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谱·三之笔势(意译)
续
东吴沈友少时好学,
当时的人认为沈友有三妙:
一是口才妙,二是力道妙,
三是笔法妙。
赵壹《非草书》载:
十日用尽一支笔,
一月用完数丸墨。
衣领和衣袖皂黑,
唇齿也都被墨染黑。
王羲之《与谢安书》云:
再为君写楷书与草书,
收获所得确实不少,
然而笔至为粗劣,
特别不称心如意。
蔡伯喈入嵩山学书,
在石室内得到
写在白绢上的书法作品,
字的各处棱角都散发锋芒,
形态颇似篆书。
伯喈得到之后,
三日不知食味,
惟欢喜大叫。
钟繇在韦诞处得见蔡邕笔法,
自己捶胸顿足三日,
胸口都捶打青了,
还因此呕了血。
魏太祖用五灵丹救他才活过来。
钟繇向韦诞索求蔡邕书法,
韦诞舍不得给他。
等到韦诞死后,
钟繇令人盗掘他的坟墓才得到,
所以知道笔法有力丰筋者为圣,
无力无筋者为瑕疵。
此后钟繇潜心斟酌化用,
由此他的书法更为精妙。
钟繇临终前,打开锦囊
将蔡邕笔法传授于其子钟会。
钟繇能写三种书体,
其中最妙的是八分书。
笔谱·三之笔势(原文)
吴沈友(1)少好学,时人以友有三妙:一舌妙,二力妙,三笔妙。
赵壹《非草书》(2)曰: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皆黑也。
王羲之《与谢安书》曰:复与君此真草(3),所得极为不少,而笔至恶,殊不称意。
蔡伯喈(4)入嵩山(5)学书,于石室内得素书(6),八角垂芒,颇欲似篆。伯喈得之,不食三日,惟大叫欢喜。
钟繇见蔡邕笔法于韦诞,自搥三日,胸尽青,因呕血。魏太祖(7)以五灵丹救之,得活。繇求之,不与。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而得之,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其后消息(8)而用之,由是更妙。临死,启囊授其子会(9)。繇能三色书,然其最妙者八分 (10) 。
【注释】
(1)沈友:字子正,汉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2)赵壹《非草书》:赵壹,东汉辞赋家,代表作有《刺世疾邪赋》、《非草书》。
(3)真草:楷书和草书。
(4)蔡伯喈:即蔡邕,字伯喈。
(5)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登封市西北,西邻古都洛阳,东邻郑州,属伏牛山系。
(6)素书:古人以白绢作书。也代称书信。
(7)魏太祖:即曹操。
(8)消息:变化。
(9)会:钟会,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魏国名将、谋士、书法家。
(10)八分:即“八分书”,隶书的一种,有明显的波磔特征。也称“分书”或“分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