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国是西周初分封在汉水以东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又名曾国,国君始祖为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括。
鲁国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楚武王“侵随”。楚武王先派大夫薳章(wei,三声)去和随国谈判,把军队驻在瑕地以等待结果。随国派少师主持和谈。春秋战国时代的“侵”,就是没有任何理由的不宣战的直接攻击。
这场战争中,楚国大夫斗伯比(令尹子文的父亲)给楚武王出主意,随国贤臣季梁给随侯出主意,两国最终没打起来。季梁说,现在“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于是“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季梁说,现在老百姓人心涣散,光你一个人对鬼神好有什么用?还是对百姓好一点吧。还真把楚国吓跑了。
这也是《左传》第一次记载随国的历史。
此后,随国始而修政备战,继而拒不参加楚国主持的沈鹿之会,更加引起了楚人的不满,楚武王再度伐随,由于楚国势力强大,最终还是同楚人订立盟约。
到鲁僖公20年,也就是公元前640年,随国率领汉水以东的诸侯叛楚。这年冬天,楚斗谷于菟(也就是令尹子文)帅师伐随,取成而还。君子曰:“随之见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出自《诗经·召南·行露》。全诗是: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一般认为,这可能是一首记录一个贞节女子坚决抗拒已有妻室之人无赖纠缠的过程的诗歌,赞颂了这个女子不畏强暴、坚贞不屈。也有人反着说,认为这是男子拒绝女子强嫁的诗。
诗意春秋018|成败由己: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诗的题目“行(háng)露”,是指道路上的露水;行是道路。厌浥(yāyì,或yiyi),水多、潮湿的样子。夙夜,早夜,诗中指早起赶路。谓行多露的“谓”,一种解释是畏惧,一种解释是奈何,与下文的“谁谓”的“谓”意不同。角,鸟喙。穿,穿破,穿透。无家,没有成家、没有妻室。速,招、致,不速之客的“速”。狱,案件,打官司。室家,夫妻,此处指结婚。墉,墙。女从,听从你。
这首诗翻译成现代文,大意是:
道上露水湿漉漉,我岂不想早赶路?怎奈露水令人怵。
谁说鸟雀没有嘴,何以啄穿我的屋?谁说你从来没有家,为何把与我把官司打?虽然和我把官司打,我也不跟你成家。
谁说老鼠没有牙?何以穿透我的墙?谁说你还没有家?为何逼我上公堂?即使逼我上公堂,我也不会嫁给你!
但是,历史上对这首诗的解释也是莫衷一是。特别是第一章与第二章、第三章似乎没有任何的关系。笔者认为,错简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诗意春秋018|成败由己: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如果仅看“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一章,似乎比较容易理解,大概也就是莫道不早行、路上多露水之意。
根据《左传》桓公6年的记载,当时的随侯只相信鬼神而不相信德政和人民,后来在季梁的劝谏下始而修政,楚国就没再打他。经过60多年,随国或许有了一定的发展,或许不甘于楚国的压迫,于是率领汉水以东的一些小诸侯国叛楚。但跟楚国比起来,随国毕竟只是一个小国,以小国而叛大国,后果应当不是怎么好。好在楚国对随的教训并不重,只是取成而还,占领了“成”这个地方就班师了。
那么,君子引用这句诗是想说什么呢?
君子说,随国被楚国讨伐,都是随国自不量力,自找的。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好好,如果能够量力而动,就不会出现什么过错。成也好、败也好,关键在自己。不在自己,难道还由别人决定吗?
君子的意思,大概是说,你随国有点太自不量力,你可能想崛起,想笨鸟先飞,你甚至天不亮就想起来劳作,但你也得想想,早起必有露水打湿你的衣裳。想发展,想崛起,还是得根据自己的实力而来吧。
经过这次斗争,随国的力量逐渐衰微,甚至“世服于楚,不通‘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附庸之国。到战国初期,终为楚所灭。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