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过若干次莫泊桑的经典短篇《项链》,前几次都是按照教参的解读,说该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对一个爱慕虚荣,一心向上爬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不幸遭遇的描写,尖锐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批判了资产阶级上流社会奢侈的生活。
后来由于多次细读,又多了一些理解,这就是要脚踏实地的过日子,过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再后来,我注意到作品中的一句话:“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于是我觉得,作品还表现了这个意思,即人生变幻,命运无常,一般人是难以把握的,这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人生的残酷。
仅仅是这些吗?
现在我再次重读《项链》,并结合读了莫泊桑的另一篇经典小说《羊脂球》,觉得以前的解读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准确的。
我们解读作品应该从文本本身出发,而不能在贴上政治标签后,再在这个框架下不顾文本戴上有色眼镜来解读。
反复细读,认真琢磨,我发现有如下一些地方值得注意:
作品淡化了社会环境。
如果说,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说的主要任务,那么,《项链》则刻意淡化了社会环境。在作品中,作者并没有着力刻画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环境,甚至也没有设置一个显示出阶级矛盾的小环境,她和阔太太弗莱思节夫人是好朋友,她可以跟弗莱思节借项链,弗莱思节也乐意把项链借给她,并且放心地让她随意挑,他们之间没有阶级矛盾。
根据莫泊桑的创作年代,向来是把作者归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于是这篇小说也就当然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因而女主人公马蒂尔德就成了批判的对象,被贴上“小资产阶级”的标签,成了一个爱慕虚荣,一心想向上爬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这个判断的依据就是作品前头几段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
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那里装饰着东方的帷幕,点着高脚的青铜灯,还有两个穿短裤的仆人,躺在宽大的椅子里,被暖炉的热气烘得打盹儿。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衣,陈列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她梦想那些华美德香气扑鼻的小客厅,在那里,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她跟最亲密的男朋友闲谈,或者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
每当她在铺着一块三天没洗的桌布的圆桌边坐下来吃完饭的时候……她就梦想到那些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梦想到那些挂在墙上的壁衣,上面绣着古装人物、仙境般的园林、奇异的禽鸟;梦想到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到一边吃着粉红的鲈鱼或者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
这两段心理描写的确表现了马蒂尔德对自己的生活极为不满,梦想过着上流社会贵妇人那样高贵、风雅的生活。但是,谁不想过锦衣玉食的日子?谁愿意忍受贫困?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是人的本性。谁说有过好日子的梦想就是“小资产阶级”?我们现在不是也有“中国梦”,要“奔小康”吗?
玛蒂尔德“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她应该过上理想的生活。但是,命运和她开了个玩笑,她嫁给了一个小职员,连一件可以穿着出门的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于是她对自己处境的不堪就有了几许不平与怨恨。因此这些梦想并不是什么虚荣,而是一个年轻姑娘的正常念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她并没有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去获取奢华的生活,她只是想想而已。她恪守着做人的基本原则,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在丈夫得到请柬有机会参加上流社会的舞会时,在丈夫竭尽全力为她做了新衣服后,她曾因没有一件像样的首饰而烦恼,甚至打算不去参加舞会了。后来她接受了丈夫的建议,去找好朋友弗莱思节夫人借项链。其实她这么做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因为她认为“世上最教人丢脸的,就是在许多有钱的女人堆里露穷相”。
果然,她戴上项链参加晚会,证明了自己比那有钱人更出色:
……她比所有的女宾都漂亮、高雅、迷人,她满脸笑容,兴高采烈……她狂热地兴奋地跳舞,沉迷在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假项链并不是弗莱思节夫人特意给她的,而是马蒂尔德自己选的。她之所以挑中那挂钻石项链,完全是由于她觉得这挂项链最美,她根本就不会想到阔太太竟会有假首饰。当然,这也表现了她的单纯,同时还反映出她这个贫穷的小妇人没有机会接触昂贵的首饰,根本不具备辨识真假首饰的能力。如果她有这种能力,能识别真假,会酿成悲剧吗?
生活中有很多无奈,特别是对于她这种没权没钱的小妇人来说就更是如此。
晚会结束后,路瓦栽怕妻子冻着,为她披上家常用的俭朴的衣裳,而这些衣裳的寒碜是和舞会的豪华极不相称的。为了尊严,为了避免那些裹着珍贵皮衣的太太们的注意,马蒂尔德几乎是匆匆逃离,故而丢失了项链。
发现丢了项链后,他们一方面写信给弗莱思节,说明未及时还项链是因为要修理挂钩;另一方面,他们夫妇拿着装项链的盒子,照着盒子里的招牌找到珠宝店,打算买一挂同样的赔给朋友。这说明马蒂尔德是个重信用的人,人虽穷,但是有骨气。
店主说这串项链不是他店里卖出去的,他只做了这个盒子。本来马蒂尔德完全可以怀疑项链有可能是另配的便宜货,贵重的珠宝哪有另配盒子的啊?但是她一点都没有怀疑,这更进一步表明了她的单纯和善良。
凭记忆在其它店里买了串一样的项链赔给朋友之后,马蒂尔德一家欠下了一大笔债。怎么办?是继续保持自己的青春美貌还是不丧失自己的人格尊严?她作出了选择,决定放弃青春,选择尊严,用自己艰辛和诚实的劳动偿还债务,生活下去。
对于马蒂尔德来说,这件“极细小的”事(丢项链、赔项链,用劳动来偿还债务)是败坏她,还是成全她呢?
我以为,莫泊桑是觉得成全了她。因为她用自己的行为表明了“人穷志不穷”!
其实,在马蒂尔德面前可以有几种选择。她可以逃走赖帐,远走高飞;也可以向朋友说明真相,但是我没有钱,要杀要剐随你便——做“老赖”;甚至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美色吸引男人,换来金钱还掉债务,这在那时的法国,是合法且不费力就能做到的。但是这几项她都没有选择,他们夫妇没有一丝犹豫,毅然选择了一条艰辛坎坷的人生之路。
玛蒂尔德洗衣服,干杂活,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生活的磨炼,不仅改变她的容貌,更凸显了她的精神。可见她不是什么爱慕虚荣的人,而是一个有自尊有人格的坚强的女性!
当她在十年之后再次遇见依然年轻美貌的朋友,非常自负地告诉她用了十年的艰辛终于付清了丢失项链的代价后,她露出了天真灿烂的笑容。这笑容是她自信和骄傲的表现。
结合莫泊桑的另一篇经典《羊脂球》写的也是一位地位卑微却人格高贵的女性,再对照马蒂尔德,你还能说这篇小说是批判爱慕虚荣吗?不,作家是在歌颂这些地位低下却精神高贵的女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马蒂尔德。不过,无论你眼中的马蒂尔德是怎样的,都应该从文本出发来探究,然后再做出判断。
网友评论
2.看不到真刀真枪的阶级斗争,但阶级差异,贫富对立以及这种两极分化带来的心理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
3.十年辛苦劳做并不是她内心所愿,而是无奈之举。
4.经过劳动后,也似乎并没有真正实现“思想改造”,没有发自内心的心甘情愿地做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她还经常会回想起出风头的那一晚。
4.《羊脂球》是外族入侵的背景下发生的故事,根本不具备可比性。
5.越是写她辛苦,改变的彻底,越凸显她代价的惨痛,也越揭示出虚荣不可取,当然,讽刺意味也越浓。
商榷,别无他意。
我从七十年代小学时期,就听电台中广播这篇小说。通篇的讽刺,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好虚荣的女人。这已经在我脑海里成为一种固化的印象。
实际上,现在想想,不是那回事儿。莫泊桑被利用了。
今天,米老爹只是我们揭开了庐山真面目的冰山一角。
我没把两位老师列入其中啊,哈哈
米爹新的解读好独特!
你们一老一少写的文章都好,很多朋友都喜欢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