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共20篇,约499章(有的492,版本不同),15900字,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表现孔子身体力行教导学生们进行道德品行的修养。
孔子自己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15》)“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2》都说他的知识理论有一个中心思想贯穿着,那么这个中心思想到底是什么?是曾子所说的忠恕?还是普遍人认为的是仁?
首先了解一下忠恕是什么?仁是什么?
朱熹《论语集注》释“忠恕”云:“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是说尽己为人曰忠,推己及人为恕。就像孔子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23》)总的来说,忠恕之道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是自己对其他人的态度,是人我关系,仅仅是对自己的要求。
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是说仁是以己及物,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自己与其他个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本质是人的内心,目标是人人为仁,是对所有人的要求。
忠恕是外在的表现,是仁的具体运用,忠恕是人我关系,没有普遍的、积极的意义,而仁是人人关系,是激发每一个人内心的自我要求,具有普遍的、积极的意义。
我们再从表象看,《论语》里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仁,仁出现109,其次是礼,出现74次。而忠出现18次,恕仅出现2次,一部理论著作要表达一个基本的思想,它是不是应该重复出现,不断进行讲解和论证呢?所以这个“一以贯之”的一是指忠恕还是仁应该一目了然了。
不过还有人认为是“学”,学在《论语》里出现65次,也不是没有道理呵!好学是道德修养的基础,不学,就会不知言,不知人,不知礼,不知立,不知命,不能成为君子,是一个连贯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想想看,如果不好学,则会愚、荡、贼、绞、乱和狂,一个人如果这样,怎么成为君子?怎么达仁、达圣?
但我认为这个“一以贯之”的一是“劝”,劝人学,劝人善,劝人成为君子。纵观一部《论语》,它无外乎教人好学,教人行善,教人成为君子,最后止于至善。它从头到尾自始至终贯穿的这个线不就是“劝“吗?劝是什么?劝有劝教、劝勉、劝说的意思,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不是一直都在接受劝勉吗?
《论语》的内容包括道德、修养、礼乐、政治、人格等,请问哪一项内容不要劝说?孔子有教无类,循循善诱,劝导每一个人在道德上努力为仁,在修养上能自省改过,在礼乐上能遵礼守道,在政治上能修德惠民,在人格上能达到或接近完美。他劝国君,劝诸侯,劝大夫,劝士人,劝百姓,但是,凭他一己之力,要想有圆满结果,无异“难于上青天”,所以孔子说人们不了解他。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37》)他也想逃离本邦,他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治长6》)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13》)他也很落寞,他说:“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19》)
如此种种,孔子放弃自己的理想了吗?没有,当然没有。
孔子很清楚自己的使命,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8》)他把追求人生理想看作比珍惜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也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22》)孔子面对死亡,虽然祈求上天,但他毫不畏惧,他认为他正是具有这样的品德,他有把这样的品德传下去的责任,是他义不容辞的使命,所以他无所畏惧。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8》)孔子说,有理想有道德的人,他们不会为了求生而损害仁道,他们宁愿牺牲生命来完成仁道。他也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有这样大无畏精神的人,而且能胸怀天下的人怎么可能放弃他的理想追求?
孔子一生所追求的道就是他的中心思想,但忠恕不是道,《中庸》云:“忠恕违道不远”,而仁是。当然孔子所有的思想都离不开仁,这是他思想的主线,但孔子所有的思想同样离不开劝,劝是他一生致力的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