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九变篇》大义

作者: 如是秋山 | 来源:发表于2019-01-16 07:53 被阅读60次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pǐ)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这章讲九变,就是变化之道。我们在虚实,篇讲过: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里就是对这句话的展开。

我们这里所言的主体,将领,是一个极为高明的将领。对方将领的智慧与之不相上下。将领带兵打仗,首先要处理的君主和自己的关系。这层关系很重要,因为将受命于君,受到君主的节制。君主也是时刻关注战况,对于一些关键点,是进,是退,还是坚守,都会干涉的。但是我们知道,军情时时刻刻在变,第一手军情肯定是在主将这里,而君主得到的军情往往是滞后的,所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这应该君将之间的默契。但是不受就有不受。的风险。君主和主将承担风险的能力相差很大。

对于五种地形的五种处理方式,可以说是共识,这就是因地制宜。而五个部分有所不,就是反常识,这就是变化,有所不,就是说明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不能当做教条。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始计讲总战略,注重五事七计之庙算,为兵者定性为诡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因势制权;作战篇讲后勤,讲因粮于敌,兵贵神速;谋攻篇讲谋略,全胜之道,知己知彼,不战而屈人的之兵;军形篇讲知己藏形,以及营造胜敌之形之势;兵势篇讲奇正生势;虚实篇讲势之用,因敌变化,石头砸鸡蛋的战法;军争讲争利要充分考量利害关系,学会以迂为直,并提出治气、心、力、变四法;那么九变篇,是因敌变化的展开,扩充为敌情,内情,人事,地形,天时等等各方面的变化,更为全面的阐述,目的是提前制定详尽的预案,灵活、变通、因势利导。九变,所谈不是侧重于临机应变的能力,而是提前做了很多的准备,做了很多的布置,留下很多的后手,做了充分的预案,排除、避开了潜在危机。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九变体现的是周密的考虑,在现有的条件下不留下破绽。对不可预见的因素,也做了相关的布置。这就是杂于利害。能洞察诸侯间的利害关系,摆的平,用得好。不为对方留下任何破绽,等待对方露出破绽。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己方能做到九变之法,焉知对方做不到呢?只有尽可能比对方做得更好,保持得更长久。在这个等待对方露出破绽的时候,作为主将,自己身上的一些弱点会成为失败的源头。不顾惜士卒的生命,就会被一点点地消耗掉有生力量;过于顾惜士卒生命,就会畏手畏脚,;容易发怒,就可能被敌方的侮辱激怒而露出破绽;廉洁的话,会被对方散布谣言而扰乱现在心志;爱民的话,对方就会祸害民众以散乱主讲的心。总之,主将但凡有所偏执,有所好恶,就容易被对方利用。真可谓无孔不入。反之这也可以对付敌方,这也体现九变之道。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极限智慧。是生死之间激发出的智慧。其深不可测。这就是人性,人对生的渴望是多么强烈。

老子说的真切: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兵者,实在是太残酷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孙子兵法•九变篇》大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upe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