问题又来了?你以为努力就能成功吗?根据二八定律,20%的人手里掌握着80%的财富,泛滥的成功学成功帮你洗脑了,但没有唤醒你的幻想症。你以为你怀揣了美好的情怀生活就能变美好了吗?引用网友Jenny_清月的评论:有本事的叫做诗与远方,没本事的叫做逃避现实。
一个只会打鱼的渔民非要有诗和远方才能让他的生活有意义和美好?现实的残酷在于:他一出生就是渔民。钓鱼可以是他生活的意义,家人可以是他生活的意义,大海也可以是他生活的意义。对生活的美好希望,是要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否则就是幻想。
"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这是高晓松原文对“诗和远方”的诠释,诗和远方对他来讲是最适合的生活方式,但很多人并没有去了解高晓松的成长背景和他的才华才有可能支持他去追求这种他所提倡的完美的生活方式。换句话说,他能够选择诗和远方的生活方式,那是因为他有能力,很多人就断章取义。高晓松最不缺的就是情怀,而你最缺的就是情怀,你在高晓松身上看到的正中下怀,问题是他的情怀你消费得起吗?
诗和远方当然可以成为你的一种情怀甚至成为你的生活方式,你喜欢而且有能力实现的话。但如果你选择的是成为房奴,那么你要面对的就是还房贷的压力,你就没有资本将诗和远方作为生活方式;如果你每个月还完房贷、养儿育女、照顾爹妈后还有余粮,那么你就可以有诗和远方的情怀了,你可以去踏个青、来个短途旅游、听一场音乐会、吃一顿法国餐来调剂生活。首先要面对生活的苟且(还房贷),才有资本谈情怀。对诗和远方的盲目推崇和过度美化,对解决生活的难题毫无帮助。
我们有资格评价别人的行为
“别人可以选择任何一种TA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你没有资格评价。”上一篇文章《诗和远方都是扯淡》收到了不少这样的评论。
高晓松认为人生必须有诗和远方,你说这是一种情怀;我认为诗和远方是扯淡,你就说我在评价、指责和抨击别人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
我们先确定“远方”的定义,从主观上讲,一万个人可以诠释一万种“远方”,远方就是想要的生活,远方甚至可以是对方的心里。高晓松的诗和远方是“坚决不买房,生活就像行为艺术,经常在旅途中碰上一堆人,然后很快成为朋友,然后喝酒,然后下了火车各自离去”。他妹妹的远方是骑摩托横穿非洲(摘抄自高晓松的原文)。广义上的远方多指户外旅行、旅游,当然旅行的方式有很多种。以下只讲广义上的远方。
2011年高晓松“醉驾门”,他因醉酒驾驶造成四车连撞,四人受伤,处拘役六个月。事后他要发表道歉声明因为他是名人,更因为他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我有资格评价他爱喝酒的生活方式了吧?那是因为他犯法了,但是你依然没有资格评价别人的自由选择。
2010年12月12日“复旦黄山门”,以复旦大学登山协会组织了18名以学生为主的上海驴友组团前往黄山明文禁止的未开发区域进行探险。由于准备措施不充分迷路了,黄山警方动用200警力进行搜救行动。13日凌晨1点找到遇险的18人后,要求立即下山,为了给其中一个女生让路,民警张宁海坠崖献出了自己的年轻的生命。复旦学生脱险后不谈哀悼殉职民警、先讨论如何搞好媒体公关,对民警牺牲冷漠无情、不承认错误推卸责任……详情请自行百度。我有资格评价这些大学生为了去远方冒险擅闯禁区而造成的警力浪费和一条年轻生命的无谓牺牲的鲁莽行为了吧?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你还是没有资格评价别人的自由选择。
醉驾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可以制定法律对这种行为进行制约和惩罚。但你不能制止他人有理想、有情怀、有远方啊。他人即使是因个人的选择和行为犯了错出了意外,就算有损伤甚至丢了命也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又没有伤害别人,如何能够对其惩罚呢?潜藏在背后的危害性恰恰在此。诗和远方的高大上掩盖了其危险性。
最近我的公司招了一位刚大学毕业的90后平面设计,有点单纯憨厚的阿初,和这个小伙闲聊,问他有什么兴趣和目标,阿初说他想骑单车去西藏。
“为什么你想去西藏,还要骑单车去?”
“我喜欢骑单车,我就是想去体验、拍照。”
“你有骑车旅行的经验吗?”
“没有。”
《9月20日多人在中崆大峡谷被洪水冲走,六人遇难》——由于没有户外经验,决定连夜往下游走寻找营地;《22岁广州女大学生独自登梧桐山失联》——没有任何登山经验的女生独自登山;《两名大学生徒步穿越沙漠:一人渴死 另一人只剩一口气》————遇难者想通过穿越证明自己……此类事故层出不穷。这里要说明一点,因不可抗拒因素的天灾人祸而发生的意外不在讨论的范围内。我们讨论的是因人为的无知和疏忽而造成的意外事件,社会就要付出大量的人力、资源来为他们“追求远方的情怀”、“冒险精神”、“自我证明”而买单。谁都有资格评论这些不成熟的、不负责的自由选择所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
王石成功登上珠峰,当时他52岁,成为中国登顶珠峰年龄最大的一位登山者。王石说,我要告诉你们的第一点是,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成功不是偶然和侥幸。登珠峰前我已经有了4年登山的经验,登山队计划用3年时间登上顶峰。针对珠峰的第一次准备工作也进行了近一年,队里聘请了最好的登山向导,购置了最精良的保障设备,最后阶段才下定登顶珠峰的决心。
我对阿初说:“你首先要思考去西藏的目的是什么?是因为‘要去西藏洗涤心灵’?想成为炫耀的谈资?还是因为真的热爱骑车旅游?第二步你必须要准备充足,累积足够的经验才可行动。因为我知道这条路上每年都有骑车遇难的,你要预测你可能遇到的意外情况并学习如何应对,你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觉得我有义务对他的自由选择和对远方的美好憧憬进行“评价”,我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但可能你会觉得我是在抨击他的“远方”,如果我对他的“评价”能启发他开始思考的意识而做出更现实的选择和理智的行为,从而减少他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的机率,让社会资源可以用在更需要的地方上,我觉得这种评价就是必须的。
“我们没有资格去评价别人。”我认同这个观点。我认为我们绝对有资格去评价别人的行为,我说的是诗和远方都是扯淡,而不是高晓松只是在扯淡。盲目推崇“诗和远方”的风气无形中会引导一些年轻人未经过深思熟虑和经验累积而去做出追求远方、追求冒险的鲁莽行为,对这个社会造成的潜在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不能够从法律途径来管理的行为,只能通过人人都具有的社会责任心,对这些年轻人善意的提醒、传授经验或者批评。
但如果你还是只能听到一种声音,而且必须是正面的声音,请你打开CCTV,那里很和谐很美好!
做任何选择之前必须有自知之明
富翁可以选择任何一种他想要的生活,渔民不可以。高晓松可以选择诗和远方的生活,你不一定可以。
我自己是很喜欢旅行的,但我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天天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日子,我选择在自己经济范围内可以承受的自由行,我也断断不敢去挑战高山和无人区的冒险,我对自己的体力和专业知识有自知之明。
如果你说你有年龄资本可以挥霍,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但敢于冒险和盲目行动是两回事,空有冒险精神的年轻人受到洗涤心灵的西藏之旅的鼓吹,准备不足就冒险进入无人区,结果付出的是可能是生命的代价。
在你做出任何选择之前,先衡量一下自己两个条件:第一是经济能力,第二是专业知识。有充足的物质支持和充分的准备才有可能到达远方。
其实在做一个选择的时候,就是“舍得”的过程,第三就是懂得放弃。
To be continue.
网友评论
如果当年玄奘听从老和尚们的教导,留在长安过安逸的生活,他就到不了远方,面对未知的西方,说什么再做做准备,准备准备着就老了。
这是现代,才有科技让你劝别人去提前了解西藏,如果是古代,你大概也属于那老和尚之一了吧。
诗和远方固然要紧,就好比玫瑰,空有玫瑰没有面包纵使女生不在意自己也会感到羞愧。现实才是诗和远方的基础,作者写的很精彩。
在我看来,诗和情怀你要么架空了作为一种精神上的憧憬和感受,其实也是种不错的兴趣;要么就脚踏实地的去实施,不要好高骛远,给家人别人和社会添堵。
我的那篇《自取灭亡的理想主义》视角虽然不一样,但根本的观点是一致的
梦想一定要实现了才算是得到了吗?天空不会留下飞鸟的影子,但是它们曾飞过。能让人为之驻足、倾心、认定为此生有幸、为世人不解而默然独守、虽历经千百次炼狱仍能涅槃重生的,那也是梦想!
朱门深院和破街陋巷都有自己的颜色,都是对方的景色,都是彼此的远方。人生境界高低与账户余额和年齿大小无关,有关的是我们不管身处何方,都能欣然于所遇的冷暖;无论心埋在哪个远方,都能坦然于此后朝此前进坎坷跋涉的旅途。
对一些长辈的“建议”很反感很正常,因为他们不是建议,是限制,就像以前我独自去泰国,身边的人都告诉我“一个女孩子不要自己去,泰国很危险。”这些说泰国危险的都是没有去过泰国的人。所以我选择不相信他们。我第一次一个人单独出国,做了很多安全准备。最后我体验到了远方,也安全回来了。
要区分“道听途说”还是“听取建议”,感觉你是觉得我在“恐吓”年轻人不要去西藏,我对我公司的员工阿初也是这样说:做好准备再去。如果你愿意听取别人(已经去过西藏有经验的人)一些关于可能会发生的危险并学习如何应对,你安全回家的几率可以提高。你就是想去和做好准备去是没有冲突的。你的希望也是可以安全回家,而读了我的文章给你的第一反应是“劝你放弃”,你这种不明原因的阻抗源于哪里呢?也许是来源于父母或长辈。是引人深思还是误导人,都取决于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
“结婚生子了之后就没有机会去了”这是自我限制,王石52岁才登上珠峰,50岁才追求他的爱情。没有可比性但可以借鉴和学习,学会站在巨人肩膀上你可以看得更远。
谢谢长评论!希望你能够安全回家了之后再来发表你的感想。
假如你有小孩,你会不会让他走到没有护栏的阳台边?绝对不会!因为这样做的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你不能禁止他的好奇心,所以监护人如何来引导帮助小孩意识到这种危险性至关重要,也正是通过平时的小跌小摔让小孩从中学习成长,有辨别能力。
我认为现在的盲目崇拜现在也是教育问题的缩影之一,缺少引导而过多的“限制”教育令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我就是要去做不管要付出什么代价!”
我希望我的文章可以对引发一部分人去思考,并且欢迎大家一起讨论,这个过程我也有进步。
满地鸡毛苟且时,行囊落拓远方诗。
行吟到处山和水,坐视曾经乐与悲。
酒债声中寻酱醋,粱香梦里弄琴棋。
将雏挈妇于今业,不羡雁邱真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