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今天(2018年1月8日),为周恩来总理逝世42周年纪念日。特选曾令琪著《周恩来诗歌赏析》(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一章,以资纪念。
第四章 东渡明志诗一首
大江歌罢掉头东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曾令琪(训骐)处女作《周恩来诗歌赏析》书影[注释]
①大江 宋代文豪苏轼(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该词为苏词中颇具代表性的豪迈之作。因此,“大江”在此诗中泛指豪迈的诗词。
②掉头 有力地掉转身躯而不顾,示决心很大。杜甫《送孔巢父谢病游江东兼呈李白》诗:“巢父掉头不肯往,终将入海随烟雾。”
③邃密群科 邃密,深入、细密,诗中有“精研”之意;群科,各种科学。
④面壁 宋代普济《五灯会元》卷一,记达摩大师“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此喻刻苦钻研。
⑤破壁 《宣和画谱》卷一记叙南朝梁张僧繇“尝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不点目睛,谓点即腾骧而去。人以为诞,固请点之。因为落墨,才及二龙,果雷电破壁。徐视画,已失去矣。”亦见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诗中意为学成之后,象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为国为民干一番顶天立地的大事业。
⑥蹈海 投海殉国。《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记载:鲁仲连善于出谋划策。秦军围赵都邯郸,曾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昭王为帝。他说:“彼(按:指秦昭王)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按:鲁仲连自称)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意思是,秦昭王妄图称帝,用错误的政策统治天下,那我将投东海而死,也不愿作秦国的百姓。另:1905年,近代民主革命家陈天华(1875-1905年)参加发起同盟会,任《民报》编辑。同年12月,在日本东京参加抗议日本政府《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的斗争,为唤起民众的觉醒,留下《绝命书》,鼓励同志誓死救国,然后,愤而投海自杀。
曾令琪近照[赏析]
为寻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1917年9月,周恩来从沈阳动身,经安东(今丹东)跨过鸭绿江,取道朝鲜,在釜山乘货船,东渡日本求学。出国前夕,周恩来品味着唐诗、宋词中浓郁的离别情绪,写下《大江歌罢掉头东》这首七言绝句。周恩来时年十九岁。
1919年3月,为了迎接国内革命风暴、投身于祖国风起云涌的反帝、反封建滚滚洪流中去,周恩来毅然放弃在日本学习的机会,决定回国。临行前,他的密友张鸿诰(轮扉)、王嘉良(子鱼)、穆敬熙(幕天)为他饯行。几个人是南开同窗,又是留日同学,离别之际,自感难舍难分。席间,张鸿诰准备好纸笔,请周恩来题诗留念。周恩来于是欣然提笔,挥毫写下这首七绝,并在诗后注明:
右诗乃吾十九岁东渡时所作。浪荡年余,忽又以落第返国图他兴。整装待发,行别诸友。轮扉兄以旧游邀来共酌,并伴以子鱼、幕天。醉罢书此,留作再别纪念。兼志吾意志不坚之过,以自督耳。民国八年三月。(按:未署名)
张鸿诰后来从国外到国内,从长春、沈阳到北京,几十年间,将周恩来题诗视作稀世之珍,一直带在身边,收藏了五十八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张鸿诰将周恩来诗手迹献给了国家,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原诗无标题,习惯上以该诗第一名为题。
这首诗是一首气势雄强的壮美诗篇,表现了青年周恩来的凌云壮志和救国济世的巨大决心,通篇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豪迈之情,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量。
首句“大江歌罢掉头东”,写出作者出国时的激动与豪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啊,滚滚东去的大江大河,自古以来奔流不息。千百年中淘尽了天下多少的英雄志士啊!而今,年轻的周恩来神采奕奕,意气风发。他满怀救国救民的理想,高声吟唱雄浑、悲壮的诗词,告别灾难深重的祖国,即将东渡扶桑。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讲“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中的“有我之境”,我们认为,就是讲究诗中有“我”,情溢于诗。诗中有“我”,诗才有主宰;诗中有情,才不致味同嚼蜡。周恩来此诗就善用此法,诗歌开篇,即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并巧设一疑:远离家邦,掉头不顾,究竟是为了什么?“邃密群科济世穷”,哦,原来是要努力学习各种科学知识,探寻拯救祖国于危亡之境、解人民于倒悬的真理啊。穷,绝境。看来,周恩来东渡求学,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实现自己少年时代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与抱负。
曾令琪近照“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达摩大师在嵩山面壁多,终于开创佛教“禅宗”一派,成为西天第二十八祖、同时又为中土初祖,为佛教在中国的发扬光大作出了巨大贡献。周恩来在南开时,曾有一段时间研究佛学,对“达摩面壁”的典故自然是熟悉的;周恩来饱读诗书,关心时事,对鲁仲连、陈天华的事迹当然也很熟悉。因此,在结尾这两句里,周恩来叠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异国苦读和学成报国的决心;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将用所学知识向旧世界发起猛烈冲击的愿望。同时,借用古代鲁仲连和近代陈天华的事例,表明自己决不苟合于世俗。如果需要,他将为深爱着的祖国和人民献出自己的热血与生命。按:陈天华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和著名爱国志士,其诗曾道:
大地沉沦几百秋,烽烟滚滚血横流;
伤心细数当时事,同种何人雪此仇!
(《猛回头引子》)
瓜分豆剖迫人来,同种沉沦剧可哀;
太息神州今去矣,劝君猛醒莫徘徊。
(《猛回头尾声》)
他为唤醒国人,留下感人肺腑的《绝命书》,然后在日本大森海湾义无反顾地跳海自杀,在中国和日本都引起极大的震动。《孟子•告子上》有一段话: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陈天华的行动,显然是受了《孟子》的影响。在这里,周恩来以极大的热情,充分肯定了陈天华表现出的儒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难能可贵的传统精神,赞扬了他投海殉国的可歌可泣的壮举,也集中表现了青年周恩来誓死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比周恩来年长十七岁的鲁迅先生,二十一岁时曾作《自题小像》诗一首: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看,青年周恩来与青年鲁迅,一个是“难酬蹈海亦英雄”,一个是“我以我血轩辕”,青年时代的远大志向一直鼓舞着他们战胜人生之路上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鲁迅后来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著名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周恩来则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全世界少见的天才外交家,中国亿万人民衷心爱戴、有口皆碑的好总理。他们都实践了自己青年时代的誓言与抱负,把所有一切都献给了他们深爱着的中华民族,献给了灾难深重的祖国。由此可见,理想于一个青年人是多么重要啊!
周恩来这首诗运用时代流行的新词,如“群科”,也恰当地选用了典故,新词与典故水乳交融,丝毫显得生硬。读来琅琅上口,有浓郁的古典意味,也洋溢着当时流行的“科学救国”的精神,特别是“面壁”与“蹈海”二典的运用,为我们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高大、激昂的光辉形象,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起到了催人奋发、励人向上的鼓舞作用,有很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这首诗意境壮阔,格调高昂,含蕴深刻,吟诵之间,一位英姿飒爽、气度非凡的爱国青年的形象便突兀在我们面前,使人顿生无限的景仰之情。
本章诗试译:
唱罢豪壮的曲子,
我奋力掉头直奔向东;
深入研究各种知识,
要为拯救祖国建业立功。
像达摩祖师一样面壁十年,
但愿能像巨龙飞向太空;
即使终无所成,
蹈海成仁,
我也是不负于国的豪杰英雄。
曾令琪【作者简介】
曾令琪,中国辞赋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
现为四川文学艺术院院长,大型纯文学期刊《西南作家》杂志主编,国家一级作家,贾平凹先生关门弟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