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来喝杯甜酒吧”。
如此有趣的文字!
如此特别的称呼!
如此动人的言语!
这是1933年的春天,一个叫“三三”的女子答应“二哥”婚事的一封电报。“二哥”是指沈从文,而“三三”就是一生藏在大文豪背后的张兆和。
她出生于素有“最后的文化贵族”美誉的苏州张家,与张元和、张允和、张充和被称为“苏州四姐妹”,成为民国时期一道亮丽的风景。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她没有玫瑰的妖娆,没有牡丹的华贵,却像风中的百合花,寂静、清新、淡然,在传统与现代,风雅与疯狂,保守与前卫的动荡年代里,有韵味地悄悄绽放!
0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最好年华遇见你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大概是民国最美的情话了吧!
她依偎在江南水乡,拥着最温婉明媚的阳光,说着酥人心骨的吴侬软语,没有临水照花的娇弱,却有一股英姿飒爽的魅力,健美的曲线,温润的性格,新潮的运动服,成为中国公学最受瞩目的少女。
追她的人络绎不绝,她从未放在心上,有时甚至当作笑话讲给姐妹听。
直到1930年2月的一天,她收到一封薄薄的信,第一句话就让她大吃一惊,“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爱上了你”。一看署名,居然是老师沈从文写的!接着她又收到了第二封、第三封……,每封信都写得又多又长。
起初,她的内心是抗拒的,懵懂单纯的她还读不懂诗人小说家在书中低徊悱恻赞美着的爱,一封封表白的滚烫烫的信,难免会让她惊慌失措,六神无主,辗转反侧!
起初,她是顽固地不爱他,尽管蔡元培先生甘为说客,胡适先生要做媒人,丁玲和巴金出谋划策,但她就是不为所动?
起初,她就是如此的自由,独立,傲娇,倔强,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谁说都没用?她不是一个提线的木偶,任人摆布!她已有新时期女性的风采。
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一封信打动不了你,二封,三封……
百封情书,铺满了从青岛到苏州的道路。
百封情书,叩响了豆蔻年华少女的心扉。
百封情书,融化了如磐石般顽固的坚冰。
随着岁月的流逝,时光的变迁,一点一点,爱在沉默里生长了。
曾经的反感变成了如今的期待,等信成了每日的规定动作,读信成了每日的必修课程,二哥的殷勤,执着与淳厚像水滴一样无声滋润了她的心,顽固的爱终于打动了她。
有那么多美少女,“二哥”为何单单垂涎“三三”?
因为他心中始终有那么一个模糊的影子,清楚自己需要一位怎样的伴侣。“我所需要于人,是不加修饰的热情,是比普遍人一般更贴紧一点的友谊,要温柔,要体谅。我愿意我的友人的脸相佳美,但愿她灵魂更美,远远超过她的外表。”
就这样,神奇的缘分将大家闺秀,名门之后,与湘西少年,一代文豪牵到了一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跋山涉水,只为遇见你;
待嫁闺中,只为等着你!
02才情横溢,清新自然:点点星光被遮蔽
“二小在她自己家中,是一盏灯,一朵花,一簇欢欣。颜色光明眩目,声音清新悦耳,青春的愉快酿了一脸的微笑,样子在任何时节见了皆令人高兴”。
这是张兆和小说《费家的小二》的开篇,整个故事篇幅不长,约11000字,算是小说处女作,比张爱玲发表的短篇小说《心经》早九年半。
整篇故事清婉动人的,淡淡的叙述,明快的画面,艳丽的色彩中凝结着小小的伤感!
从表面上看二小的生活有父兄的疼爱,有些许快乐,但没人能理解她内心真正的感受!芳龄十六,恰是谈婚论嫁的最好时机。费家父子平时在任何方面待人接物皆显得十分厚道,只有在这件事上,固执处同小气处,把人变得异常不和气!无论是出于爱还是私心,他们不同意二小嫁人!然而六月里的一个傍晚,二小带着心中无法言说的寂寞,与年轻的卖货郎私奔啦!
最后的结局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情理之外!可以看出张兆和清雅温润的背后,隐藏着江淮女子的倔强与果敢,代表了民国时期在新思潮的引领下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除了《费家的二小》,她还写了《湖畔》、《招弟和她的马》等几个短篇小说,她的小说细腻温柔如同散文般清婉,但结局都很出人意料,给读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冲击。
即使是在山河破碎、战乱频仍的年代,她的文字仍然是平和的、安静的,有着孩子气般的安谧,那么干净,清澈,没有抱怨,没有愤恨,没有不良情绪宣泄。
细细咀嚼她的文字,犹如一杯淡淡的绿茶,越品越有味道!犹如一泓清泉,滋润着现代人浮躁不安的灵魂。
在现代文学史上,她始终没有占到一起之地,没有跃入民国一线才女之列。她的身份一直都是大文豪沈从文的妻子,一直被阻挡在高大身影的背面,其温润而贵重的性灵,光华内敛的文字被深深遮蔽了!
所有的结局已经写好,所有的泪水都已启程,所有的命运或许是早已注定。
她就像一只缄默的鸟儿,在空中悄然飞翔,低吟浅唱!
她已在空中飞过,却未留下痕迹!
03右手欢喜,左手悲伤:女人在诗中老去
”我希望你凡看一件事情,也应替人想想,用一张口,开阖之间多容易啊,这是说你日常事物而言,惟其你有这样的缺点,你适宜于写评论文章,想的细,但不周密,见到别人之短,却看不到一己之病,说得多,做得少,所以你写的短评杂论,就以我这不通之人来看,都觉不妥太多。以前你还听我的建议,略加修改,近一二年你写小文简直不叫我看了,你觉得我是不可与谈的人,我还有什么可说!”
从当初数百封情书叩响心扉,到婚后短暂离别形成的《湘行散记》,到漂泊动荡年代书信往来形成的《飘零书简》……
信件就像罂粟一样美丽绚烂,信中的柔情蜜语暂且可以让她忘却生活的烦恼!但那也只是一小段时间!终究无法排解两人之间的隔阂与疏离!婚姻生活的琐碎慢慢消磨了最初的激情!开在信纸上的爱情之花,终不能再柴米油盐中绽放!
民国时期她虽然接受了新时代的洗礼,却终不能成为大胆、泼辣、热烈、敢于向一切传统挑战的“新女性”,她的性情终究是温和的,内敛的。
她是一个有情饮水饱的女人,被朴素的养大,很少奢侈,超过生活所需的东西,她也并不在乎。平常女子想要的是金银或服饰,而她要的却是好看的贝壳和石子。
沈从文有风骨,不要嫁妆,使她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张家千金,变成了一个为几块钱而烦恼的家庭主妇。生活本就拮据了,还有个败家的小姑子跟着哥哥沈从文。可以说,婚姻让她一夜长大。
婚姻生活难言的无奈,彼此迥异的出身,不同的经历,使她很长一段时间与沈从文难以找到情感的契合点。
她骨子里是好强而且叛逆的,但是她的倔强,遇到了沈从文,总是变成妥协。她有自己的梦,有自己的理想,也有浪漫情结,可是残酷的生活着实让她浪漫不起来。
她是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毕竟不能靠吃情书过日子,看完了那些美丽的文字之后,还是要考虑柴米油盐。
沈从文是一个顽固的理想主义者,他喜欢一切美好的东西!他的生活里不能没有浪漫!
冷静的现实主义者与顽固的理想主义者之间的隔阂和分歧无法避免。沈从文的浪漫主义无法消解,也只能从婚姻外寻找安慰,和女诗人高青子的暧昧关系,终成为张兆和心中永远的痛。
越是瑕疵,越显真实。
婚姻才是一个人修行的道场。
27岁时,她觉得自己已经老了。
尽管她有女神的称号,却未获得女神般的待遇。
04岁月流转,掩卷沉思:此情可待成追忆
“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沈从文去世七年之后,张兆和开始整理完沈从文生前的文稿,她写道:“六十多年过去了,面对书桌上这几组文字,我不知道是在梦中还是在翻阅别人的故事。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
她曾说:“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我想,她与沈从文尽管婚姻中有磕碰,有误会,有悔恨,但最终还是有爱情的,幸福的。
如果不爱,沈从文又怎会在七十岁的时候,还在兜里怀揣着三三给他的第一封信,哭得像个小孩子又伤心又快乐。想想那个场景,会让人为之动容。
如果不爱,张兆和又怎会举全家之力整理沈从文的遗稿,编选书信和全集;又怎会照顾迁就小姑子十五年,隐忍和委屈就全里蕴含着无尽的爱。
过往的日子里有诗有信有情,一次次分离,一封封书信,她和他始终用最古老的方式向彼此传达需要和信赖。
或许幸福中掺着些许无奈,不过在岁月的磨砺和洗礼中,婚姻里的鸡毛蒜皮,争吵和猜忌也最终随风而逝,云淡风轻了!
她在孤独中品味和领悟过往,才将心中的思念和遗憾袒露。
历经沧桑和磨难,她最终理解和懂得了来自湘西的乡下人。
但终究意难平,爱明白的太晚,等完全懂了,爱人却不在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