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三年级的小姑娘最近有点烦。
因为她的前座调来了一位高个子同学,挡了她的视线,老师还不让她侧身看黑板,要她遵守纪律,还说要关心、照顾有困难的同学。说的跟她有意违反纪律一样,说的跟她没有爱心一样。
小姑娘很委屈,心想:我照顾她,可谁照顾我?
小姑娘只好找妈妈诉苦,可妈妈并不太在意,只是说找机会和老师说说。
她想了,实在不行就站着听课,罚站也行。
照顾有困难的同学这理所应当,但要有一种可持续的机制作为保证。像这样挡住了小姑娘的视线,还不让小姑娘变通解决,这种帮助就很难持续,因为这是以损害小姑娘的利益为代价的帮助。
小姑娘是有爱心的,她并没有要求那位高个子同学离开。
小姑娘是有节制的,先找老师沟通,得不到结果再找家长帮忙,迫不得已了才想出个“罚站”的法子,而且本质上还是为了学习,不是为了抗议。
小姑娘在维护自己利益的过程中屡屡受挫,委屈是正常的,一般人早就愤怒了。
小姑娘的利益理应得到维护,小姑娘维护自己利益的这种思维方式理应得到维护。
体现家教的时候到了。
一个班50个孩子,同样的老师教,学习一样的知识,可为什么最后在职业上、在家庭生活上差别巨大呢?原因就是家教的差别巨大。
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是体现家教的时候。
人活着,免不了要遇到这事那事,在这一点上基本是公平的。可每个人遇到事的反应却是大不相同的,有的解决,有的逃避,有的对抗,还有的牢骚满腹。这些方式基本都是学来的,跟父母、跟周围的人学来的。
所以,我们要努力教会孩子合理的解决困难的方式方法。
就这件事来说,家长要以行动来支持孩子,行动既是对孩子的爱,也是对孩子维护自己利益这件事的认可。孩子还小、力量不足,所以需要父母的支持与爱。孩子还小,有很多事还不能确定对与错,所以这时候家长的态度就至关重要。
具体的行动大概是这样:
先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接纳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并尽量就这件事的看法以及解决方式达成一致。要避免父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给孩子讲道理,甚至是批评、指责。
在此基础上找老师沟通,一是了解具体情况,避免孩子的一面之词,再就是和老师商量更合理的解决方式。这不是找老师兴师问罪,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付诸的行动之一。这个行动本身也会让孩子体验到,父母是在意我的,父母是不害怕困难的。
把和老师沟通的结果再和孩子沟通,无论结果好坏,有结果都好于没结果,因为即使是坏结果也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其实,就这件事来说结果其实不太重要,对孩子来说重要的是她学会了一种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
能不能教会孩子这些方式,就是家教的差别。
蓬勃育儿社,应对有方,育儿不愁!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喜马拉雅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