蛏子与西施舌

作者: 木子罗 | 来源:发表于2019-03-25 17:35 被阅读70次
蛏子与西施舌

蛏子壳薄,一寸来长,壳面作淡青色,平滑洁净,肉微呈黄色,在贝壳类中比较最具干净相,但还是会带有泥沙,可以用清水静养,过一昼夜而泥沙吐尽。

对于贝壳类的去泥沙方法,有的地方会把贝类田螺类加清水与铁制品静养,也有人说水里若是滴上一些麻油,则泥沙吐得更快更干净。最神奇的是看过一个催吐泥沙法,就是在一个塑料盒放进贝壳和小量水,盖上盖子,用力上下摇晃几分钟,据说也很有效。

这些方法我都没有试过。加上蛏子这种贝类,壳薄如纸,拿上放下也要小心翼翼,这样粗暴的摇晃对待,恐怕摇出的不止泥沙了。

蛏子与西施舌

海产品味道,都离不开一鲜字。贝类的做法都不复杂,蛏子也一样,只须一个个的都竖立在碗里,洒上料酒姜末胡椒粉,蒸后即可上桌,原汁原味。另一吃法是做爆炒,加豉汁辣椒姜丝,味鲜香辣,好下饭。

但如若给小孩子吃,可作一味“芙蓉蛏子”,所谓芙蓉就是蒸蛋羹,蛋蒸到半熟时把剥好的蛏子肉摆在表面上,再蒸片刻即得。也有不剥肉,整个蛏子带壳投在蛋里去蒸的。这种带壳蒸的办法,虽然粗糙,但蛏子汁水流入蛋液,味特鲜。

曾听闻有一贝类因鲜美异常,被人称为“西施舌”,我曾以为这物就是蛏子。蛏子外形细长,肉质软滑,不就是舌头么?谁知那西施舌有缘得见后,才发现原来是一种类蚬的贝类,外壳三角扇形,外壳是淡黄褐色的,顶端有点紫,打开外壳,就有一小截白肉吐出来。

西施舌之名不单因为那贝壳被打开时,吐出的白肉象是一条小舌头,就让人联想多多,也是因为其肉细嫩洁美犹如美人之舌,而西施是美人的代表。回头再看看蛏子,舌头也实在是长了点,不大雅观,确实难当西施之名。

蛏子与西施舌

西施舌的做法很简单,为了能够品尝到它最原本的滋味,以清汤汆煮为上,不宜油煎爆炒,只需要煮熟后,加入一些食盐即可食用。但做时一定要不惜工本,只专取其洁白细嫩的一块小肉,加以烹制才无负于其美名,否则就近于唐突西施了。

也有人喜爱用蒜蓉粉丝蒸着吃,做法就和扇贝一样,在上面加上粉丝和蒜蓉,上锅蒸熟。粉丝吸收了西施舌的汤汁和蒜蓉的香味,吃起来非常的过瘾,西施舌肉色白而腴,味脆且鲜,肉质嫩滑,非常柔软。

文学大师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谈吃》说西施舌是青岛顺兴楼做得最好,不知现在是否一样?

相关文章

  • 蛏子与西施舌

    蛏子壳薄,一寸来长,壳面作淡青色,平滑洁净,肉微呈黄色,在贝壳类中比较最具干净相,但还是会带有泥沙,可以用清水静养...

  • 西施美女西施舌

    在北京的”南沙渔港"转悠,竟然发现了我久违了的“西施舌”,一溜涎水不禁从嘴角溢出,三下五除二买回一些。或许...

  • 看谱说菜—红烧西施乳

    咱们中国,但凡柔弱而美好的东西,必定和美丽的女人相关。女人呢,以西施为翘楚。好的吃食,都和西施有关系。豆腐,西施舌...

  • 食经

    西施舌这东西,听过的人不少,知道的不多。 昨晚请杜子建吃温伴西施舌,他误认为是象拔蚌仔,也不说破。其实就是种名叫沙...

  • 散文 || 西施舌进玉盘中

    文 / 淡水泉 前些日子,看到媒体报道:时隔三十二年,福州漳港的濒危海蚌种群逐渐恢复,初步具备捕捞条件,人称“西施...

  • 失望的蛏子

    今天的海鲜晚餐才是正餐,因为下午五点花甲、蛏子才到货。 (一)蛏子 蛏子现在真的很肥美,特意挑了下大的、肥美...

  • 捉蛏

    蛏子,又称蛏子皇、圣子、竹蝗、蜻。贝壳长,近柱状或卵圆形,两壳相等,肉可鲜食。我国盛产蛏子,南北沿海多有分布。 ...

  • 蛏子

    人,书读时间长了。下体的尿脬必然要大,非得撒了才畅快。 人,书读时间长了。心里的尿脬自然也大,不撒它憋得慌,久了要...

  • 蛏子

    蛏子壳薄,一寸来长,壳面作淡青色,平滑洁净,肉微呈黄色,在贝壳类中比较最具干净相,但还是会带有泥沙,可以用清水静养...

  • 蛏子

    海产品味道,都离不开一鲜字。 贝类的做法都不复杂,蛏子也一样,只须一个个的都竖立在碗里,洒上料酒姜末胡椒粉,蒸后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蛏子与西施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xub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