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二十多年前,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在西方世界里鲜有人知晓,她写了一本全面介绍那个被尘封的历史记忆《南京大屠杀》。
也许我们大多数人都看过或者知道陆川那部电影《南京南京》,可是又有多少人看过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呢?
张纯如虽然在美国出生长大,但是对于那个遥远的东方国家她充满了好奇。

1994年12月13日,张纯如参加了斯坦福大学举办的南京大屠杀纪念展,看完后,她感到无比的愤怒同时又十分震惊。她发现当时的美国几乎没有一本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英文纪实书。
而作为核战争受害的日本,他们有日记、档案、回忆录、包括纪实的摄影作品;而中国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的。
1995年,张纯如为了更好的搜集南京大屠杀第一手资料,只身来到南京,在南京学者的协助下采访和收集了诸多南京大屠杀辛存者的资料。

在南京最炎热的日子里,她下榻在南京大学西苑宾馆,几乎一天都没有空闲。25天的行程里,她跑遍了南京所有与大屠杀有关的遗迹,采访了诸多辛存者口述史料。她每次采访完幸存者,都会留下100元慰问金以作酬谢。
她在这次南京之行中挖掘到了拉贝的故事,这位纳粹党员与美国传教士一起帮助南京的居民。几经打探,她跑到欧洲寻找到了拉贝的孙女,鼓励其孙女将《拉贝日记》公诸于众,使得这个最真实的纪实《拉贝日记》重现天日。

对于南京大屠杀了解的越深入,她越明白真相必须公诸于世,她认为“如果忘记大屠杀,缺少对战争的反思,那就等同于第二次屠杀。”
回到美国后,她每天写作到晚上三四点。期间,她时常被南京大屠杀中残酷的事实压的喘不过气来,噩梦连连,她的母亲问她是否还能继续写下去?她说她必须写完,“你看看那些幸存者,没人去关心他们,我必须把那些暴行公诸于世。与他们的遭遇相比,我的不值一提。”
她的研究资料多的堆满了整间房子,你能想象吗?一个女子每天要从堆积如山的海量资料中、从挂在墙上每一幅挑战人类底线的残酷照片中,梳理出持续几周的南京大屠杀历史脉络。

这需要怎样的心理承受能力 ?
这需要多么强大的信念支撑 ?
这需要克服多少琐碎与矛盾 ?
我始终无法想象!
她的《南京大屠杀》出版后,短短一个月竟销售百万册,成为当时第一的畅销书,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了解到了那个人间炼狱的世界、那个惨绝人寰的暴行。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张纯如为了这本书付出了多少心血,又给她带来怎样的灾难。

她的书籍在西方引起了巨大反响,日本右翼分子时时来威胁恐吓她及家人,她的内心也时时受到真相的煎熬,那个对于幸存者来说的噩梦场景时时在她的脑海中出现。
2004年11月9日,被阴郁症折磨的近乎崩溃的张纯如,在偷偷开出自家汽车到达荒郊外,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年仅36岁。在给家人的遗书中这样写道:希望他们记住她患病以前的样子,全心投入生活,献身她热爱的事业、写作和家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