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秦川]散文诗大秦军的吃货天堂
话说陕西——面在开会之西咸篇

话说陕西——面在开会之西咸篇

作者: 静静的白莲 | 来源:发表于2017-11-27 20:39 被阅读395次

从南吃到中,从中说到北,咸阳至始至终一言不发,眨巴着眼睛,脱了鞋,圪蹴(蹲)在椅子上,抽着他那长长烟袋里的沧桑。等都吃必了,说罢了,不慌不忙勾起一只鞋底弹磕了烟灰,把烟袋别在后背的裤腰带上。不屑的环视一周后,开了腔:“你们都好好的,论资历,谁有我biangbiang面长,论厚度,谁有我瓷实,在论宽度,蘸水面也不由得放下了自己的姿态,在大哥面前不在造次,重现了自己的端庄。”老大哥咸阳发言了,咱这就认真听着,好戏总是压轴的。

话说陕西——面在开会之西咸篇
话说陕西——面在开会之西咸篇

Biang-biang面是传统的陕西裤带面,因为制作过程中有biang、biang的声音而得名。正宗裤带面,需要用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擀成长宽厚的面条,用酱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调入面汤,捞入面条,淋上烧热的植物油即成。Biang-biang面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特色小吃,是很地道的秦地风味。这一碗面,色泽鲜艳,吃起来口感柔韧、筋道,滋味浓郁,那叫一个“忒色”!让人吃得“馋火”,有道是:“油泼辣子biángbiáng面,越吃越美赛神仙”。对咧,要想领略到咱biang biang面的精髓,那就再来几块标配的大蒜,边哧溜面,边嚼口大蒜,简直“嘹失塌咧”(极致)!

酸辣鲜香,利湿暖胃,一碗地道的“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就开始疯狂诱惑你的味觉了。那筋而穰、宽又长、辣而香、嫽又爽的一老碗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就是老陕的命根子,也是老陕的精神头,吃起来虽然费劲,却十分劲道解馋,秦人豪爽风貌,此一碗面可见端倪。 刺啦一声香味四溅,油是正经的油,泼是撒泼的泼。陕西油泼面面观纯粹且浓烈,品之粗鲁又尽兴。

话说陕西——面在开会之西咸篇

这面的产地特性,食者感受、制作工艺要领,做面人辛勤操作,秦人性格气质,心底宽长,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爽快精神,体味到陕西人为之自豪的饮食文化。一个字,一段弯弯曲曲巧妙幽默的“biang”字组合,概括biang biang面的产地特性,食者感受、制作工艺等内容。

这个字,不是图案,而是文字。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文化味浓。从字里食者感受、制作工艺要领,原料、调料、做面人辛勤操作,秦人性格气质,心底宽长,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爽快精神,引出陕西人为之自豪的饮食文化。陕西十大怪,其中“面条像裤带”就是指这种面,在咸阳,被称作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

这种面食小吃。多少年多少代延袭下来,biangbiang面的做法吃法始终一成不变,这其实也反映出我们憨厚淳朴的陕西人执着,坚持的性格特征。 在西安,各个biangbiang面店几乎都会把面装入硕大的粗瓷“老碗”里,那碗大的端上桌子都能让你震得抖一抖。

关中的面食花样繁多,大多数面条比较粗、宽,其实比腰带要略细些,关中豪爽,爱吃宽面,厚面。聪明灵巧的关中婆娘们已经把面食发展到更高的境界中,不会擀面的女子是要挨打的。在过去,陕西女人是一定要会擀面的,哪家的媳妇面擀的好那说出去一定相当的硬气。擀厚、抻长,切宽,辣子上美,把醋调酸,吃一碗,耐一天。

话说陕西——面在开会之西咸篇

正宗的biangbiang面形似裤带,一根面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与硬币差不多。说其像那裤带,说的是那面做的宽度和长度,一根面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酸辣香筋薄光,可口耐饥。脖子伸缩之间呼噜噜连嚼带咽,吃完再喝碗汤,名曰原汤化原食。

擀面的方式一样,吃法不尽相同,最经典的油泼,普通的二合一,改良的三合一。先来一碗油泼解解馋,将手工制作的面条在开水中煮熟后捞在碗里,然后将葱花碎、花椒粉、盐等配料和厚厚一层的辣椒面一起平铺在面上,最后用滚烫的菜油浇在调料上,热油沸腾,将花椒面、辣椒面烫熟而满碗红光,随后调入适量酱油、香醋拌匀即可,简单、粗犷、实在,就像西北黄土地的人一样。

还有一种扯面的做法:抻长煮好的面条,又韧又筋,再配上鲜红的辣面、碧绿的香葱、金黄色的姜末、滚烫的热油泼在辣面上,发出滋滋的响声。辣油、葱花、姜末的香味融合在一起,调上酱油香醋,所有的调味料均匀粘在面条上,一碗色香味俱佳的油泼面就做成了。

话说陕西——面在开会之西咸篇

由于这是陕西人最喜欢吃的面,也是最有名的面,一种味还不过瘾,一般会二合一或三合一。将西红柿炒蛋,油泼,肉臊三合一,或是炸酱和油泼。或是任意二种配对。总之,“面条像裤带”宽,筋,光,再加入油泼辣子和香醋,吃完直呼过瘾。

在古城咸阳说起关中面食,每人都会历数一大串。而提起礼泉烙面,许多人只闻其名,未曾浅尝;更有甚者,对烙面为何物却闻所未闻,茫然不晓。然而此面在礼泉县却是大红大紫,无人不知,无人不吃,亦无人不爱吃,风头之盛甚至影响到了相邻的乾县和永寿县。烙面,古称饼面,汤饼,煎饼等,曾几度被历代王朝封为御用食品,更是中国传统养生面食的代表之首。其历史可追溯至距今4000年的商末周初,形成并鼎盛于大唐,被誉为“中华面食皇后”“世界面食之鼻祖”,早在秦朝时就有“大秦第一面”之称。

烙面的食用方式是浇汤,烙面汤的烹制便是关键所在。烹汤一般用肉汤、骨头汤为最佳,五香大料、油盐酱醋鸡精等调味料巧妙搭配,再加入自家特制油泼辣子,放入豆腐丁、肉臊子,便制成一锅色泽艳红、香辣诱人的烙面红汤。汤烧开后锅底扔进一块劈柴,使汤一直保持小滚。食用时一手端碗,另一手用三指捏出一小撮烙面放入碗内,再放入韭菜香菜蒜苗葱,热汤浇上,即可食用。其面筋薄细润,其汤浓煎辣香,个中美味,自有食者才能体味。

话说陕西——面在开会之西咸篇

吃烙面的方法却是极有讲究:一是要面少汤多。烙面遇到热汤,空隙开张,汤的五香美味迅速侵入面中,汤里有面,面中有汤,汤多面少,才能热气蒸腾,美味浓烈,因而一碗面以三、四筷子捞完为宜。正因为如此,礼泉人吃起烙面来显得饭量特别大,动辄一、二十碗,黄口小儿也能轻松吃上七、八碗,令外地人听了惊愕。二是热汤浇上即食,万不可拿着筷子吃吃停停,搅搅拌拌,左右寒暄,耽搁时间。烙面膨胀较快,即浇即食,能品味到烙面的筋细和汤的辣香,这正是吃烙面的神韵所在。在汤里泡得过久即胀软难吃,两者口味相差极大,此点切记。三是只吃面而不喝汤。汤已入面,面中含汤,吃了面还喝汤,过头了,饭后一定口渴不止。曾有人到礼泉吃烙面,吃完一碗后掀起碗底将汤也一饮而尽,还大呼过瘾,成为当地人茶余饭后的笑柄。因而,讲究吃的方法,是品食美味的前提。某君性急,吃礼泉烙面抓一大把,搞得稀糊一大碗,末了评价说,这么难吃的面,真不知礼泉人为啥那么爱吃。一礼泉人闻听,勃然作色曰:“啥有啥的吃法,横吃的西瓜他偏要竖着吃,没吃成却洗了脸,能怪西瓜不好?!”看来吃有吃窍,食有食道,想吃出味道,要讲究窍道,此言一点不差。

话说陕西——面在开会之西咸篇

“浇汤烙面”味道奇绝,做法也奇。要做烙面,先摊煎饼。摊煎饼须选二罗罗上等面粉,和稠搅匀,越匀越好,像揉面一样,功夫在耐力;逐渐加水,再和再搅,直至特别黏糊状,功夫在稀稠;然后在麦秸火上架平底锅一勺一勺地摊平、抹圆,翻个个儿,烙成粗布一样厚的薄饼饼,功夫在火候;晾凉之后,用擀杖碾平,折成手掌宽的长条,集中起来,再压瓷实,数小时后,利刀切丝,功夫在刀仗;最后,码齐堆叠如葵花、如蒲团,存放一个冬天不成问题,功夫在灵巧。吃的时候,抓一小把放在碗里,再放一疙瘩大肉臊子进去,难怪它滚汤浇拌之后,入口筋道,再嚼即化,筋道有嚼头,松软好消化;难怪远近传说“皇上一碗下去满头大汗,二碗咽下肚腻去胃开,三碗填进展脸舒眉。”(引自《陕西土特产的传说·烙面的传说》)这般滑溜却浓重,那份醇厚又入味,怕是造化之功也,神力暗助也,天赐也!不然,五味相加何至神乎其神?谁的笔下能穷尽其妙?

话说陕西——面在开会之西咸篇

主办方西安再也不能沉默了,那些蒜蘸片子,菠菜面,摆汤面,旗花面等等憋了好几天:“自开会以来,不是听人家说,就是吃人家饭,这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还咋开口吗?不充分可能会说不认真准备,对外地代表不尊重;说的详细又显得欺负这些外地远路的代表,真是二下难唱(为难)。既然来了,不得不说,节奏自己把握好。”

西安人爱吃面,把吃面叫咥面。一个“咥”字,给人特别解馋有劲的感觉。“咥”字出自《易经·大泽履》:“履虎尾,不咥人,亨。”意思是你踩上了老虎尾巴,老虎都没吃你,易经此卦辞寓意“亨”,是“万事亨通,吉祥好运”。

所以,西安人把“咥”的意思还有所延伸扩展,称打人为“咥人”,例如:“我咥不死你!”把能干事、会干活形容为“能咥活”。西安人爱吃面,把吃面叫咥面。一个“咥”字,给人特别解馋有劲的感觉。咥面的时候需要三样标配,油泼辣子,两瓣蒜,陈醋香,末了,还要一碗汤。一块揉来揉去的面,在陕西人手里会生出上百上千种面样来。咥面,是一种欢畅,也是一种豪爽,更是一种释放。

话说陕西——面在开会之西咸篇

头一个蒜蘸片子增冷蹭倔的站在了台上:“大家好,我其貌不扬,四四方方,宽厚善良, 辣子红,砸蒜香,面片筋,光滑爽。”。蒜蘸面最大的特点是蒜味十足,一定要多放点蒜,否则会和其他面吃起来味道难以区分,特色也会逊色很多。大蒜选用紫皮蒜最好,味道绝对是不同的哦。

蒜蘸面和面要在面粉内加入蛋液,用温水(稍加点盐),和成面团,盖上湿布,醒15分钟。把醒好的面团,稍按一下,撒上面扑,擀成3毫米厚的大薄片,边擀边继续撒面扑,再折叠起来,呈宽条状,中间撒扑面,切成宽5-7毫米左右的四方块。锅内放水烧开,把面条撒下煮熟,捞出后再用凉开水过凉,分别盛入汤碗内。蒜捣成泥,用油一泼,调点醋水,用面片去蘸,吃起来特爽。蒜蘸面片实际上是面片蘸蒜,这和肉夹馍叫法差不多,得倒着理解,这就是陕西面的文化。

话说陕西——面在开会之西咸篇 话说陕西——面在开会之西咸篇

还有一碗与众不同用菠菜做的翡翠面,新鲜菠菜与面粉完美融合。将菠菜叶清洗干净,切成碎末。锅中烧少量水,将菠菜放入,煮至菠菜变烂,凉凉备用。菜糊凉了以后,将面粉倒入,搅拌均匀,揉制成光滑的面团。

经手工揉面、擀面、切面几步工序后水滚下锅,捞起后加入特制臊子,就成为了一碗口感筋韧,面香浓郁,营养健康的一一纯手工菠菜面。一碗成功的菠菜面首先要做到色泽晶莹翠绿,大筷子挑起可见碗底,方能显示面条筋道有力,入口爽滑咀嚼有口感才是最高境界。

菠菜面的不仅在色泽上一枝独秀,更是以其极高的营养价值藐视陕西其他类别的面。尤其是现在社会,大家对于食物的营养和健康要求更高,菠菜面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也就不足为奇。如果来一碗菠菜蒜蘸面片,给个天下给不换,那种缘,秒不可言。

话说陕西——面在开会之西咸篇

户县有民间顺口溜:“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叠丝线,吃到口里筋又绵,咽到肚里香半年”,说的就是户县摆汤面。摆汤面与一般面吃法不同,最重要的就是那碗老汤,越是陈年的越好,黑黑的酱油色,上面漂满切碎的韭菜叶。吃时,夹一小箸面条,放入汤里摆一摆,然后再吃。

摆汤面吃法有三个讲究: 第一,汤汪味厚,讲究亮汤鲜菜;第二,面薄性筋,讲求薄切细擀;第三,汤面分碗,一碗盛臊汤,汤煎臊鲜,撩人食欲。

话说陕西——面在开会之西咸篇

旗花面是陕西很多地方都有的待客面食,客人只要一进门,就能端上这样一碗热热乎乎的一口香,汤头煎活、面条管饱,就是老陕人的待客之道。旗花面也叫一口香或起花面。因其所用食材多切成像小旗子一样的平行四边行或三角形而得名。鸡汤味鲜、臊菜色艳、醋味喷香提神,黄色菜油浮汤一层,面条薄、光、筋,薄如纸,光而柔韧。“挑起如旗,放下是花”正宗的旗花面绝对用色香味征服你的味蕾。

话说陕西——面在开会之西咸篇

你给陕西一团面,他在碗里给你还一个天下。这里面食花样繁多,粗狂,豪爽,但是豪放中不失细腻,简单中不乏美味。如果说biangbiang面是一种陕西汉子的豪放,那么臊子面绝对不失关中女子的温秀婉约,面里有乾坤,方圆天下,面里有历史,渊源留长,面里有文化,越咥越香。

很多人老陕离开家乡,最难过的就是吃不到那种又粗糙又劲道的面。不是别的地方没有面,而是在我们眼里,如果没有宽的豪放、厚的稳当,怎么能叫做面?

面从古到今,已经变成了我们陕西骨子里的一种信仰,无论吃遍多少山珍海味,记忆里最美味的还是那一碗面最香。这出门的饺子进门的面,都拉扯这你的胃,管着你的嘴,回来吃上一碗,方能浑身上下的舒坦。一碗面,包含这座城的市井文化,千年的传承,更是韵藏着秦的精魂。

对于面,一个爱,一个吃,丰俭随意,雅俗共赏。爱——表明对面有很深的感情,能够体会面的魅力并且善于从食面中得到美的享受;吃——表明对面有很深的理解,懂得怎样制作并且有能力制作出不同凡响的面食来。

话说陕西——面在开会之西咸篇

话说陕西,“面”开了四天的年会,来自四面八方,各个独当一面,说的面红耳赤,都纷纷抛头露面,各执一面之词,最后八面玲珑面面俱到。终于在一片哗然中落下了帷幕,与会代表都十分满意对自己的精准细的定位。虽然说会议时间有些长,但是讨论激烈,发言积极,决定每位再来一碗biangbiang面,条长、寸宽、彪厚、筋光,耐嚼、油煎,肉香,醋多、辣子美、还有标配的两瓣蒜,一碗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话说陕西——面在开会之西咸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dh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