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天地美食学习感悟
老子|第81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第81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作者: 龙门村夫 | 来源:发表于2023-06-25 22:20 被阅读0次

【第81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初读本章,我们会认为这一章包含着两个意思,即“圣人不积”之前和之后,而且似乎也没有多大联系。但是,如果我们把现行本的《老子》作为老子的原作,那么,我们可以把本章作为老子对他的这篇著作的总结。

对于自己的理论,老子苦口婆心地说了五千字,而且认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但“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为此,老子似乎不想再多说什么,但他最后还是强调几点。

信言不美,就是真话不是那么美丽动人;美言不信,就是好听的话不能让人相信。老子认为,他所宣扬的“道”,听起来也许没有那么动听,但这确实是至理之言,是信言,而且“言有宗,事有君”,但是,那些听起来动听的话,则不一定言有宗、事有君了。

老子讲“信”,只是客观来讲。同样是道家的庄子学派讲“真”,做人要真诚。“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做人,要有真情实感,要发自内心,表里如一,不可虚伪,这样才能打动人。如果表面一套,心里一套,说谎话,行伪事,为人不真诚,不是真人。用孟子的语气来讲,可以说非人也,禽兽也。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讲诚信的。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那些一脸媚相、说话动听的人,很少是仁人。更可耻的是,不仅一脸媚相、说话动听,还把对人的不满意隐藏起来,表面上装着当好朋友,这样的人就更可耻了。“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我真不知道怎么说你好了。人讲诚信,说话就要算话,否则就不要说了。“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孔子还说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言过其行也是可耻的。

孔子认为,古代的先贤也好,君子也好,还是能做到言出行随的。孔子虽然也提倡这一理念,但对于现在的有些人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心里没谱。因为孔子是有过“教训”的。孔子的弟子宰予(子我)白天睡大觉,孔子很生气,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论语·公冶长》)

但是,孔子讲诚信,并不是无条件的“言必信,行必果”。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请教孔子:“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在孔子眼里,不问是非、固执己见地讲言必信、行必果,只能算小人,勉强也能算个三等的士。《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尾生抱柱而死。”尾生与人家大姑娘约会,约定在桥下见面,结果这姑娘一直没来,尾生就等啊等啊,没等来姑娘,等来了大水。尾生觉得不能失信,还在那里抱着桥柱子等,结果就淹死了。《战国策》《庄子》《淮南子》等也都记载了这件事。盗跖还拿尾生的事大骂儒家是假仁义(《庄子·盗跖》)。

孔子自己也做过“言行不一致”的事,是司马迁给记的这一笔:

(孔子去陈),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史记·孔子世家》)

蒲人想讲和,放孔子走,但有个条件:我可以放你走,但你也不能再回卫国。孔子答应了,还跟人家盟了誓。但一出蒲城东门,就改道去了卫国。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不解,问:“这,这……这可以吗?”孔子说:“这有什么不可以的!被胁迫签订的盟约,神都不愿意理。咱们还理他干啥?”孔子这么说,是有据可查的。《左传》记载,鲁襄公九年(公元前564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晋国、郑国结盟。这一年,楚国伐郑,大夫子驷准备与楚讲和结盟,子孔、子乔说:“与大国盟,口血未干,可乎?”子驷、子展说:“要盟无质,神弗临也。……明神不蠲要盟,背之可也。”孔子认为,对于那些被胁迫而要求遵守的,是不符合义的,就不是讲信用的问题了。对于这样的“信”,神都不愿理,我们当然可以不遵守了。所以,到孟子的时候,就强调:“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君子也常常会陷入小人陷阱。孔子的弟子宰予(子我)问孔子,如果别人告诉一个仁者,说井里也有“仁”,那么,是不是也要跳进井里去求仁呢?孔子回答说,你傻啊?!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这种情况下,君子可以到井边看看,至于是否去求仁,还得视情况而定吧。如果井里有人,需要救助,可以想办法去救他,但如果条件不具备,你下去不但救不了人,自己也出不来,还是不要亲自下去,而是想办法去救人吧。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

孔子说“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孟子说“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其道”,意思是君子可能被小人用小伎俩欺骗一时,但是不可能被迷惑、被愚弄的,因为他们有大道在。这样的小伎俩,在君子那里也是不值一提的。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孟子·万章》)

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执政子产,子产叫主管池塘的小吏把它畜养在池塘里,那人却把鱼煮来吃了,返回来禀报说:“刚放进池塘里时,它还困乏懒动的样子,不一会儿就摇摆着尾巴游开了,一转眼就便悠然不见了。”子产说:“它找到适合它的地方了!它找到适合它的地方了!”那人从子产那里出来后说:“谁说子产聪明呢?我明明已经把鱼煮来吃了,可他还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君子可能会被小人所欺骗,但是因为君子心中有大道,所以君子可以用合乎道理的事来欺骗他,难以用没有道理的事蒙骗他。“方”与“道”是相反的两个词。方是末道小技,君子偶尔受小人欺骗,实乃平常之事;道是人生遵循的信条,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为别人、环境的影响而变动。

老子接着说,好人是不巧辩的,巧辩的人不是什么好人;明智的人不去博取过多的世俗智巧,过多地博取世俗智巧的人也不是什么明智的人。老子反对人们去学习过多的世俗知识、智巧,要求人们只要掌握大道就可以,因为世俗知识、智巧越多,人们的欲望就越大、越多,争夺也就越激烈。老子的这一观点在其他章也都有论述,如“绝学无忧”(第20章),“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第47章)等。当然,老子在这里辩证地说这个问题,也不是全对,但至少给我们指出了某些事物表面现象与实质不不一致。

圣人、真正懂得大道的人,从不为自己积累名声、财富,从不吝啬,而是尽自己所有去帮助别人,他自己反而变得更加“富有”;把一切都给了别人,他自己反而变得更加充实。大道的运行规律就是这样,施恩惠于万物而不损害它们;圣人的处世原则,是只帮助别人而从不与人争。这与“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7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10章),“夫唯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第32章),“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第34章)等等,其意是一致的。

儒家也赞赏“为而不争”的境界。公元前484年,齐国攻击鲁国,两国打了一仗。在这一仗中,任职于季孙氏的冉求(子有)率军奋力冲击,但孟孙、叔孙氏的军队被齐军打了个稀里哗啦。孟之反(《左传》作孟之侧,或名侧)应该是孟孙氏军队的将军。当时,鲁军攻入齐军,但鲁国右军奔逃,齐军追赶,孟之反在全军之后最后回来,他抽出箭来打他的马,说:“我走在最后,是马不肯往前走。”孔子对此评论说:“义也。”(《左传·哀公十一年》)

《战国策》也记载了一件与孟之反做的差不多的一件事。

魏公叔痤为魏将,而与韩、赵战浍北,禽乐祚。魏王说,迎郊,以赏田百万禄之。公叔痤反走,再拜辞曰:“夫使士卒不崩,直而不倚,挠拣而不辟者,此吴起余教也,臣不能为也。前脉形地之险阻,决利害之备,使三军之士不迷惑者,巴宁、爨襄之力也。悬赏罚于前,使民昭然信之于后者,王之明法也。见敌之可也鼓之不敢怠倦者,臣也。王特为臣之右手不倦赏臣,何也?若以臣之有功,臣何力之有乎?”王曰:“善。”于是索吴起之后,赐之田二十万。巴宁、爨襄田各十万。王曰:“公叔岂非长者哉!既为寡人胜强敌矣,又不遗贤者之后,不掩能士之迹,公叔何可无益乎?”故又与田四十万,加之百万之上,使百四十万。故《老子》曰:“圣人无积。尽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公叔当之矣。”(《战国策·魏策一)

魏国大夫公叔痤打了大胜仗,但把功劳归于吴起对士兵的教育、将士的英勇、魏王的明法,不为自己争功,结果得到了更多赏赐。

相关文章

  • 文化自信 || 知者不博

    文:果子妈 今日读《老子》第81章,深受启发,对照自我从以下三点反省。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说...

  • 81-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智慧和领导艺术之81–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出自《道德经》第81章,意思是:可信的言论不美丽,美丽的言论不可...

  • 观当今世界(诗歌)

    古人云,宠辱不惊。 而今,宠辱若惊,患也。 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而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疾也。 为人,...

  • 2018-09-24 新译《道德经》第81章 不完美的完美

    第81章 不完美的完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

  • 【国学箴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八十一章 句意:可信的话不一定中听,中听的话不一定可信。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经》 真正真诚的话听起来都刺耳,美丽的语言好听,可是听了容易栽跟头。 善意的批评,尽管...

  •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标题是老子起的,《老子》也就几千字而已,但却分成了八十一章。前面洋洋洒洒地讲了八十章,但在最后一章却讲出这样一句话...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世间的好人,...

  •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大家都懂的道理,但是到实际情况中,每个人都想听的是美言。是的,当别人夸赞自己的时候...

  •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这句话其实很好解释。但是要真正理解这句话,我们就要从老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根源,寻找理解这句话...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第81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wje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