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城市与建筑广东省广州旅游
广州街道 (8) ‖ 东西横贯老城区的中山路

广州街道 (8) ‖ 东西横贯老城区的中山路

作者: 大地倚在河畔 | 来源:发表于2019-04-26 14:13 被阅读119次

    图:杨和平 / 文:大地倚在河畔

    中山路经历漫长岁月成为广州老城区东西走向的重要干道,并与另一古老街道北京路共同构成呈十字结构的老城传统中心。清代街道从大东门到西门,称为惠爱街,街内汇集了布政使司、广东巡抚部院、广州府、将军府、番禺县等众多衙门。中山路还因承载着城市现代发展的早期记忆及对孙中山的纪念而在市民心目中具有重要意义。

    ■ 位于中山四路的农讲所旧址可视为今日中山路的标志吗?
    -1- 老街横贯旧城

    今日中山路东起广州大道的中山一路立交,往西连接珠江大桥,全长9公里,分为8个街段,由东到西依次为中山一路至中山八路。从中山四路至中山八路的大约5.2公里街段是较为笔直的,而且呈较为精确的东西走向。在广州,再也没有像中山路那样以如此长度和较精确东西走向横贯传统城区中心的街道了。

    从中山四路至中山六路一段是中山路历史最长也最有魅力的,此段距离大约是 2.5 公里,与清代的惠爱大街大致相当。这一主要街段车行道大约20米宽,双向 6到 8车道;人行道宽度不一,约在 3到10米之间。多数路段在靠近路沿石一侧设有绿化带。沿街各种建筑参差错落,既有3到5层的老房子,也有20层或以上的新建筑;既有经整饰后焕然一新的低矮旧式骑楼,也有现代建筑底层高大宽敞的新型骑楼。中山路的东段逐渐远离传统老城区,往东越过东川路特别是越过东山口之后,街道的宽度与走向及道路设置也随之变化较大。

    中山路有丰富密集的城市历史遗迹。那些古旧骑楼和残破的民房背后,散落或隐匿着南越王宫署遗址、秦汉造船工场遗址、六百年城隍庙、茂戍变法策源地万木草堂、清代大小马站书院群、合宗祠堂陈氏书院。还有东山大街、东皋大街、芳草街、仓边路、西门口等传统街区。也有广州 “3.29”起义指挥部小东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等革命历史纪念地。

    ■ 在中山路看到最多的,始终是那些古老建筑和残旧民房,它们背后藏着许多故事。

    这条街道历史古老的最有力证据,是 1975 年在中山四路发现的秦汉造船工场遗址,以及覆压在造船台上的南越王宫署遗址。①当最初发掘出一段宫署走道和朱红色的 “万岁”瓦当时,人们顿生对此地的全新认识。这绝不是一个普通地方或者一条普通街道,它在日后岁月之所以聚集如此之多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其实早在这里已经奠定了某种递嬗演变的历史前提。

    -2- 街道上那些失去了的……

    当然沿街漫行,所有这些重要意义大多是隐而不察的,我们看到最多的始终是那些浮动于表面的古老骑楼和残旧民房。它们背后处处深藏着已经远去的有趣故事。

    中山六路一带明清时曾经存在的  “四牌楼”  就颇有蕴味,牌楼为城市历代名人而立,既为纪念任嚣、赵佗、高固、伦文叙等城市创建者和文人学士,也为彰显那些讲孝道、重情义、守贞节的市井人物。4 座牌坊沿街道周边对角而立,互为映衬,形成独特而有意趣的“四牌楼市”街景。想象一下这些高、宽均约 10 米、通常为三间四柱五楼石的牌坊立于街道上的情形,旧时街道的气息似乎也就隐约可闻。后来牌坊不断更替,有记载的就有10多座。唯一留存下来的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的 “乙丑进士坊”,如今几经易地被重置于静静的中山大学校园。

    ■ 中山五路附近街景

    附近的六榕花塔倒是依旧矗立,但它要走过一段极不起眼的街道后才可看到。我时常想,这座城市就是这样,总把重要的东西湮没于最普通最平常的东西之中,使你置身其中而不觉。同样,西端中山八路车水马龙、路桥纵横。或许街南侧荔枝湾畔,偶然还会有人说起昔日“昌华苑”、“唐荔园” 及 “海山仙馆”的传奇,②  但这些城中旧迹同样早已湮没于今日庸常街景中。

    如此悠久与丰富的中山路,在自身发展尤其当今旧城改造的激变中失去了许多。地铁 1 号线工程和街道拓宽工程大量拆除了沿街骑楼店铺,中山四路至中山六路这样最古老最繁华路段,历史上形成的密集建筑顷刻之间被连片彻底推倒,曾经给市民带来无数欢乐、留下美好记忆的新华电影院、新星电影院、红旗剧场消失了,不仅如此,市民们熟悉的菜根香、惠如楼、新陶芳酒楼、华北饭店、东江饭店以及致美斋酱园也消失了;艳芳照相馆、大学鞋店、享得利钟表店、精益眼镜店、鹤鸣鞋帽商场、新风尚衬衫公司、孔旺记、永华家具商场也消失了,更有沿街许多不知名的小店铺老建筑也在这大规模的街道改造中化作了烟尘。这些大小店铺所在的建筑,曾经那样紧密有致地排列于街道两侧,通常都是3到5层的高度相近的骑楼建筑,因而形成了连续不断的骑楼廊道。

    ■ 中山路与另一古老街道北京路共同构成老城传统中心。

    并不是每一幢建筑都有那么高的艺术,但大多都有所考究令人愉悦。立面上的许多窗子、阳台、檐口以及柱廊变化丰富,在有阳光的时候能够形成丰富而明显的光影效果。许多建筑的立面设计糅合了多种风格,形成自身特点,具有独特视觉效果。骑楼柱廊的遮蔽通常使人行道处于阴影之中,阳光透过柱廊投射到人行道上,投影勾勒出柱子与廊顶的形状,这图景清晰而生动。这种景致如今已经成为记忆。

    -3- 街道空间 及其他

    街道总是不断发展的,建地铁更是必须,问题在于街道的空间特色,能否在改造激变中得以传承持续。而中山路恰好在改造重建之后许多路段建筑物变得稀疏,街道原有的亲密尺度和完整空间从此被打破。

    从吉祥路口到解放北路口之间的路段北侧,以前的建筑用地如今成了道路或广场,原有的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基本上消失。原本起义路在中山路以北一段与人民公园南门前的街道呈 “Y” 字结构,以弧线型向北弯曲,分别连接吉祥路和连新路。这种弧线型的弯曲使拐弯处每栋房屋的前门都可以正对街道中央,过路行人每走一步都可以看到每所房屋的景象,街道拐弯处的景致十分优美。现在对此处街道的美妙体验已经不复存在。

    ■ 行人、车辆来往匆匆。

    中山五路南侧建成于 2003 年的地铁上盖建筑地铁控制中心,是一个造型奇特的庞然大物。它置身于此未能与街道很好协调,还有点高不成低不就。巴黎将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前卫风格融注于最古老的城区夏特莱与中央市场区,取得独特效果。但是这个地铁控制中心之于中山路,显然未有这种效果,反而让街道空间显得怪异。

    另一重要问题是,我们记忆中以前的中山路本身就是有缺憾的:多数路段平庸普通,清冷琐碎而且残缺。从中山二路东山口一带,到中山七路高基附近,到处可见低矮粗陋的建筑,还有连片残旧破损的平房。街道的建筑高度与街面宽度的比值偏小,因此,街道的空间领域感和闭合感都显得相当微弱。

    《伟大的街道》一书的作者雅各布斯指 : “建筑的高度对街道的舒适性和宜居性会造成冲击,就像阳光、温度和自然风一样,因此需要得到特别的关注,做出合适的设计,而不仅仅是考虑绝对高度或立面比例划分的问题。”③  也就是说,作为城市街道,两侧的建筑应该达到应有的高度,以此为街道带来清晰的空间限定。但也要有控别,过分强调高度也不可能造就优秀的街道。这是街道的艺术,但以前的中山路欠缺这种艺术,街道许多地段的空间限定是不清晰的。

    ■ 中山路街景:所剩无多的旧骑楼。 ■ 整饰中的中山路 2009

    这种感觉还来自一种无奈。 1975 年在中山四路揭出南越国宫署一段砖石走道, 1995 年正式发现这个宫署遗址,并于次年将其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从 1995 年算起,南越国宫署遗址足足挖掘了15年,还未能开放与广大市民及游人见面。遗址所在路段,只能看到工地的铁门和周围的简易建筑,街景大受影响。

    举世瞩目的秦兵马俑博物馆从 1974年兵马俑的发现到1979年博物馆建成开馆仅用了 5年时间,之后边挖掘边陆续开放,世纪交替前夕一个现代化大型遗址博物馆基础建设已趋完善。看来南越国宫署遗址挖掘要艰难得多,市民自然要耐心等待,中山路也只能耐心等待。

    -4- 中山路:期待更好

    昔日的中山路无疑是适合悠然自得、不疾不徐地散步的公共场所,它的骑楼廊道也提供了物质环境的舒适性,但它却失之于街道空间边界的模糊与不完整,也失之于街道整体景观的平庸。当然这并不是说以往中山路没有精致的建筑与悦目的街景。

    记忆中,昔日中山路有些建筑与街景曾经震撼过我们的视觉,打动过我们的心灵。这些建筑与街景古老又讲究细节,有许多细小的体和面营造了丰富的空间效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无论是阳光洒落在骑楼廊道充满垂线的立面上,还是晚上若明若暗的夜景,都是如此难忘。

    ■ 地铁通道与地下商业空间 ■ 与文德路交汇处

    可喜的是,如今中山路上差不多又可以看到这种建筑与街景了。当我们翘首期待清代大小马站书院群的崭新面容,而它却姗姗来迟、遥未有期的时候,在它封闭着的工地对面即路的北侧,一座名为 “五月花广场”的现代建筑出现了。这正是中山路所需要的建筑之一。

    并不是因为这座13层高的铝合金及玻璃幕墙建筑有多杰出,也不是因为它据说类似东京银座那样的集娱乐、购物、饮食、休闲于一体。事实上这座建筑已经成为中山路的时尚地标,它楼下色彩缤纷气氛迷人的大厅,成了年轻人聚会和情侣相约见面的最佳地点。一幢好的建筑自然就能够吸引人。五月花广场对于中山路的意义首先在于它的高度,它不会过高,但其高度远大于街面的宽度,使之能够有效强化街道的围蔽感。其次是它将骑楼的形式融注于现代化大型商厦,为传统地域建筑探索了一种适合当今生活的新形式。仅此它就应该成为中山路特别是从中山四路到中山六路的沿街建筑的典范。

                                                    (写于流花湖畔)

    ■ “留心 街中每个人,彼此匆匆过……重叠的足印,细踏了千遍。 ” (徐晖拍摄)

    注释

    ① 参见杨万秀 钟卓安主编《广州简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P35—P36,P44;张荣芳 黄淼章著《南越国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P93—P94

    ② 参见黄佛颐 编纂 仇江 郑力民 遲以武 点注《广州城坊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P605—P611

    ③ 见 [美] 阿兰·B·雅各布斯 著  王又佳 金秋野 译《伟大的街道》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P277

    ■ 中山路地铁1号线的通道。 ■ 中山三路地标: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正门

    ■ 本文引自作者所著、杨和平摄影的《广州期待伟大的街道》(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2010年9月第1版)。在此重发时略作了修改并增加了小标题。

    ■ 摄影师杨和平,喜欢“街头摄影”,喜欢拍摄小地方和小人物 , 喜欢用影像来陈述故事。曾经用上述手法陈述过《伦敦:视而不见》、《San Remo: 逝去的优雅》以及《维也纳: 有一种咖啡叫忧郁》这样的平凡故事。




    2019042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广州街道 (8) ‖ 东西横贯老城区的中山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lmf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