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矛盾的起因只是一件小事引起,而这件小事也许并没有对错,只是双方的认识偏差早成的。
比如妈妈和女儿的对话:“你这整天在家看电视,从早到晚,还天天熬夜看。”
女儿听了:“我难道放暑假在家里休息也不行吗?”
妈妈是出于关心女儿,想着她经常熬夜看电视会累坏身体。而女儿则觉得妈妈不理解自己,连放假放松一下都要管。在这个对话里,妈妈劝女儿不要看电视这件事无所谓对错,但双方站的角度不同,对对方的理解也就产生了差别。
对同一事情认识的偏差并不要紧,重要的是当因为这一偏差而影响到自己的情绪时,我们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可是直接说出感受也许会激化矛盾,比如女儿的那句话就是在表达自己的不满。妈妈听了也会产生情绪,有可能进一步导致将对话演变成争吵。在这种情况下更好地方式是在表达自己情绪之前,先打一个预防针,避免对方应我们的表达产生过度反应。
比如同事开了一句玩笑话,让你觉得接受不了,面子上挂不住。这时候的第一反应不是将对方怼回去,而是先预先做个铺垫。如下面的对话:
同事:“你这平时买裙子是不是得买欧版的?哈哈。”
作为有点小胖的你,你听完觉得不舒服,本想回过去“你估计买鞋子得买内增高吧。”,但是你忍住了,而是这么说“也许是我过于对自己体重敏感,但你这种玩笑会让我有点听着不舒服。”
这样的回答既表明了自己的感受,又不至于让对方产生过激的情绪波动。很多时候我们产生愤怒、紧张、急躁,是因为我们事先没有预知的话语让我们起了情绪,如果能够事先让对方有个心理准备,则对方情绪会冷静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