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类的东西一向是受我欢迎的,即使我用不到,我也喜欢先储存在一个地方,待到有需要的时候再来学习或者利用,但其中有一个例外——我从来不喜欢收集书单。
有时候一些朋友会找我推荐一些书来看,我问:你想要看什么类型的呢?他也说不上,就说:给我一份书单吧,我挑自己喜欢看的看。
于是我精心挑选了一些我认为的经典之作和我喜欢的作品做成了一份书单发给朋友。后来才发现,这些书单里面,几乎没有一个朋友阅读过其中两本或以上的作品。于是我调整自己的策略,不再挑选那些公认的经典之作或者我喜欢的,我只挑选那些最受欢迎的、加大书单里那些浅显的作品的比重,后来发现,情况仍然没有什么变化。
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即使我经常给人发的书单是哲学的或者经济学或者心理学的,不感兴趣的人的确不会读这些作品,可是这些朋友都是冲着我能给出哲学或者经济学或者心理学的书单所以才专门来找我推荐的,为什么要了书单却没人看?这是我的问题、还是我的朋友们都是喜欢要书单却恰好不喜欢看书的人?
直到有一次,一个朋友找我推荐心理学的读物,我问了他的要求之后,他说他也不知道想要读什么,所以想找我要一份书单。我手上有现成的,按照入门分的《心理学与生活》、《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Jerry M.Burger的《人格心理学》等等,有经典的讲群体心理学的《乌合之众》、讲自卑的《自卑和超越》等等,有自助的《少有人走的路》、《当下的力量》、《遇见未知的自己》之类的,有讲咨询的《心理治疗实战录》、《直视骄阳——直面死亡恐惧》之类的,还有《当尼采哭泣》、《诊疗椅上的谎言》这样的小说一样的读本,等等。
可是我想我给他这一份书单又有什么用呢?虽然都是我读过的并且很喜欢的心理学的书,可是他也会喜欢么?他也能准确的在我给的粗糙的分类里找到他需要的那一本书么?即使我的分类不是那么粗糙而是非常精确,我给了他那么多选择,他真正要的又是哪一本呢?我给了他需要的推荐么?
所以我问他方不方便说是因为什么想起要看心理学的书了呢,他感兴趣的是心理学的一些奇怪理论还是心理学的有趣的应用,他是想要看书来自助还是想要解决旁边什么人的问题,当然我没有这么直接。我问的是:“你对哪些方面更有兴趣呢?市面上从基础理论到各种名称的心理学的,经典的、新出的有很多很多很好的作品,如果你告诉我你想读哪方面的书我更能给你准确的推荐,因为好书实在太多了。”
最后我给他推荐了《对伪心理学说不》这本书,这是当时的书名,现在新版的译名是《这才是心理学》。原来他对心理学很好奇,想知道那些广为传播的心理学的“神奇之处”是不是真的,再加上他并不是只能读漫画和杂志的人,所以我就给他推荐了这本。据说他是买了这本书的,读没读我倒是不知道了。
从这件事里我发现了自己长期无视了的一个问题:别人要书单,究竟是想要读书呢还是想要书单?
我们当然喜欢收集各式各样的资源、工具,这会给我们带来某种满足感,好像拥有了钥匙就可以一路通向宝藏的感觉。可是,我们同样清楚地知道,宝藏不会因为你有了钥匙而朝你走来,你需要自己掘出自己的宝藏。
别人找你要钥匙的时候,你直接塞过去一堆,他该怎么选择呢?
或者说,在看书这个问题上,我们了解收集了一堆书单,比起我们真正开始决定看一本书或者对一本书感兴趣进而去读它,之间的区别就像收集了一堆打不开锁的钥匙和找到一把正确的钥匙打开了某一个特定的锁一样。完全没有可比性。如果人要的只是享受有很多钥匙的虚无的满足感,也不会如愿,难道有一堆书单在手上却从来不读的人是享受而不是焦虑或紧迫或直接就忘记了这回事的吗?
我为什么一直就不喜欢收集书单呢?除了以上的原因,还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我是个书虫,虽然我读书不求甚解,甚至读了也未必打算而且好像也真的没有学到什么更厉害的技能或者相比起读书少的同伴更厉害,但是我读书也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我知道我在某个时期只能有哪些时间用来读书,我知道我还有一些书想要读、需要读,我知道我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书,所以我克制自己囤一堆书单的欲望。
不仅因为我精力有限,还因为我身处的这个时代,我能够很轻易地通过我读过的书、通过网络搜索有关我感兴趣的话题的书来找到我可能感兴趣的书和需要的书,简单说,一个人在这个时代,如果他有网络,他能够很轻易地得到详尽的几乎所有图书的信息。
书单的作用是什么呢?
书单是关于一个话题的书的集合,比如有关哲学史的《大问题》、伍德和梯利《西方哲学史》、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难道这些书成为一个书单有什么意义吗?我搜索哲学史,这些书就会跳出来,我看了其中任何一本书或者其他任何靠谱的相关话题的书,我都能对哲学史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我必然也会找到这些同类作品里优秀的作品,甚至,现在有goodreads,有豆瓣这样的网站,我们直接看评价也是很方便的事情。书单带来的这些作品的堆积有重复之嫌,就算是最好的一批书,我们不是专门研究的,也不需要好多本来轰炸我们。我们不怕找不到书,我们自己找到的书比书单里这样呈现的对我们的阅读也更有价值。
书单是好书的集合,比如《全球通史》、《小王子》、《平凡的世界》、《窗边的小豆豆》、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红楼梦》、《海伯利安》、《永恒的终结》、《人生的枷锁》等等,都是好书,但是这个书单对于任何人有意义么?就算每本书下面都写了很精彩的评论和介绍,丢给一个永远不会去找到这些书看的人,有任何意义么?
以上。
找书通过书单,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如果对一个话题感兴趣,那就利用搜索引擎找到这个领域最好的书;如果是对一个人感兴趣,那就找到这个人的作品来读,以及他喜欢的人的作品来读;如果对一部作品感兴趣,那就找这个作者的其他书和这部作品里可能提到的参考书和这个作者喜欢的相同领域的作者的书来读。
通过书和书、作者和作者、书和作者之间的网络来找书,往往不会让爱书的人失望。
除了这样找书,还可以逛书店,在有空闲的日子里去到书店,期待自己与下一本好书的相遇,不值得看的书虽然多,但那些好书值得等待。
也可以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找书,如果有足够的执行力,对某个片段、话题、作者、书感兴趣,就搜索一切相关的信息,当相关的信息的量在一个时间段积累足够之后,你自然会判断出哪些是更有价值的信息,然后从里面挑选吧。
我并不是否定书单的价值。从相反的角度来说,书单的好处也可以是这些,给我们提供一个专题内有价值的作品、给我们推荐好的作品,鼓励甚至帮助我们阅读。
只不过,就像这个时代任何其他东西一样,信息的爆炸带来的不只是更多的信息,还有信息污染,书单也如是。
难道一个只看漫画书的人收集了许多哲学书的书单会去看么?难道一个连本专业的经典教材都不看的人收集了另一个专业的许多经典著作的书单会去看么?书单这种东西,收集越多的人,越是看的越少,不是相对的量,而是就是总量少!毕竟有多少“坚持一周至少一本书”的人呢?如果我们见到的那么多的书单,只是挑花眼、“好多书”和“好像书单里的书都很厉害的样子”这样的感触之外,不如好好拿起手边的任何一本书,开始阅读。
不要收集知道自己不会想看的书单,不要收集自己看不了的书单,不要收集超出自己处理范围的书单,最好,自己有一个自己的书单,参考别人的书单来修改和补充自己的书单。
书单的确给人带来愉悦和满足,甚至我们都不需要去看里面任何一本,只需要知道书单里有好多书,我有这个书单的副本或者链接,就真的好像水平"提高”了,内涵“丰富”了,“学到”知识了,可惜,这只是假象。有了书单并不等于不需要阅读了。
以上,胡言乱语。
千言万语一句话:有些书你本不必读的,那些你需要读的,发现它们,找到它们,然后读它们,让书单成为你的助力而不是你看书的阻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