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产品经理与用户体验1IT狗皮膏
由失落的豆瓣“小事”产生的思考

由失落的豆瓣“小事”产生的思考

作者: Kuuul | 来源:发表于2016-07-19 14:01 被阅读2363次

前几天豆瓣进行了一次大的改版,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改版更像是回到了最初豆瓣的感觉。用户大多也是积极的评价。

比较明显的一个改变是,之前豆瓣主推的“小事”现在已经从原来的一级导航被贬到了“我的”入口的二级页面。大概这也是豆瓣产品经理在看到了近半年“小事”的凄惨状况而痛下地决定。

那么为什么把“小事”打入冷宫这么大快人心呢?或许我们还应该从他出生的那一天说起。

一、“小事”的强势而入

小事刚上线的时候,直接抢占了豆瓣一级导航的位置,后来还一度占据首页。可见豆瓣当时对“小事”给予了多大的期望,“小事”对于豆瓣来说也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步棋。

而豆瓣的这次尝试,几乎遭到了用户一边倒的负面评价。如果豆瓣只是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新增了这个功能,也不不会遭到用户这么强烈的反应,但由于他们想要急于改变,并向外界展示一直在尝试,想要更好地用内容和场景连接用户,他们大胆地将“小事”放到了一级导航,并一段时间内默认为首页。这无疑相当于强奸了用户,强迫他们去看其实他们并不感兴趣的内容,有一点强买强卖的意味。其实用最简单的方式考虑,我们并不对陌生人的生活状态感兴趣。所以这样的尝试没有问题,但没有通过一些数据的支撑就做出如此之大的改动,不得不说有些冒进。

其实当时豆瓣想要主推“小事”也是有道理的,之前的小组其本质就是一个QQ群。因为一个话题、主题定向组织起来的一群人,再怎么活跃也终究是一个群内的事情,内容比较散乱;并且可能针对同一个话题有几十个小组,群与群之间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有效内容比较少且分散,这并不利于豆瓣利用这些数据。“小事”的推出,是豆瓣的一次努力尝试,他们想在兴趣的场景下去产生更多的UGC和社交,并以此连接用户。其实这是很多产品的一种常用做法,陌陌和nice都有过类似的尝试。

二、弱势回归

豆瓣的这次改版,更是对之前版本的一种回归。

小事被放到了“我的”的二级入口。上升到战略层,是豆瓣对自己产品思考的一次回归。之前只是依靠泛兴趣就想创造一个场景让用户彼此产生出化学效应,显然是有些异想天开了。

豆瓣这次改版其实是相当于承认了自己在兴趣—内容—社交道路上的尝试失败。在陌生人社交方面,除了性、职场类等的强需求,我们总是想找到一个更偏近生活的场景,为用户创造有益的线上社交,进而转为有效的线下社交。很多产品也尝试针对不同的用户,通过不同的场景来打通社交(例如学长帮帮忙类的应用),或是通过工具—内容—社区的路子来打通用户之间的社交(例如美柚、粉粉日记类应用)。然而目前为止,大都做的并不出色。

值得一提的是,改版后豆瓣首页的文章上方加上了所属的小事,灰色的字体不是很显眼,也许这是豆瓣产品经理最后的倔强。

三、除了性,陌生人社交该怎么走?

豆瓣对“小事”的下放,让本就难以捉摸的陌生人社交更是蒙上了一层纱。

现在比较明了的熟人社交,微信一支独大,朋友圈可以让我们去“偷窥”他人的生活,满足我们的偷私欲。陌生人方面,毋庸置疑的是,以性为主题的社交绝对是我们认识陌生人的原动力之一。那么需要考虑的是,对于陌生人,除了性,我们是否还想要去关注他们,或者把自己的生活片段分享给他人?

让我们先回归事情的本质,想让陌生人产生社交,首先需要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可以是一个多对多的社区,也可以是一对一的线上交流,但毫无疑问的是陌生人之间肯定是基于某件事情、某个兴趣、某种倾向、某种信念而产生共鸣,从而产生更多的互动的。

那么产生这样的场景前提是什么呢?是我们有机会了解到陌生人有什么样的兴趣、想法,这样我们才能产生下一步的共鸣。那么陌生人(或者我们自己,相对于他人就是陌生人)为什么要在一个平台去分享自己的生活呢?基于我们生活片段的隐私性,我们是不可能直接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去记录的,而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让我们乐于去分享,所以产生生活记录必然先是通过熟人社交,有了这些内容,再去引向陌生人。

这个时候,有些人不禁想到了微信的“附近的人”,这不就是通过熟人之间的生活记录再去认识新的陌生人吗? 但“附近的人”只是通过地域直接将一个陌生人推荐给你,你只能看到一些可能互不相关的生活片段(十张照片),这样根本无法精准的抓到你在意的点,陌生人也就无法吸引你。

那么假如推荐给我的陌生人刚好也在做和我类似的事情,并且有一些好的经验可以分享给我呢?

比如我是一个职场菜鸟,会不会去关注一个从菜鸟变成大牛的职场故事?

或者我是一个宝宝的妈妈,我会不会去关注一些别人家的育儿经验?

如果我要徒步西藏,会不会去关注一些已经去过西藏,或者是跟我一样同时行走在西藏的驴友?

甚至我想学习街舞,会不会follow另一个初学者的keep on dancing的故事?

通过熟人社交产生的内容沉淀,通过系统、垂直地分类,精准地推荐给陌生人,让真实的自己展现在另一个真实的陌生人面前,而你们刚好正在做类似的事情,或有着相同的经历,也许这样你会更容易产生一见如故的感觉吧。并且用自己的故事去帮助、打动他人,这本身不也是让你刷存在感、寻找自我价值的好事情吗?

就像你读过《悲惨世界》、看过《金瓶梅》、体验过《创业维艰》,在某大厂干了4年,现在出来创业,正读到这篇文章,一个跟你有类似经历的陌生人告诉你他读完这篇文章,觉得像屎一样,你还会觉得没有味道吗?

相关文章

  • 由失落的豆瓣“小事”产生的思考

    前几天豆瓣进行了一次大的改版,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改版更像是回到了最初豆瓣的感觉。用户大多也是积极的评价。 比较明...

  • 由"我"产生的思考

    几年就看了《新世界灵性的觉醒》,最近突然有一股冲动要去将这本书的视频内容,录成文字版。在录的过程中。我也回顾了Ec...

  • 从风光到失落,浅谈豆瓣小事的历程

    近期豆瓣上线了4.0版本,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小事模块,被贬到了三级入口,“我的”里面。豆瓣热门的小组模块则回到了主导...

  • 由NotifyDateSetChanged无法生效产生的思考

    最近在使用notifyDataSetChanged方法时,发现数据并没有按照想象中的刷新,经过查看文档以及搜索,得...

  • 由离家产生对工作的思考

    今天再次踏上了离家之路,父母送我们到车上,我又送父母出站,虽不是第一次离家,可分明母亲的眼角还是红了……...

  • 由pokemongo热产生的非常简单思考

    老牌游戏巨人任天堂公司最近靠PokemonGo手游又焕发了青春,而且让人发现还是那么“美貌如花”。从网上的信息可知...

  • 多问一次  就少傻一次

    追问是一件小事,小事源于追问,追问引发思考,思考产生路径。 思考总有益处,譬如懵懂的阿Q多了个见识就得出了新一层看...

  • 由一件小事引起的思考

    记得那是开学第二周的一天清晨,上完课后,与以往一样,我回到了办公室,刚坐到座位上,身后便传来一个有点胆怯的声音:“...

  • 由一件小事引发的思考

    今天晚上吃饭的时候,老葛做的骨头汤,那个骨头有点大块,上面有肉,我又不想整块夹到碗里,就在大的盛汤的碗里搞它,不小...

  • 由一件小事引发的思考

    一天中午,我在房间里收拾衣服,老妈还躺在她的房间里。 这个对于勤劳的老妈来说,不大正常。平时这个时间,她要不就在看...

网友评论

  • d0603f9cc771:你说的产品应该就是微博了,所有信息的分发广场,虽然很杂乱
    Kuuul:@tangjournals 现在的微博就是一个少数人发声,多数人倾听的媒体,而且微博的成长路径跟我描述的产品哪里一样了?完全不懂
  • 养鸡的:“朋友圈可以让我们去“偷窥”他人的生活,满足我们的偷私欲。”赞同
  • 不喜早睡:同意一和二,之前豆瓣的同好功能也是,在社交方面太过急于求成。陌生人社交确实难走,而且多是靠用户的自身约束,平台始终只是展示
    不喜早睡:@Kuuul 我觉得吧,再好的氛围也会有破坏者。有需求,就一定会有市场,不管在哪。开放的环境就会有不同的声音,能够做到不让它占据主流,就算是小成了
    Kuuul:@渣渣的三次方 用户在一个好的氛围里便会有一定的自觉性,但是好的氛围怎么实现呢
  • 君同青空云也闲:一二点很好,第三点就有点偏颇了,很突兀的感觉
    Kuuul:@君同青空云也闲 哈哈哈 我也觉得是 可能时间较短考虑欠佳吧

本文标题:由失落的豆瓣“小事”产生的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nvm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