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借书到藏书,读到才是好处

作者: 鹰说尽说 | 来源:发表于2021-12-28 12:42 被阅读0次

袁枚说,书非借不能读也,那是老理;我认为,藏书方可深读,是为新癖。

天生爱书,倒不是有多么爱读,而是捧着就喜欢,摆着就踏实。

上大学时,学的是当年炙手可热的国际金融专业,听上去很高大上,是吧?本科毕业后,多数同学都去了省内外的银行类金融机构,我则借助一直当班长的优势留在了学校。

说来话长,爷爷奶奶都是退休教师,四个姑姑中也有两位是教师,老爸是公务员,我的大家庭也当算是乡镇上的书香门第。受环境熏陶,我从小到大文化课学习还比较让人省心,顺顺利利考到了省城不错的大学。细数起来,从小学发表习作,再到高中选学文科,我与书和文学还是颇有渊源的。工作之后,我渐渐承担了处室大量的文字材料撰写任务,小到通知公告,中到方案总结,大到十#五规划,虽说是又俗套又八股,有时会厌到作呕累到麻木,可是我对文风还是有所坚持的。犹记得2004年末关姓的新处长(如今已是某高校党委书记)到任,在审阅我写的一份材料时,随口问了一句,你大学是学中文的吧?这工作总结怎么写得有那么一丁点儿抒情意味呢。

由此可见,我的公文写作水准,与党委宣传部和学校政研室的那些“大笔杆子”们相比,多少有些不伦不类的文艺范儿。不管怎么说,笔耕不辍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有才和能写”这样的好名声,而且也有过实实在在的裨益。至今引以为傲的是,2011年参加单位100多人报名的公选竞聘,我的笔试成绩名列第一,力压了一众的哲学博士、思政硕士,而分值不菲的最后一题——政论文,肯定居功至伟。

麦积山石窟(网图)

因为写,更要读。而我的怪癖是,书非买不能读也。是故身在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不可谓不丰厚,身为教师,借阅图书不可谓不方便,但从上学到工作25年下来,前前后后去校内外各类图书馆的次数较为有限,除非我要读的书已经绝版或一时买不到。

下面聊聊买书和藏书的好处。

首先,买书有很大的自由度。从前,逛实体书店是我借出差之便去每座陌生城市的额外福利,因此,我便拥有了于南京新华书店购买的《三毛从军记》(张乐平),于苏州诚品书店觅得的《岁月静好》(蒋勋),于某机场书店挑选的乘机读物《绝对权力》(周梅森),等等。几乎与每本书的冥冥邂逅,都有我幸福满满的回忆。后来,网购图书成为主流,一般是先选选作者,接着挑挑题材、体裁,再看看策划方和出版社,最后还不忘浏览一下版本和装帧。总之,这种随时下单买书的自由度绝对是借书无可比拟的。另外,对卫生要求不大苛刻的自己在看书上还多少有那么一点儿洁癖,尽管没有什么在图书上勾画和书写的习惯,可是捧着供人借阅和任人翻阅的图书,心里仍是不免有些小小的不自在。

其次,藏书有较大的成就感。和买书一样,买回来并拥有它的快感,也是借书无可比拟的。搬到郊区的大宅以后,有间心仪的书房以供藏书的愿望得以终偿。于是,把美式书柜装好填满,用一室书香沁脾提神,成了几年来矢志不移的品尚追求。而选书下单、到货取回、拆开谋面、逐页品读的过程,也像是和恋人从对视到爱慕直至迎娶到家的经历,浪漫玄妙,甜蜜温馨。轻抚着读过和待读图书的书脊,随目光所及顺手取下来几本,检阅一番有色彩和温度的封面,整理几下宽窄不一的腰封。如若仔细地闻吸几口,更有墨香阵阵,怡情悦心。

再次,书房有极大的治愈性。这里不但是我和妻工作学习的场所,更是调节情绪、治愈不快的港湾。每当烦事缠身,或是郁结不断的时候,我总是一个人静坐在书桌前或是躺靠在沙发上,手执一本《苏东坡传》(林语堂版)或《人间草木》(汪曾祺)或《树犹如此》(白先勇),哪怕只是对着书页空想、发呆,也是极好的疗愈。冬日里,端一杯热茶或咖啡步入书房,不动声色地放到妻子面前,然后转身坐回沙发,或看书,或看她,皆是人间值得和岁月美好。

最后,读书有更大的紧迫感。借来的书,到期需要续借和归还,不具备长期占有的条件。而花了钱买回来的图书,已经烙印了你的物权和属性,不抽空好好读似乎小有压力。例如,有两本书年初购进至今尚未阅读过半,总让我有种暴殄天物的负疚。还有,我乐意在办公桌、茶几、床头柜上甚或枕边都放着近期啃读的新书,随时随地,形影不离。这种俯拾即是的感觉,与其说是无处不在的紧迫,不如说是无时不有的快乐。

从前多是交换借阅,那是缘于或一书难求,或囊中羞涩,或无处存放;现在多是购置珍藏,可细读慢赏,可携游伴梦,可装点书房。其实,借书也好,藏书也罢,不过都是敦促阅读行为的某种方式而已,适合为好,恰当就好。而不论曾经的翻看纸质书,还是如今的网络“泛阅读”,都不必拘泥于嗜学早晚、环境好坏和时间长短,开卷有益,不劳无获。

相关文章

  • 从借书到藏书,读到才是好处

    袁枚说,书非借不能读也,那是老理;我认为,藏书方可深读,是为新癖。 天生爱书,倒不是有多么爱读,而是捧着就喜欢,摆...

  • 守着藏书借书读

    陈旭 我的藏书,虽然不多,也有四五千册之多。尽管时时提醒自己,这些书都是出钱买来的,要坚持经常读它;不读,最起码的...

  • “藏书”别议

    读书人好藏书。家里藏书易,胸中藏书难。 家里藏书多,不见得书就读得多。清代袁枚《黄生借书说》形容此种情况是:“七略...

  • 悬梁刺股(xuánliángcìgǔ)的故事

    孙敬是东汉政治家,信都(河北邢台)人,从小就好学习,家中藏书全部读完后,他还常常借书读,每天,从早读到晚,常常忘了...

  • 能借书,为什么还要买书、藏书?

    能借书,为什么还要买书、藏书? 文/小榆钱 一直以来我对为什么要买书?为什么要藏书?...

  • 藏书于家 vs 藏书于世?

    【字数】799 【正文】吴中老进士沈慰祖富藏书,经战乱火炬,仍有抄本传世。民间立传称其家世好学,借书与人,不但藏书...

  • 借书还书

    借书还书 镇江图书馆虽小,但里面的藏书基本能满足市民的基...

  • 轻听生活 | 买书、借书与藏书

    为什么我爱阅读, 最早读的书是什么已然不太记得。 说实话, 小时候家里的书并不多。 隐约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箱父母年...

  • 大家都来晒书柜——第一期

    晒书这事儿古已有之,明代有个叫范大澈的藏书家,时常向藏书颇丰的范钦借书,每每遭拒,心中很是愤懑啊,随即遍寻海内重金...

  • 大家都来晒书柜——第一期

    之前的挂掉了,重新发~ 晒书这事儿古已有之,明代有个叫范大澈的藏书家,时常向藏书颇丰的范钦借书,每每遭拒,心中很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借书到藏书,读到才是好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gzr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