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向孔子请教仁的问题。他是通过对两个历史人物的提问,来问这个问题的。
子张,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陈国人,孔门十二哲之一。参阅《颛孙子张:行五者可以为仁,尊五美屏四恶可以从政》。
子张问的第一个人是子文。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 《论语·公冶长》5·19)
令尹是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芈姓,字子文,他的父亲叫斗伯比。《左传·庄公三十年》记载说:“斗谷於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史籍《会笺》说:“时楚国府库空竭,子文,财巨室,积财不少,故自减少家产,以纾其难也。”据考证,这两条记载说的就是这个子文。
论语新视界092|忠君事、自清高,离仁还有多远子文任令尹时,正值楚国统治集团内争和子元内乱之后,困难重重,他能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毫不犹豫地“自毁其家”,尽力相助效劳,使楚国迅速度过了难关。因此,斗氏之族从稳定楚国政局,到解决国计民生困难,均作出了巨大贡献。《国语·楚语》、《战国策·楚策》等均有记载,说他又是一位清廉勤政、律已恤民的执政者,是春秋前期颇为先进开明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根据记载,子文于鲁庄公三十年开始当令尹,到僖公二十三年让位给子玉,其中相距二十八年。杨伯峻认为,在这二十八年中,可能有几次被罢免又被任命。三已:三,指多次。已,罢免。
子张问,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先生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忠也是孔子倡导的君子品格之一。孔子曾说过,君子要“主忠信”,“臣事君以忠”,曾参曾说过“为人谋要忠”。孔子一以贯之之道,要“忠”。这个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的人才是“仁者”。而子文可能只是忠君之事,至于是不是能够做到立己达人,是不是仁,看来孔子不想去评价,或者孔子认为他还未达到仁的品德。
子张又问第二个人陈文子怎么样。
子张问曰:“崔子弑齐君,陈文子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论语·公冶长》5·19)
崔子是齐国大夫崔杼(音zhù),曾杀死齐庄公,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应。 弑,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地位在上的人。 齐君,即指被崔杼所杀的齐庄公,名光。陈文子,也是齐国大夫,名须无。
论语新视界092|忠君事、自清高,离仁还有多远子张又问,当年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后,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问,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春秋》记载说,“二十有五年春,齐崔杼帅师伐我北鄙。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左传》则详细记载了崔杼弑庄公事件。简单地说,弑君事件算是一场情杀。齐国太史记载说:“崔杼弑其君。。”崔子就杀死了太史。太史的弟弟接着这样写,又被杀死了。太史还有一个弟弟又这样写,崔子就没再杀他。读者可以自行读《左传》以补之。
陈文子看到崔杼竟然杀死国君,认为不可与之共事,连家里的财产也不要了,就出国了。但每到一个国家,就感觉到“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些国家的执政者和崔杼是一样的,犯上作乱。陈文子去过几个国家、离开了几个国家?史籍没有再记载。
但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南怀瑾评论说,清高的人往往比较自私,只顾自己,不能算是忠臣。绝大多数清廉之士,最高的成就也就只到这个地步。他们批评什么事情,都很深刻,都很中肯,很有道理,但是让他们一做,就很糟糕。高尚之士谈天下事,谈得头头是道,不过,天下事如果交给他们办,恐怕几个月就完蛋。国家天下事,是要从人生经验中得来,什么经验都没有,甚至连一呼百诺的权势经验都没尝过,那就免谈了。
有道理。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