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型诸子:(七)黄帝系-5号道家
原创/似或存
黄帝系,以五帝时代黄帝文明为尊,是形名道德体系影响下的文明支流,它所呈现出来的学说气质是以“空间”为导向,以地理为源。在九芒星图中,居左,以5号道家为中心,辐射7号杨朱学派和8号法家。
关于道家
道家的成分其实很复杂,因为其包容性太强,似乎只要跟道家理论有点关系的人物和学说都可附会之。
但追根溯源,老子是道家的开创者以及代表人物是毋庸置疑的。
以老子为中心,后学主要发展成三个分支:黄老、道教、老庄。
黄老是黄帝学说与老子学说合称,最早出现在齐国稷下学宫,大概由于田氏代齐,从政治上祖述黄帝学说,并结合老子思想。但是这些黄帝学说都失传了,只有在马王堆帛书出土《黄帝四经》后,我们才得以窥见其貌。《管子》四篇也被认为是黄老学派的作品。
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发源于汉朝。
“老庄”连称到了晋代才盛行,直到今天我们均以老庄学说作为道家的代表。
所以道家的核心,在于老子。只不过关于老子其人其书,至今争论不决。
《庄子·天下》写道:“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这里面,“建之以常无有”是老聃的学说,是《道德经》,“主之以太一”是关尹的学说,可能是郭店楚墓竹简的《太一生水》,因为在出土竹简中,《太一生水》和《老子·丙》的竹简是同一种形制,大概是抄写在一起的。
司马迁在写老子列传时,先写了老聃,然后又存疑写了老莱子、太史儋。在司马迁这个时代,老子其人已是一个传说了,“老子出关,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这个传说更可能是无稽之谈。《庄子》有孔子问礼于老莱子的记载,则这个老莱子和老聃可能是同一人,《道德经》不是上下篇,更不是八十一章,可能存在司马迁记载的“老莱子著书十五篇”这个结构。而太史儋的言论“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比较像是阴阳家的预言套路,跟《老子》的文本思想不符。
观察者与道家
最健康状态下的观察者是“开先河的幻想家”。“由于拥有深刻的洞悉现实的能力,他们能够发现单凭理论思考无法获得的未知真理”,“在其思考天赋发挥到巅峰状态时,他们就像是先知和幻想家,虽然他们的解释极为简单明了”,“由于他们超越了对无能和无助的恐惧,所以也就摆脱了对知识和技能没有止息的追寻”。
《道德经》里面有很多悬而不决的语句,比如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通行本四十七章)这些话语听起来确实不可思议,有悖常识,甚至今天量子力学研究的超验理论都还在此中挣扎。而老子写起来却是极为平淡,理所当然。
《道德经》当中有很多这样的语句,著名的“小国寡民”理论,也是我们所无法接受的。所以,要理解老子,可能只有达到跟老子一样的思想状态,才能够弄明白他究竟为何这么说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炉的时候,世界上只有几个人能够读懂,不仅仅是智力、学识上的原因,而且也由于近代物理学有清晰的路径可以抵达。却可惜老子那个时代,能够读懂《老子》的人也不知有几个。最早的《老子》注解,是韩非子的《解老》《喻老》,但这两篇也未能将《老子》全本一一解读。到今天,年代久远,难道真的要靠“万世之后而遇一大圣,知其解者”了?
5号和6号、7号都有研究“物”的倾向,道家的学说气质具备黄帝系的“空间”性质,特别是空间的变化。《道德经》全篇相当留意空间的变化,它崇尚水,因为水在空间上的变动是可见的灵活。当然,要说空间变动,气、虚、无,这些概念也是极好的。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十一章》
5号观察者的原罪是贪婪,高层德行是无执。道家的学说是反贪婪的。《道德经》的基本精神是反对贪婪,以达到无执的境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善者果而已”“保此道者不欲盈”“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亦将知足,知足以束,万物将自定”“为无为,事无事”“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以上语句依次摘自郭店老子甲本之文本,甲本中百分之八十的篇幅得出的结论均是讲知足、无执、无为,剩下的篇幅讲的是“道”,这些概念可能是串在一起的。
5号观察者是以大脑为中心的三元组之一,其大脑的主要特征是吝啬,高层思想是全知。郭店老子简本乙写道:“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韩非子解释这个“啬”字为“爱惜精神”。简本乙似乎在讲“学”与“身”的关系。“攸(修)之身,亓(其)惪(德)乃贞;攸之家,亓惪又余;攸之乡,亓惪乃长……以向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简本乙的最后一段写出“修”和“观”的过程,这可能就是通向“全知”之路。
全知(ominiscience)并不是说要了解一个给定事物的所有知识,或者是构建一个完美的体系来安排所有事情。全知更像是让内心的观察者发挥作用,让自我的意识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可能联系在一起。
司马迁记载老子最后“见周之衰,乃遂去……莫知其所终”,但是《庄子·养生主》又记载“老聃死,秦失吊之”。老子若西行出函谷关,则是进入了秦国;而庄子又写了一个“秦失”的人物,很可能老子最后是在秦国逝世了。
观察者可以成为隐士。他们过着隐居的精神生活。
5号总是避免与社会产生联系,他们喜欢不干涉、不参与、不涉及的状态。
5号性格者会成为出色的学者,他们研究的领域往往是晦涩难懂,但却非常重要的。
他们的著作可能只是薄薄的一本,但往往却浓缩了毕生研究的精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