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曲言杂谈读书写作交流
骆勇||女性文学新视觉——熊荟蓉《心似莲花开》

骆勇||女性文学新视觉——熊荟蓉《心似莲花开》

作者: 84e1de7918e3 | 来源:发表于2018-10-13 10:11 被阅读180次

  作家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心是莲花开》,是天门籍女作家熊荟蓉的第二本文集。该文集由五部分组成,即亲情散文“爱的絮语”、情感散文“缘分的天空”、游记散文“山水之心”、生活感悟小品文“心似莲花开”和女性实证小说。

  该文集以细腻的笔触、严谨的语言、丰厚的情感,充分表达了中国当代女性的话语意向,体现了当前中国女性意识、观念、态度和立场的特殊价值。这本文集,可让读者领略到当前文化思潮下令人思辨的现象存在。

图片来自简书

      1.女性的奥秘

  伴随多元文化主义的迅猛势头,全球女权运动日趋激烈。但因女权运动遭遇多元文化主义的争论思潮时,浸淫着非常尖锐的政治含义,女权运动势必沉陷尴尬的局面。因而,美国当代女权运动先锋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从女人首先是人的角度,总结了女权运动往复回复的经验:“我们的失败在于,我们在有关家庭问题方面存在盲点。”女性的真正奥秘应该在于“她们对为她们设定的生活不满意,她们需要别的东西,她们渴望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她们想发展自己的能力,才华和潜能。”女性才华的展示、潜能的挖掘,成为当今女权运动的主旋律。女性文学相伴而生。享有“20世纪最佳女作家”之誉的伍尔夫断言:“未来一定会出现女莎士比亚”,赐给了女性文学掘起的力量,这股力量,在当前中国文学现象中,表现得极为活跃,闫纯德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列举了五十二位作家,展示了中国女性文学冰山一角。

    2.当前女性文学坎陷

  “一个女子如果想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芙语)。”降红燕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管窥》中,对“钱”和“一间房子”如此解读:“在这里,‘钱’和‘一间房子’不仅仅指它们本身,而且是一种象征,是妇女没有经济地位,没有文学传统,没有创作自由的生活状况的写照,也是妇女要进行创作的必要条件的象征。”然而,这里忽视了一个意识形态的问题:性别差异形成的话语霸权之争,也许如此归结有些危言耸听,但从世界女性文学特别是中国女性文学之路的拓展来看,仍然存在着源自男性话权反抗或源自女性自身冒险激进引发的新陷阱。特别是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重点描述扭曲变态的性心理的半自传体小说《钢琴教师》荣获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在全球刮起了一阵敢于暴露女性内心隐秘感受的旋风。

  “直到今天,女性生存的文化氛围仍然是男性中心的。特别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浪潮中‘消费女性’现象大量存在。(乔以钢语)”“美女文学”的诞生,更将女性文学拉向偏离的轨迹,一些批评家,尤其是男性批评家也在暗示:女作家能贡献给文坛的最重要的、甚至她唯一的东西是她们披露自己的私生活。面对女性文学发展旅程中的苍白和病态,戴锦华警钟式地总结:“这里隐藏着一个必须警惕的危险,即女性大胆的自传性写作,会被强有力的商业运作所包装、改写。”“女性写作的繁荣,女性个人化写作的繁荣,就可能反而成为女性重新失陷于男权文化的陷阱。”无疑,这个陷阱就是:“美女作家”似乎承接了耶利内克笔下“赤裸裸的性事”和“将性和病态、权力以及暴力联系在一起”,摒弃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父权制社会的激烈反抗所表现的惊世骇俗的震撼力,而这一点,正是中国女性文学走自己解放道路上真正审视的核心所在:首先作为人的女性,在竭力出卖灵魂和肉体之后,到底还能独立什么?

  在此,我们不能不重新审视耶利内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评语:“在她的小说和剧本中发出的反抗之声如音乐般流动,她的语言充满非凡的热情,揭露了社会的陈腐思想及其高压力量的荒唐。”也就是说,女性文学应该基于“语言”和“社会”两个文学基本元素,来表达女性生命的体悟和本体的欲望。

图片来自网络

      3.女人是什么

  女人是什么?这是一个在人类史上始终纠缠不清的话题,在西方,从希腊神话到柏拉图的观念哲学,再到浪漫文学,人为地将女人的认知丢进了神秘的陷阱,然而,“在试图描绘‘神秘的’女人时,文学总是失败的。(波伏娃语)”在中国,给予了诗意象征的回答“女人是水”,赋予了女人柔弱的先验概念,“母爱是人间最伟大的爱”,将女人拉向家庭附属和人类繁衍的牢囿,验证了弗里丹有关女权运动失败原因的归结。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为“女人是什么”提供了新的回答:“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和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波伏娃根据这一观点,用存在主义观点支持了马克思的认知:“女人的‘特性’——她的信念,她的价值,她的智慧,她的道德,她的情趣,她的行为,应当由她的处境来解释。”波伏娃抛出了两条认知女人的线索,即:女人有着女人的自身特性,每一名女人有着她自身所处的环境,继而指明了女人解放运动方向:“男人和女人首先就必须依据并通过他们的自然差异,去毫不含糊地肯定他们的手足关系。”

  有了这个基点,再来解读今天迅猛发展的女性文学及将女权运动纳入范畴的多元文化主义,似乎有了它的新的内涵:文化,是男女共存共享共荣的文化;女性文学,应该依存女人特性、处境的自然差异,《钢琴教师》、市场运作的“美女文学”,已经将女性文学沦陷于冒险激进的女人自残式的漩涡。

图片来自网络

     4.女性文学新视觉

  在解读熊荟蓉文集《心是莲花开》之初,占用大量篇幅表述女性奥秘和女性文学,似乎有头重脚轻之嫌。但,《心是莲花开》的出版,正是目前中国女性文学沦陷以性为书写单元的“清丽而越轨”、“自恋”、“欲望化”的“超个人化写作”误区时期,这个误区已经为“多元化文学格局形成”的赞歌所淹没,从多元化自身含义看,“多元化文学格局形成”无须以“慈母爱女”的彻底淡出为代价,就“面向实事本身”而言,女人特性、处境的自然差异,仍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女性文学势必站在男人平等的以人为基础描写单元的前提下,通过女人自身独特特性的差异和对自身神秘的解读,立意社会空间和时间广度,抒写女人的信念、价值、智慧、道德、情趣和行为。

  有了这个视觉,也就有了解读标题充满佛意的《心是莲花开》的钥匙。

  信念,是超越性别的,是“两性和谐共存”的基础,也是女性文学能与男权文化抗衡的主题。 “信念是心灵的良知。(汉•沃德语)”抒写女性良知的心灵,异于传统的“慈母爱女”,在这里,女性的慈、女性的善,应该是关注这个多元社会现象下的解读密码。《当神圣渐行渐远》,彰显了熊荟蓉内心私秘处的信念拷问。文章直抵当前青少年教育的“不安气息”,展示了神圣的教育职责面临的正在亲历体验着的新现象、新矛盾:《二泉印月》变成了哀乐,瞎子阿炳遭受私生子的诘问;学生观看《南京大屠杀》中日本鬼子轮奸中国少女南面时的集体大笑;对陆羽没有成家生子的遗憾……“他们习惯于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却不会享受天赐的美好圣洁,他们戴着自己的有色眼睛看人……他们吃着速食快餐,穿着奇装异服,听着超级女声,勉强应付着师长们强制的课业任务。”面对这些,“我”发出了“小小年纪,为什么你们的心里已经没有了神圣”的呐喊,然而,学不施教,师何以德?放弃信念,心灵的良知不容,拷问身为教师的自己,拷问神圣的教育现状,成为文章的主题:“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应该反思,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职责,更是社会的职责。比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懂得感恩,懂得爱,懂得为神圣的东西而感动,而追逐。”

  人各有其自己的价值,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也是当前多元文化主义争执的视点,特别是在公共价值逐渐颓废个人价值变异的当前,“清贫执教”遭受着“白痴”的谩骂,而作为多年评为优秀教师的熊荟蓉,在《桂香漫溢华泰园》一文中,道出了自己的价值理念:“教师在哪里?在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里,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细节里。琐细之中见精神。”华泰中学是熊荟蓉实现个人价值、坚守良知信念的的平台,“桂香漫溢”这个诗意浪漫的标题,再现了熊荟蓉执教乐融融的心理现象,“桂花不似桃李,不以明亮炫目的色泽悦人,却是以它独特的香气怡人的。我们做教师的,也应该放弃一些个人的表面的喧哗,像桂花一样,谦逊、温和,将自己全部的时间和才华酿成馥郁的花香,去滋养孩子,熏陶孩子。”师如桂的直观体验,一方面彰显了个人价值淡化的高洁师质,不枝不蔓,甘做学生天使;另一方面,再现了女性文学所表达的生命价值的体悟。

  过去的一切都是智慧的镜子。当女人经历着爱的苦痛历史而大彻大悟而走向全面质疑时,有那么一群女人开始愚蠢地背离爱的原意,继而抵达摧残女性本质的冒险彼岸。幸福终究属于智慧的女人。《爱如佛》道出了智慧的声音:“其实爱情是真实的存在的,正如‘没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那些怀疑爱的存在的人,只因为他们并没有体验过真爱。或许因为爱如佛一样有着太多玄虚的特性,他们不识得罢了。”它与波伏娃的智慧不谋而合:“毫无疑问,某些形式的性冒险将会在明天的世界上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爱情、幸福、诗意和梦想也会从明天的世界上消失掉。”它不仅仅赋予了个人价值的积极社会意义,更重要的是积极人生的一种信念表白。《以幸福的名义设计我的幸福生活》描绘了浪漫笔调和画面:幸福是一棵树,“用爱与希望扎根,用智慧与意志浇灌”;幸福是一条路,“可以有泥泞,也可以有荆棘”;幸福是一件衣衫,“色泽不要太华丽,款式不要太新潮,但质地一定要是优良”;幸福是一篇小说,“在朴素的日子里朴素地闪光”。“健康地活着”,道出了波伏娃存在主义意念的女人解读秘匙。

  “否定意志的自由,就无道德可言(弗劳德语)。”事实上,就两性关系而言,道德发展的历史,曾是禁锢女人几千年的魔念,是长期男权文化挥舞权柄的利器,是一种“不平等中的平等(波伏娃语)”,因而,新时期下的女权运动,把砸碎旧式道德理念作为根本任务,“要在既定世界当中建立一个自由领域(波伏娃语)。”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女性和无产者一样处于受压迫的地位”的现象仍然或轻或重地客观存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女性文学主题彰显的迷茫性。无疑,熊荟蓉小说笔下人物的道德理念充分体现了这种彷徨,《花自飘零水自流》细腻地刻画了时空上的女性道德理念挣扎,“媒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当社会道德意念移交媒体评判的时候,也就开始诞生了“不平等中的平等”幻象,注定了女主人公婉成为道德男权主宰的附属或牺牲品,自醒是悲壮的,这种悲壮是建立在旧式道德理念的疼,在女性自身“自由领域”意念空间上,又是一种解脱,熊荟蓉通过情节和矛盾的冲突抵达了这种解脱的自醒彼岸,但未来自由提升的途径设计,充分地留给了读者,“车轮滚滚,黄沙万里,这个红尘女子,又哪里去觅一份无尘之爱?”在小说技巧上,完成了“空白留置”的构建,但就女性文学内涵的探寻而言,在《茶殇》里得以搭建,文竹和何厚德代表着男权道德的两极,女主人公韩碧用生命去爱的何厚德,终因处心积虑地谋求官位和钱财而锒铛入狱,而文竹却韩碧困境时以默默地付出构建他与韩碧的“手足关系”,“ 他真细心,每封信都在封面上署上了写信的日期”,信填充了韩碧曾经迷失的精神世界;在韩碧生孩子而孩子父亲不在身边之际,“除为必要的事务回过两趟天门外,文竹一直守在韩碧身边。”展示了生活世界现象中文竹的胸襟和品德,也正因为逆境中韩碧的内心醒悟建立在体验的对比之上,才有了韩碧对爱情对幸福的重新定义,有关爱情的人格平等道德理念凸现,“明白了这一点,她自己的心突然轻松了,也在一刹那恍悟了老庄的哲学,无为清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啊。”有关《爱如佛》的阐释,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升华,展示了一个“意志自由”的道德平台。尽管这个平台在熊荟蓉的笔下,在当前积极政治意义的氛围中,有种哀伤性,但《茶殇》编入《心是莲花开》这个文集里,赋予了新的意义:给“肉欲化”膨胀的女性文学,注入了一缕清新空气。《圈子》再现了当前女性文化行为迷茫时期心灵情感洗涤过程,女性文化代表象征的女主人公白冰,在充分体现多元文化倾向的网络文化平台与现实生活道德链接的征途中,演绎了自醒、自强、自警、自醒的故事,通过文化圈内诸多女性人物性格的细腻刻画、对比,甚至是较量,将传统固有的女性理解圈残破,而构筑了一种新型的女性精神意念上的幸福含义:“幸福不是活给他人看的一种姿态,而是自己内心的感觉。”这种含义在成为女人自己的时候,幸福圈无处不在,“无所为而为”的美学理念凸现。

  在国人的字典里,情趣与小资赞同;而在艺术殿堂里,素有高雅和媚俗之分。 “艺术的最高目标是在于表现作者对宇宙人间的感应,发掘最动人的情趣,在存在之上建构他的意象世界(贾平凹语)。”情趣,与意象有关,与含蓄有关,与神秘有关。女人,本是情趣的尤物,这种情趣不是男人眼中的情趣,而是女人自身的感知和体悟。《心是莲花开》展示的,便是这种独立意识下的浪漫情怀。《酒入情酣》描述了少女敞开的心肺,神秘的心灵体验,少女的情趣是多样的,这种多样、这种神秘,有着“酒神”意识下泼辣、无须的思维,所不同的是,少女的酒酣,是内心积极向上的“一个奔腾泛滥的力的海洋”(尼采语),透过“酒神”的作用,青春赋予的大胆的强力意志,得以毫不夸张的显现,同时,又遭遇东方含蓄传统意识形态的强力碰撞,佛洛伊德意识中的梦,自由奔放,“梦中被人轻轻地抱着,急急地唤着,梦中亦有酒,是甜甜的,清凉清凉。”浪漫的轻抱,感染了她的一生,甜蜜了她的一生。《月下独步》体验的是东方古老的与情趣紧密相联的月情结,通过对月的体悟,与传统月文化链接,与人生经历链接,道出了匆忙人生、滚滚红尘下难得的情趣:“闲情赏月谓之福”。《山水之心》表达了文赋山水的淡泊平静心态,赋予了“独享静观与玄想乐趣的”人格理想和“自然无为”的美学理念(朱光潜语),有了这个基础,才有了荟蓉的内心独白:“只要心如山水,就可以无物不盛无物不纳,就可以从容面对人生的烟来雾往。”茶是一种静谧,一种国人古老的雅趣,荟蓉对中国茶文化有颇深的理解,散文《茶人茶语》是对人近中年的荟蓉心灵与茶赋予的意象链接的解读,“耐得住茶之苦寂的人,一定享得到茶之清芬。”小说《茶殇》则是将荟蓉自身对爱的体悟融入小说人物性格的隐含手法,“茶是一种情调,它同阳光和音乐一起,为人们搭建了一个心情的舞台。”也正是拥有了这种心情,才有了淡泊而雅致、清新而浓烈的解读佛性人生的情趣。

  在行为艺术逐渐浸入国人意识的时代,西方自由文化思潮与东方传统含蓄美的意识冲撞,给东方女人塑造全新的独立的自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性行为艺术”的泛滥,方兴未艾的女性文学遭受了全所未有的杀戮,幸运的是,仍然拥有大批文化女性在坚守阳光的文学事业。《山水之心》凸现的就是这种阳光而雅趣的行为艺术,“雾,应该是距离的感觉”中的距离,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体悟,更重要的是行为雅俗的距离美感,通过对山、雾、石的自然对话,发出了直击俗行为的拷问:“在永恒的自然面前,我们是如此的渺小短暂,渺小短暂的我们为什么却要有那么多舍不掉的欲念呢?”这种拷问,直接映衬了文集标题《心是莲花开》的主题;《文人麦香》浅啜的是荟蓉对文学行为的见解,“正是这些悠闲的文人,平日里散放在生活的各个角落,独守一盏孤灯,苦苦思索着人生的价值与尊严,将思想的微光打造成星星,亮在黑暗的夜空。”与如今时尚的文学市场运作行为相比,虽说是一种传统女人行为的清守,但也是荟蓉对女性文学行为应该抵达一种什么境界的理解。

图片来自网络

             5.结语

  《心是莲花开》抒写了荟蓉对女人特性的理解,抒写了女人自身处境下的生活、工作、学习体悟,同时,也给女性文学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视觉,提供了新的体检方向,她旨在告诉女性文学者,在努力创造女性文学的时候,势必要与个体女人生活处境下的特性相融,从人类文明前进的角度,解读女人的信念、价值、智慧、道德、情趣和行为,对女人自身而言,“成为你自己比什么都重要(伍尔芙语)”;对女性文学而言,更要成为独立不依附、相融而不被利用的女性文学自己,勿望文学“语言”和“社会”的两个基本元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骆勇||女性文学新视觉——熊荟蓉《心似莲花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xo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