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學,大抵由两部分組成。
既:道理的部分,+技術的部分。←儒學,大抵由←這两部分組成。
道理是這樣的。理論上來説,↑這两部分,學儒的都得會。
既:首先‘道理達標’,←這一步呢(既:‘道理達標’),孟子叫:“尽心”。
孔子叫:“仁”。朱子叫:“理性”。王阳明説,叫:所谓的“致良知”......等等,等等。就好比,以前人説:“心術”、“心術”,而非:“术心”,“术心”,一樣。“心術”、“心術”,先“心”,而後“術”。先做人,後做事。
“心”,(在我們儒家的概念里)就是我言:‘道理達標’,的意思。←道理是這樣的。
而實際上,什麼叫:‘道理達標’呢?就是説:“你通過自己對于儒家道理部分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從而得到了一種属于你自己的‘該以何種觀念面對這一切’的結論”。
↑當你自己,通過努力‘証明’出這個結論的時候(既:‘該以何種觀念面對這一切’),←這就叫:‘道理部分達標’了。
道理是↑這樣的。
這個結論呢,既:‘我該以何種觀念或者叫:心态,去面對這一切’,←的結論,我可以告诉你。但,我告诉你,(這)没有意義。
為什麼没有意義,我告诉你:這就像“数学考试”,一樣。“数学考试”,是我舉的例子。“数学考试”,一道題結論是:“三”,←我比喻,咱們假设,它(既:“数学考试”時的,一道数学題)的結論等于:“三”。
我,罢結論填上,等于:“三”。但是,我草稿纸上,草稿纸,就是“数学考试”大概會分发的一種東西。起码,在我還上學的時候,“数学考试”時,老师是會发草稿纸的。我罢結論填上,等于:“三”;我的草稿纸上,寫满了关于這道題的‘解題流程’、‘解題思路’、和(解題)‘過程’。
我草稿纸是满的。寫满了我关于這道等于“三”的題的思路,想法,和(解題)流程......所以,這個“三”,是:‘属于我的’。
是我‘証’、‘証明’出來的,(結論)得:“三”;所以,“三”是我扎扎实实,稳扎稳打掌握的。我知道:為什麼(結論)得“三”。
既:對于結論等于“三”的這道数学題,我們舉例,←這道“数學題”。對于這道結論得“三”的数學題,我是:‘知所以然’的。
你看我在結論上填個:“三”,你也抄個:“三”,但,你的草稿纸,是空白的。
雖然,結論都一樣,老師問:“這道题,結論是多少?”時,你喊的音儿,比誰都大。你高聲答:“得三,老師”。
老師很欣慰。但是,你和我之間,有‘质’的差别。
但,這‘质’的差别,人肉眼是很難分别、很難分辨的。←這,也是大多数時代,跳梁小丑们,能兴风作浪的:根本原因。
跳梁小丑能兴风作浪,究其根本,是因為:‘人的本质無法被数字化’。
假设,每個人的头上,都有:一串数字,的話,数字越大,人越厲害;(数字)越低,越虚、弱,假;那↑這樣的世界,哪有跳梁小丑们,説話的機會呢?
不是嗎?當,人的本质可以‘量化’,的時候,當,一切具备‘真才實学’者,能得到他們‘應該得的’時。
↑那時,世界才會更好。道理是這樣的。
所以,我可以罢結論告诉你。我不僅告诉你儒学的‘道理部分’的终點的結論,我還告诉你道家、佛家的‘道理部分’的终點的結論。←因為,他們都是一样的。
既:儒,释,道,‘道理部分的终點的結論’,是一樣的。
我們今天,看儒,释,道“不一樣”,是儒,释,道‘技術的部分’,的不一樣。
‘技術部分’,↑我們三家,确實不一樣。舉例來説:我們儒家呢,因為“五经”(既:《诗经》,《尚书》,《礼記》,《周易》,《春秋》)當中,有一部《周易》,所以,我們‘儒家技術’,首先就是:占卜、预测。
具体的做法(既:占卜、预测,的一些做法......),有給人看手相的,有給人看面相的,有直接拿人的“生辰八字”給看的......
再高端點兒,還有抬头看星星的......←這都属我們‘儒家的技術’。當然,要精通這些技術,一本《周易》可能不够看。還得辅以别的書......
↑道理是這樣的。道家,道教的‘技術’,就更丰富了。(道门)有练剑的,有炼丹的......等等,等等。
佛门當中的‘技術’,也十分丰富。有练拳脚的,譬如,某林寺,有念各種、各式各樣的“咒语”的......←這都是,‘佛门的技術’。
所谓儒,释,道的“不一樣”,大抵,既是↑上述這些的不一樣。
上述這些,确實不一樣。譬如説,“炼丹”←這件事,就算孔子在世,也未必同意我們(儒生)干。←是這樣的。
所以,所谓“不一樣”,是(指)各门‘技術’的不一樣。
各门的技術,的确不一樣。但,就:‘我該以何種、何樣的觀念,和心态去面對這一切......的←這個道理部分的方法論的結論上’,←在這個問題上,我以為,我個人認為,三家(既:儒释道)的‘顶點’是出奇一樣的。
↑在‘該以何種心态、和觀念,去面對這一切......’←的這個‘道理层面’的結論的顶點上,實際上,三家(既:儒释道)的看法、三家(既:儒释道)的觀念都指向:同一個結論。‘這個結論’,有很多“名字”,也有很多看似“不同”的话語,出自各家的典籍來形容他(既:‘這個結論’)。
但實際上,他們都在描述:同一種心态,或者叫:觀念。
這個心态,或:觀念,就是三家(既:儒,释,道)‘道理部分’的:顶點。
三家分别對他(既:‘這個結論’)有描述:儒家叫他作“中庸”,叫他作:“仁”,叫他作:“知行合一”(所谓的“知行合一”);道门叫他作:“常清静”。
佛氏的描述最好,我也总拿来用,佛门叫他作:“應无所住而生其心。”
↑這話,説的是最好。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一個字:忘。两個字:亡心。三個字:常清静。四個字:活在當下。
五個字:現在成為者。
↑這,就是:我要告诉你的‘結論’。
拿走不謝。
----作者:李宗奇 辛丑年 五月廿三 于自家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