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在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描绘了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圣人,说,除了这样的人,我们还能跟谁在一起呢?
第一个让人发出“吾谁与归”感叹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士会】。
士会因晋国内部矛盾避祸秦国,在秦晋之争中,很是给晋国捣了些乱子。还好晋国没有愤青骂娘骂“晋奸”,看到士会是个能人,又用计把士会“赚”回国来效力。
回国报效的士会也很尽力,前后侍奉了五任国君,直到告老“离休”(请原谅我用了这么时髦的词)。
离休后,士会的关心点,从国家大事转到对子女的教育。【士燮】(xiè),是士会极力栽培的政治后继人。关于士会教子,史书有几个记载,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他谦虚隐忍的处事风格。
故事一:不冒头
某次士燮很晚才退朝回家,老子就问:“儿啊,今天怎么这么晚才回啊?”
士燮很兴奋,说:“秦国来人,在朝中说隐语,其他人都答不来,我连答了三个!”
士会也不管儿子已经大了,捉了就打,说:“人家说答不来,不是真答不来,是等长者先来答,你小子居然逞能,掩盖他人的光芒。要是老子不在了,你迟早完蛋!”
各位看官看到这里,有没有想到薄督盛极一时的红歌呢?薄督在秦城看书若是看到这一段,会不会后悔没多读点书呢?
故事二:还是不冒头
另一个故事是士燮打仗回家,老头子又有意见了:“儿啊,你打仗回来,怎么不早早回城来见我,不知道老头子在想你啊。”
士燮说:“这次打仗是【郤克】带兵,我是副手。我若是先进城,欢迎回城的人在为我欢呼,会抢了郤克的风头。儿子不能这么做,所以走在队伍的后头了。”
士会欣慰的说:“吾知免矣。”
我知道我的儿子终于可以免于灾祸了!
战士争功,只在战场,不在会场。
以士会之能,当世少有人能及,奉五世君主而不倒,有大功而不居,有大能而不傲,当然不仅仅是因为隐忍避祸,而是性格中的谦虚因子。
谦受益,这句格言不仅仅是贴在教室墙上的糊墙纸而已。
故事三:老是不冒头
告老前,士会是晋国的军事首长,【郤克】是中军佐,军事副统帅,是个瘸子。有次出使齐国,齐国国君为讨好母亲,让母亲在帷幕后面偷看,妇人看卻克跛足走路的样子,好笑得笑出声。
卻克以为奇耻,心中暗怒,归国后请求带兵伐齐。晋景公不准。
士会退朝后,和士燮说:儿啊,我听说,君子一怒,必有祸殃。现在郤克怒气正甚,不能在齐国发泄,必发在晋国国内。卻克不当政,如何逞怒?我让位给他吧,让他的怒火能够发泄在齐国,免得晋国遭殃。
并告诫儿子说,我告老后,你跟在众卿后面,“承君命,唯敬”。
士会告老后,新任军事统帅卻克果然带着强大的晋军进攻齐国,报了一笑之仇。
士会识人之明、克己之严、谋公之谨,谋事之密,人所难及啊。
士会到今日,名声不彰。关于士会的江湖地位,可以用这个小故事侧面印证一下:
赵武(对,就是那个有名的赵氏孤儿,赵国二百年江山的奠基人)在游晋国功勋墓地(类似今日八宝山)时,问同行的人,如果这些人能够活过来,我应该和谁在一起?(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
旁人说了好几个名字,赵武都摇头,说,能够做到“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进,不阿而退”的,只有士会。并感叹道:
“微斯人,吾谁与归!”
文末乱弹
1)士会从秦国回晋后,留在秦国的后代改姓刘,是刘姓的重要的一支。刘邦就是这一支发下来的。但士会本身并不姓刘,所以徐州刘姓祖陵的祖功碑并没有士会。士会本人被封在范地,是范姓的始祖。古代”范刘不通婚“的旧习,源自此。
2)晋灵公(要杀赵盾、反而被赵盾族弟赵穿杀了的那个,下次说说这个故事)胡作非为,士会进谏,晋灵公避而不见。后来再看,士会还在门外,就出来说,你回去吧,我知道错了。士会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千年流传的成语典故,源自这里。
我的其他文章:
《后方》湖南大学抗战时期西迁辰溪的一段往事
《生子不举:残酷的杀婴习俗》看政策是如何极端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
《超短篇:直播杀人》死亡直播,偶尔兴起的脑洞戏作
《性,婚里婚外的求索——评《大开眼戒》》一篇凌乱的影评,NSFW
《亲密关系就是这么回事》看电影截图的偶尔鸡汤
《【商王武丁】《王宫的阴谋》目录》我会说其实写文末乱弹很过瘾么
《儿时关于死亡的记忆》忆起儿时隔壁住的那个憨憨的同学
《【野史春秋】士会的隐忍》喜欢专出二货的春秋以及那些人和事
《音乐天堂&诗&武侠江湖|杀手·酒仙游》醉后草就,南蛮文子的命题作文
《【野史春秋】瞎子师旷为什么被孟子尊为亚圣》第一次学习标题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