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阳三水
![](https://img.haomeiwen.com/i17540124/2be2e561d97f67e2.jpg)
校本课程的实施,也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也可以说是一个班本课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实践操作的,富有班级味道的课程。
我们都知道,班本课程是班级文化建设中,比较复杂比较综合的存在,是依据班级现实,依据班级理念,自主研发的一门课程。
在这门课课程当中,作为教师的引领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一个关键的因素是需要把握住课程实施的契机,奔着儿童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学科知识的多元性,去进行操作。
很多年,一直想对班级学生进行一次经济课程,对学生进行财商的培养。
不想,还终于实现了这样的一次课程,现简述如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17540124/0bcff35c65b36762.jpg)
课程的背景,依附的所谓“教材”:
最开始,想用《小狗钱钱》来作为教材的,但想了又想,还是放弃了。
毕竟,这本书的背景是西方的,与我们中国的国情不太吻合。
最后选择了《童眼看财经》这一套两本的书,介绍的是我们中国的各种各样的经济情况。
课程开展的形式
我的教室,名为天使班,一直有周三故事会的存在。
我就利用周三故事会的时间,把这本书当中的每一个故事进行分享,把故事里边的一些财经知识传递给孩子们。
当然,孩子们要做的,是故事开始之前的宣传海报,在过去讲述之后,还有一些简要的感悟书写。
在每一次故事结束之后,我再进行一下课程的综述,把课堂上孩子们的各种反应,进行一个梳理。
课程开展后学生的认知
在课程开始之前,学生对于自己从前是丝毫没有认知。但是在课程开始之后,却有了自己存钱的意识,并且学会了多少钱存多久,会有多少钱的利息产生的概念。
孩子们说,学习这个课程,一下子感觉自己长大了。
还有的学生,甚至学会了自己一星期的生活费,要怎么花,才能够产生最大的价值。
还有学生,甚至把自己的生活费每个月拿出来10元钱存入了银行。
课程开展后出现的问题
课程开展一个学期之后,春节的压岁钱学生要自己掌握,不肯再交给家长。
这样的一种现象,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实在是很另类的。
很多家长就跑来质问我,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每每此时,我都要给学生家长进行好多话语的解释,解释这个课程,解释学生的认识。
让我感觉着,这样的现象实在是不太理想,毕竟让家长来到这里进行质疑,实在是我的疏忽。
课程结束后的遗憾
将近一年的时间,课程结束了。
我自己的感觉,孩子们的认知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应该是好的一方面。
但是我忽略了社会的大环境,也忽略了家长的惯有意识。
孩子们自我认知意识的成长,却和家长的惯有意识不太吻合,这就造成了矛盾,造成了一种亲子关系的撕裂。
再后来,就不敢再开启了,尤其是让孩子们的行为发生改变的课程。
课程带给我的收获
每一次的周三故事会,我都进行了整理。
也就是说,每一次在教室里讲述的财经故事,孩子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应,会有不同程度的接纳。
这种反应,这种接纳,我都进行了文本的归纳。
将近一年的时间下来,整理出来的文字将近三万字。
课程结束之后,适逢南明教育集团的课程评选,我就把它整理过去参加。
没想到,这个让我忐忑不安的财经课程,荣获了年度十佳卓越课程,实在是让我非常意外的事情。
课程带给我的反思
课程,它的确是一把双刃剑,一面刃对的是老师,另一面认对的是学生。
可是在我的课程之后,却让我意识到,课程是一把三棱剑。
除了老师和学生之外,还有一面对准了家长。毕竟在学生的背后,依存的是家庭的存在,学生和家长是一体的。
我们只考虑学生的改变,而没有顾及到家长的认知,这也是无法行得通的。
如果说我的这个财商课程,在开始之初,能够得到家长的同意和理解,那么在课程中间,或者说在课程之后,就没有那么多的遗憾出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