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盲)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啦。”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啦。”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坐在这里,某某坐在这里。”冕辞别后,子张问:“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孔子说:“这原本就是帮助盲人乐师的方式啊。”
【感悟】
朱子《集注》尹氏曰:“圣人处己为人,其心一致,无不尽其诚故也。有志于学者,求圣人之心,于斯亦可见矣。”范氏曰:“圣人不侮鳏寡,不虐无告,可见于此。推之天下,无一物不得其所矣。”
南怀瑾《论语别裁》:“ 师是古代很重要的文化官,管音乐艺术的大乐师。在春秋战国时代,乐师与后来的太史令同样重要,因为古代非常重视礼乐文化。这个名叫冕的大乐师来看孔子。古代的乐师,多半是瞎子。”
与师冕谈话的内容没记下,记下的却是孔子对一个负责音乐的盲人官员的关照,并由孔子说出这就是道。《论语》时而高深如星空大渊,时而浅显如呼吸走路。
我们常说:于细微处见精神。我们生活在世上的平凡之人,平时有多少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可做?所作所为的不都是日常生活琐事吗?孔子对这位乐师的到来,恰到好处地予以照料引领,每一个处境,都让盲人有所知道,就像亲眼目睹。如果不是心中有爱心,是很难做到为他人考虑得如此设身处地。
孔子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体现出对于对方的礼貌和尊重。比如他与服丧者一起吃饭,一定注意控制食量,以至于常常吃不饱。他和别人一起唱歌,如果觉得对方唱得好,就会邀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礼貌地跟着唱和。 他乘车在路上遇到三人以上者,必定停下车来与人打招呼,三人以下者则手扶车轼致礼。他家马厩失火,他首先关心的是有没有伤人。 孔子正是通过这种言传身教,为弟子们树立了一个有情有义的君子典范。
没有爱心的人,兴许他会对盲师的到来无动于衷,或者站在旁边等着看盲师的窘态而哈哈笑,那就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恶作剧了。
愿世界多一些像孔子那样有仁爱的细心人,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