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升入高中上学,远离伴随生活了十六年的黄瓜架后,初次长时间进入新的环境带来的孤独感让我思考,自己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去记录逐渐远去的田园,逐渐远去的曾经乡下生活。
乡村里生动的场面,来自于村子里的人和村子外面来的人的谈笑风生,除此之外,村庄里面的活计,也让村庄焕发了光彩。或许村庄里的这些人,才是村庄的生命,倘若是抛除了这些东西,村庄便变得毫无生机了。
在苦闷了许久之后,我尝试写过长篇故事,但终究没有成功,故事的连续性让我一再的在现实生活与创作之间徘徊,最后都不了了之。
五年多前,突然的一个想法,让我喜出望外,于是我就开始将这个想法着手开展了起来。我想着自己记录的应该是田园的东西,正是田园的东西、乡村的东西才让我融入生活,融入生存的地方,直到现在,我都与它一次次地,产生着生活的交集,是它带的最大的精神依归。带着这些怀恋的思考,我的这些文字集合,变成了《杂家列传》。
《杂家列传》里有乡村两百多家各行各业的人和事, 之所以称之为“杂”,在于乡村的众多方面都与之产生联系。这种“杂”,有的是稳定的,有的是灵活的,有的是季节性的,有的是常年性的,有的像正规军般,有的又像游击队,有的是个人,有的是组团,有的是单一性质,有的是服务性质,因此这个“杂”,在于其繁多。
而“家” ,可以指一个行业了,特别是乡村的行业,乡村里往往是一个人或几个人从事这一类的工作,我所讲的东西虽然不能说三百六十行,但也尽力了,贴近了乡村的百家。倘若再过些许时日,这些已经消失了,正在消失的和即将消失的东西,也能在时光中留下印痕吧。
作为中原官话方言区这片土地上的人,一望无际的田野没有半个山丘,这里的人就长久的与土地亲密接触,因此我常常会用方言词语来讲中原的民风,表现出来。虽然身处淮河北岸,但是却不只限于这一角落,它的范围能存在于比淮河流域更广阔的土地上。在这块南北地理分界线,最没有特色的一块土地上系生长着南方人眼里的普通北方人,也生存着北方人眼中的普通南方人,一些不普通的就是与南方相关,已与北方相关,但淮河北岸支流的更北处,南岸支流的更难处,上游的更西处,都有这些“杂家”的印记。
远离家乡的时间越来越长了,幸好我的父亲能够在我每时每刻需要的时候给我帮助,有时我甚至感觉那些用普通话读音难以辨识的内容,恰恰才是这片土地上最原生态的内容。
我花了五年多的时间在写这些文字,《杂家列传》还在一步一步的成长之中。我感激于自己曾经写过很多纪实性的日记,花过不少时间心系乡村的旧人,花了不少时间观察残存的痕迹。倘若在哪一天,我一个人陷入难以自拔、精神世界无处可寻觅的境地时,还能回到自己记忆中的地方,还能在脑海中浮现出那些熟悉的人的时候,那么我的文字便实现了它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