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学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
干货 | 《中国文学史》总绪论

干货 | 《中国文学史》总绪论

作者: 邀羽 | 来源:发表于2018-01-03 00:13 被阅读68次

写在前面:

最近重新翻阅《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不免后悔入学之初没有好好学。平心而论,个人觉得这套书和《外国文学史》两套应该算是中文专业必修课本里编写最好的,所以顺手就把再读时梳理整理的笔记敲下来。因为是个人读书笔记,所以整体遵循书本体系,然后参照以前的课堂笔记作补充。出于自用,也愿和诸君共飨。


总绪论

一、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1.文学史与文学史学

①文学史:文学的历史

(以林传甲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史》讲义为滥觞,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成为独立学科)

 √表现:

  1°立足文学本位,重视文学自身艺术特点及审美价值(如:以诗论史不在研究之列)

  2°围绕文学创作阐释发展历程(由外至内:背景、作家、作品→核心)

  3°关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

  4°文学传媒(最早文字载体,说唱、表演等)

②文学本位:

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是另一翼。所谓文学本位就是强调文学创作这个主体及其两翼。

2.史学思维

①破除单纯排列,注意“史”的脉络,道出流变过程;

②将评价式的语言换位描述式;

③寻绎“史”的规律,不满足于事实罗列

3.文化学视角

注意文学史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借助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临近学科深入研究

4.文学史著作的当代性

表现:

①当代的价值判断;

②当代的审美趣味;

③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关注

5.文学史史料学:

撰写文学史的基础性工作,包括与文学有关的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作家生平考订,作品辨伪,史料检索等。

二、中国文学的演进

1.推动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

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②民族矛盾的影响;

③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推动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

①文学发展不平衡:

  1°文体发展不平衡;

(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有先有后;文体从萌生、形成到成熟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2°朝代的不平衡;

(不同朝代文学成就不同;同一朝代内文学发展不平衡)

  3°地域不平衡;

(不同朝代各地文学发展的盛衰变化;不同地域文化带有不同地方特色)

②文学演进过程中,一些因素相反相成

   1°俗与雅互相影响、转变和推动;

   2°各种文体相互渗透融合;

   3°复古与革新互动;

   4°文与道的离合

     (指文学与儒家理论道德、儒家政治理想的关系;自汉独尊儒术后,文学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一直制约文学本身的演进)

      ①文学适合儒家,如:杜甫、韩愈、白居易、陆游等;

      ②文学部分离开儒家,如: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 

三、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1.文学本身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

①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

②作品思想内容…;

③文学体裁…;

④文学语言…;

⑤艺术表现…;

⑥文学流派…;

⑦文学思潮…;

⑧文学传媒…;

⑨接受对象…;

2.分期:三古七段

√ 参照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和社会条件划分,三古七段全称为三古七段双视角文学分期(第二视角为朝代分期)

√ 具体划分:

上古期:先秦两汉(BC3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BC3—16C)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始于安史之乱)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C16—1919)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期【先秦两汉(BC3前)】

√ 特点:

  ①各文学体裁孕育期;

  ②文学思想孕育期;

  ③形成以儒道为主的文学思潮;

  ④士大夫作为创作和接受主体、文字作为传播媒介格局的形成(宋市民文学出现方打破)

√ 第一段:先秦文学

  ①文学创作主体从群体到个体

(《诗经》群体——第一位诗人屈原);

  ②文学形态: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 第二段:秦汉文学

  ①创作主体处境变化;

(士聚与帝王诸侯身边形成作家群体)

  ②文学以大为美,铺张扬厉成风尚;

(汉大赋,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③格式化、凝重板滞的风格,不如先秦活泼;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诗经》四言至汉僵化,楚辞转变为赋,汉乐府民歌脱颖而出酝酿出五七言体(诗歌新节奏)

4.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BC3—16C)】

    ——中国文学因素的成熟期

√ 划分依据:

  ①魏晋开始文学自觉,并在南北朝完成;

  ②文学语言从古奥到浅近;

  ③诗、词、曲的鼎盛期

(对应唐、宋、元三朝)

  ④文言小说初具规模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白话短篇小说繁荣于宋元;白话长篇元末明初出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

  ⑤文学传媒出现印刷出版、讲唱、表演等新形式;

  ⑥文学创作主体和对象丰富

(宫廷、士林、市民)

√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①诗占据文坛主导地位;

(文近诗成骈文,赋近诗成骈赋;五七言古体鼎盛,五七言近体兴起、定性并达鼎盛;建安风骨、盛唐气象)

  ②文学创作个性化,作家人格和作品风格充分展现;

  ③宫廷在文学创作中起核心作用,并以之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表现:以曹操为首的邺下文人对五言古诗的发展;齐梁初唐宫廷诗人建立近体诗格律)

  ④玄学和佛学渗入文学,促进文学观念多样化

√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始于安史之乱)

  ①唐宋八大家文学语言和文体革新,确定的文学语言和散文模式延续至“五四”;

  ②诗歌在盛唐之后盛极难继的局面在宋改善;

(晚唐开始注重日常生活的描写;晚唐减弱的忧患意识在宋代加强)

  ③宋代诗人与学者身份合一,议论成分增加,化俗为雅的美学追求;

√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①叙事文学占主导地位;

(文学对象转向市民阶层)

  ②文学传媒从文字读物扩展至说唱扮演;

  ③儒生社会地位降低,转向通俗文学创作;

(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

  ④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志》和《水浒传》预示长篇小说时代到来;

5.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C16—1919)】

  ①文人市民化、文学创作商品化趋势;

(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印刷术普及;作品内容题材等反应市民生活如《金瓶梅》)

  ②王学左派影响下,创作主体个性张扬,文学作品肯定情欲对理学禁欲形成冲击;

(如汤显祖《牡丹亭》; 

      PS.王学左派:明思想家王阳明心学中的左派,以王艮为代表)

  ③诗文等传统文学发展缺新,通俗文体生机勃勃;

(以小说为最)

    √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①明清易代对文学创作影响不大,仍沿袭明中叶趋势;

  ②文学集团和派别大量涌现,论争激烈;

(诗文:公安派、竟陵派、神韵派、格调派、性灵派、桐城派等

词: 阳羡词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等

戏曲:临川派、吴江派等)

  ③戏曲、小说繁荣;

(戏曲:汤显祖《牡丹亭》、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长篇白话小说丰收期:吴承恩《西游记》、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

 短篇文言小说:蒲松龄《聊斋志异》)

√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①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涌入,寻求富国强兵时产生文学灵感;

(龚自珍、黄遵宪、梁启超等)

  ②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基调;

  ③文学观念改变:文学成为社会改良工具,小说得到充分肯定;

  ④随着报刊出现,写作方法的适应性改变

——1919“五四”作为新文化运动,开启了社会和文学史的新时期,之前的新思想和新风格仍属于古典文学范畴。

(《中国文学史》总绪论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作家苦旅:认真读书的人🙏
  • 长风镖局:师父,什么时候回来啊
  • 海若神:好文章啊!关注了慢慢看。你的排版真漂亮!是用手机上的软件还是WORD啊?
    邀羽:@海若神 word排版直接粘贴,然后标题用简书H1,H2,H3,H4调整下就好~

本文标题:干货 | 《中国文学史》总绪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nyc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