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月•微型小说主题创作人物篇第十三期逆光:(2)军人
马明再次回到家乡。
这时他已经70岁了,他穿着便装,仍有着军人的威武、严肃,虽然头发花白,但身材还很匀称,身板挺得很直。
迎接他的是他的亲姐姐。姐弟俩相见,拥抱在一起,泪水“哗哗”地流。
“姐,我回来了!”
“老弟,回来就好!”
他随着姐姐来到祖屋。一块块木板拼接出来的双开大门很破旧,已经上了锁,偶有裂缝能喵见院子。姐姐开锁后,马明心中感概万千,两手放在右半边门上,往里缓缓推动,伴随着“吱吱”声打开。
穿过一个两米宽不长的过道,来到院子,小时候游玩的空地杂草丛生,废物丢弃,一角还堆着砖块和木柴,尽管阳光明媚,这里却是荒凉的景象。
有一栋不大的平房,灰暗色的墙砖,腐朽严重的木头横梁和黑色瓦片屋顶,老式木门和木窗,呈套间的两个屋子黑乎乎,灯早就没有了也没有电,一张桌子和几个小凳子,整体破旧不堪,明显看出这里已经许久不住人了。
这地带是城中村,而这个院落淹没在其中,和周围六七层高的楼房非常格格不入,两个时代的产物。
“还是这个样子。”马明激动地说,小时候的场面闪现在眼前。
姐姐解释说:“我一直不重建房子,就是怕你回来认不得了。”
“嗯嗯。”马明连连点头,突然想到什么 ,他从口袋拿出老花眼镜,来到大门背后,边看边用手摸着木板,右侧大约1.50米高的位置摸索到凹凹坑坑的印记。
“姐,你看,还在。”马明泪流满面,眼镜模糊得只能取下来。
姐姐那年老有点弯曲的身躯凑过来,抹抹眼镜,模糊看到几个字。
“1957,这是?”姐姐问。
“这是我当年走时用刀刻的,参军时间。”
1957年,马明高中毕业。当时还未高考,学校就来了几个军人,部队来招生。
马明在班上学习出类拔萃,经过考试、体检、政审等各项通过,被录取上了军校。那年马明17岁。
“虽然我的成绩可以上清华北大,但当兵是我的志向。”马明后来对子女说。
马明父母都是农民,生活艰苦,马明能上军校是家里最光荣的大事。
可是马明是独子,母亲总有不舍和担心。
父亲说:“儿志在四方,保家卫国,我支持。”
母亲含着泪把儿子送上火车,临行前再三叮嘱。
母亲没有文化,但她一直记着儿子安慰她的话,她很自豪地对外人说:“我儿子是军人,军校出来就是少尉。”
儿子一走就是5年。回来那天,母亲把家里老母鸡杀了,炖鸡汤给儿子吃。
“明呀,你目前在哪里当兵?”妈妈问。
马明严肃地回答:“妈,部队纪律,保密。”
“我儿子优秀,四海为家,保卫祖国。”父亲拍拍儿子肩膀。
母亲不再问了。
马明军校毕业,直接进入军事特殊部门工作。他无法常回家,也不能告诉家人他去了哪里,其实他的工作地方不断变化。
马明又回来了两次,后来他告诉父母,他在北京,想把父母接过去,但是父母已经年老多病,不愿意离开家乡。
“儿子怎么还没回来?”
“儿子,你在哪里?”
“孩子爸,阿明是不是出事了?”母亲经常念叨,忧心忡忡。
父亲不断安慰:“不用担心,我们儿子一定很好!”
再后来,家乡部队派来一名军医,专门每年定期来给马明的父母亲检查身体。
母亲脑子已经糊涂了,看到军医就紧紧抱住,口里念道:“儿子,回来了,妈好想你。”
军医答:“母亲好。”
从此军医就是她的儿子。军医来这天就是她最开心的一天。
接下来又是无尽地等待。
母亲每天起床就坐在门外,手里拿着马明曾经留下的衣服缝缝补补,天天盼夜夜想。
马明捧着一束康乃馨,和姐姐来到墓地。
面对父母的墓碑,尽管马明已经年老,他“扑通”跪下来,给父母三鞠躬磕头。
“爸妈,儿不孝,我回来迟了……”马明伏在地上久久不起来,嚎啕大哭。
姐姐也跟着流泪。
马明坐在墓碑旁边,跟父母述说:“79年那年,我回来过一次,曾经坐着车经过家门口,看到妈你坐在门口边,好像在补衣服。可是车一晃就过了,我也不能让车停下来,也不能喊一声,我那个心呀……”
“那个期间,经常会有军车经过家门口附近。这让我想起,妈妈总跟我们说:‘儿子回来了。’我们觉得她想太多,脑子恍惚了,也许她真感应到了。”姐姐在旁边接话。
1979年,马明接到任务,回到家乡参加了战斗,也差点战死战场。一个炮弹打到旁边,虽然没击中他,但他被弹起的物体打到脑袋,昏迷了过去。经过后方医院救治,活过来了。
马明因为工作特殊,加上工作繁忙,很长时间都没有回来了。
父亲走了,母亲走了,他都没能回来见上最后一面。
母亲临终前,住在军医院,看到穿着一身军装的医生,她用尽全力说了一句:“儿…呀,你…可…回…来…了!”
她两眼滴出眼泪,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