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看诗经|执子之手

作者: 臆无说 | 来源:发表于2018-07-05 17:51 被阅读14次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诗经.邶风.击鼓》

    明明这首诗在说战争。

    一个士兵在战鼓声里,寻找他的战马。“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一边找,一边忧心忡忡,“忧心以忡”。

    他想回家,却“不我以归”,有家不让回。他害怕,所以他一再以一种不是很放心的口气,在征得同袍的一种精神上的承诺,“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咱们同去要同归,我保证。言下之意,我希望你们也给我同样的保证。

    然而,战场之上,血肉横飞,自己这条命,恐怕是自己做不得主。冷月弯刀,血凝铁甲,寒光闪闪,战马嘶鸣。这句子纸上读来,很有意境,血性峥峥傲骨的古风侠义感。可其实身临其境,不逼到狭路相逢,谁喜欢被人或者把人大卸个八块?肉身凡胎,割一刀要喊疼的。又不是个个都是天生嗜血的煞星。

    不说别的,就是去医院参观下手术现场,都还心里不舒服几天。更何况战争,不是治病救人。那是要命的。

    这个士兵也明白这个现实。所以当口号一样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心里知道“死生契阔”也不那么笃定。所以他还留了一个悲伤的余地,“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也许,这一战,我们就再也见不着了,不管是谁死去,这个约定也就没法守信。

    千年过去,这个先秦战场的小兵,早就没了下落。而奇特的是,他找马想家的小诗,却魂兮永存。岁月扭曲了他的本意,大家只挑出一个句子反复传来传去。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们拿这句话,送给爱情。

    死生离合,与你相悦,执欢之手,共你白头。

    这么翻译,适当加了糖,冲淡了战场上那种血腥味,保留了一点“咱们是过命的交情啊”那个味道。这么严重的誓言,我们一般在婚礼上祝福。

    这一世顺流逆流,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五阴炽盛肉身之苦,不能一个人尝,太孤独。互相做个伴,打打气。

    或者生命中有那么点小成就,遇到些春风得意的事情,也有个人一起分享分享。

    再或者,“生命如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琐碎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咬啮性的烦恼,乏善可陈的无趣。一个人捱,不如多个人冲淡无聊。

    这样的誓言,婚礼上不说,只有日后吵一大架,下决心分手,气消了又想想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祭一祭。不然是用不着的。

    到了一定岁数就明白。世上多么和谐的夫妻,白头到老的爱情,都经过几百次想离婚。

    有缘走到最后的人,一定有点战场上那种战友的感觉。亲情友情爱情混在一起。夸张形容,最后默契到,我伸个右手,你就知道我左腿有只蚊子在吸血。不是一起过个几年,是做不到的。

    就像不是一起磨合着在刀光剑影里处过CP,你怎么可能闭着眼睛就知道,我下一剑打算戳哪儿?你怎么猜得出,我眨眨眼,这是打算冲锋呢还是要逃命?

    所以,有时候看看神剧里那种猜心的桥段,我就想笑。你以为看过几本心理常识,摇一摇钟摆,我就被催眠了么?就算是微表情专家,人家背后做过多少功课,了解过多少资料,实战多少案例,那也是要阅人无数还研究过这个,个体对象。

    只有被时间洗礼过的真诚,才担得起誓言的考验。只有共过几场患难的人,才值得同顺境。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话别随便送出去。

    但一开始,如果连这个打算都没有,也肯定没考虑过什么将来。或者是,考虑过,没有将来。所以说这话,自己都有点肉麻。

    这是少年白马,鲜衣一怒,容易轻出口的话,而只有多吃几年盐米,才给得起的承诺。

    多么吊诡,只有懂得计算,估计估计会遇到什么境况,前前后后想得仔细,觉得自己差不多了,才理直气壮给得起的深情。

    人生一世,说短也长。男女凡身,个个需要安全感。

    到了一定年纪,人就该知道谁适合自己。喜欢大颗宝石,喜欢车队,喜欢美食,喜欢旅行……不管喜欢什么,都可以。但是月亮都有个背面,谁不是努力活着?非要喜欢光芒四射,要么自己捱得过拳脚,要么自己受得住冷清。

    人生不平之处,也有某种普世公平。价值观上,这叫代价与权衡。我愿意付出什么,得到什么,目标是什么,能慈悲点别人什么,过程中该怎么调整,起码得对自己有过一番了解。

    浪子回头金不换,无情方能说深情。

    所以这句诗经,我觉得是个标准。不是随便什么人跑来说“死生契阔”,我就会没吃过二两米似的感动。也不是随便什么人,我就会脑袋一热,跟人家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懂得这句话的涵义的时候,亦是“玛丽苏汤姆苏”病治愈之时。

    “山无棱,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这还是算了吧。尔康们的呐喊,还不如看见汶川地震,那个背着死妻徒步离开废墟回家的男人,来得触动,人家啥也不会说。

    “唯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这句更加要算了。听着是深情,可是太矫情。哦,你不管贫穷还是富贵,铁了心要渣,一心一意的四处招惹,莫非谁稀罕“而今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么?

    就算家小点,人无奈那么一点儿,给点关心,别让另一个人“平生未展眉”,那还是完全不困难。人假,不自然,怎么粉刷,还是假。尤其奇怪的表达,交情还没到那一步,事实还没怎么表现,见面都没几次,就指天画地,口蜜无聊。

    我还是觉得诗经里这个战场上的小兵,来得那样真实。他害怕,他想回家,正常的恐惧。但是,他从无路可寻之处,找到了他的战马,他认真跟同伴说“死生契阔”,他希望“与子偕老”,他也明白万一做不到,那么一定是“嗟洵”,“嗟阔”。前前后后他都想过。

    所以他的坚定,才显得靠谱。

    他在先秦战场,人命渺茫之际,写出的诗,带着真实,带着情感,所以才动人。

    他找马那一段,“于以求之?于林之下”。后来形容所谓有男子气概的妇人,“林下风度”,优雅,达观,坚韧。沈从文拿来用在了短篇小说《菜园》里的母亲形象身上。

    人生有时清欢,有时如战,有时大路朝天,有时狭路相逢……会遇到那么多事。

    终有一人,“死生契阔”,“与子偕老”。徐志摩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所以要珍惜。懂得分辨,尊重别人,也自己尊重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逍遥看诗经|执子之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uap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