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空间读书巢湖文海
《论语别裁》06|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论语别裁》06|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 始终在路上 | 来源:发表于2019-03-09 08:23 被阅读28次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名亢,又字子元,少孔子四十岁。孔子一生讲学,尤其是周游列国回来,专心培养后一代,教育后一代,所以学生都是年轻人。

    子禽问子贡:你们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能够了解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自己求问得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回答说:他老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也是与别人听到政事方式不同的原因。

    通过子禽与子贡的这段对话,我们可以将孔子的品格勾勒出来。其品格归纳起来就是五个字:温、良、恭、俭、让。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人格魅力,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

    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却具有深刻的内涵,其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根源。这五个字串起了《诗》《书》《易》《礼》《乐》《春秋》这几部经典的精华。

    《礼记》中有一篇《经解》对“五经”作了总评。《经解》篇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所谓诗的教育,就是养成人的温柔敦厚。所以这个“温”字,就是孔子所说的诗教的精神。

    “疏通知远,《书》教也。”,《书经》又叫《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历史,也不止讲历史,而是中国历史文献的第一部资料。中国过去学术家与文学家是不分的,学术家与哲学家也是不分的。中国人过去读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懂得人生,懂得政治,懂得过去而知道领导未来,所以它要我们“疏通知远”。人读了历史,便要通达,要透彻了解世故人情,要知道远大,这就是《书经》的教育精神。

     “广博易良,《乐》教也。”,乐包括了音乐、艺术、文艺、运动等。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这些都包括在“乐”里,也就是所谓乐的要旨,以养成“广博”,具有伟大的胸襟;“易良”就是由坏变好,平易而善良。

    “絜静精微,《易》教也。”,《易经》的思想,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文化结晶。我们先民在文字尚未发明时,用八卦画图开始记事以表达意思。“絜静”就是哲学的、宗教的圣洁;“精微”则属科学的范畴。《易经》的思想融合了哲学、科学、宗教三种精神。

     “恭俭庄敬,《礼》教也。”,这是人格的修养,人品的熏陶。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春秋》也是孔子所作,也是历史。看懂了《春秋》这个历史,可提供我们外交、政治,乃至作为其他人生方面的参考。因为人世上许多事情的原委、因果是没有两样的,常有人说历史是会重演的。所以读了《春秋》,就会“属辞比事”,知识渊博,知道某种事情曾经发生过,就知道它的善恶及处理方法,这个就叫做“比事”。也叫“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以上五经,在《经解》中,只用几个字,就将每一部书的思想精华表征出来。但是任何学问,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五经也是如此。所以《经解》对五经也指出它的不足。

      “《诗》之失,愚。”,一个搞文学的人,如果把书读死了,成了书呆子,就是迂腐。

     “《书》之失,诬。”,读历史要注意,因为历史都是后人编写的,事情相隔久远,而且每个人的主观、成见又不同,所以记载的历史不一定都符合当时的事实,要借鉴比较着读。

     “《乐》之失,奢。”,光是讲艺术,又容易使社会风气变得太奢靡。

     “《易》之失,贼。”,学《易》能“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固然重要,但是一个人没有基本道德修养,此人就鬼头鬼脑,花样层出,所以如果做人没有做好,坏人的知识愈多,做坏事的本领越大。

     “《礼》之失,烦。”,礼很重要,但过分讲究就讨厌死了。所以“礼”要恰到好处。

     “《春秋》之失,乱。”,一个人懂了历史的春秋大义以后,又研究了军事哲学,则容易闯乱生事。

    因此,子贡所讲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是讲孔子的修养,这种修养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大成,正是有了如此高深的修养,孔子便形成了其救世救人的思想,这也促成了孔子所从事的千秋大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别裁》06|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xm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