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上幼儿园,孩子各种不情愿,劝说之下虽然跟着妈妈来到幼儿园,但总是眼里泛着泪花,拉着妈妈的衣服,依依不舍的。
没办法,只能狠狠心把孩子交给老师,转身离开的妈妈却会担心一整天。
问老师孩子的情况,得到的答复是:孩子在学校状态很好,吃饭、游戏、午睡都没有任何问题。
放学来接,孩子总是不愿意离开,想在幼儿园里多玩儿一会。
妈妈困惑了,为什么孩子早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
怎么会这样呢?
1.
孩子真的不愿意去幼儿园吗?
孩子的言行往往是一致的,他们还不擅长伪装。比如,他们愿意去游乐园,一定是因为他们觉得那里好玩。
一个孩子,若是在幼儿园里玩得不开心,即使你再狠心他也不会心甘情愿的离开你的怀抱,即使离开了也会不停哭闹。而如果他想去幼儿园,即使早晨起床困难,但是想想幼儿园里的美味早餐,想床后还是会着急去幼儿园的。
但妈妈嘴中的孩子却表现出矛盾的情况。事实是,孩子在幼儿园里玩得很开心,喜欢在幼儿园里多玩儿会;妈妈看到的问题却是,孩子早晨不愿意去幼儿园。
问题出在哪里?
2.
父母们似乎有一个模糊的共识,总觉得孩子还小,在父母跟前亲、好玩儿,离开父母他们会寸步难行,所以孩子是不愿意、也不敢离开他们的。但这都是父母的一厢情愿。
那么实际情况呢?
是父母舍不得孩子。
孩子上幼儿园之前一直在家里,父母时时刻刻都能看得到,即使那些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看护的父母,也会坚定的认为孩子在家里是安全的、快乐的。
上幼儿园了,一连好几个小时都看不到孩子那圆圆的小脸了,听不到孩子用他那稚嫩的小嘴喊爸爸妈妈了,这就像一个你心爱的宝贝突然放到了别人的家里,看不到摸不到了,心里就没着没落了。能不能吃饱啊?会不会有小朋友欺负他呀?想撒尿了会不会和老师说啊?父母的担心就会像潮水般涌来了。
既有对孩子的眷恋,又有对孩子的担心,你说父母到底是愿意让孩子去幼儿园呢,还是不愿意呢?
嘴上说愿意,但心就不一定了。
我们小时候,物质还不太丰富,偶尔家中做条鱼,妈妈一定会把鱼肉留给孩子,自己吃骨头多肉少的鱼头,还会跟孩子说:妈妈就喜欢吃鱼头。但我们都明白,妈妈是舍不得吃鱼肉,妈妈在说假话。
有的父母整天说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守着孩子也不停地唠叨,你要自己穿衣服,自己洗脸刷牙,自己擦屁股,自己吃饭……可你再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他们会一边嘴上说着“你怎么还不会穿衣服呢”,一边手脚并用的往孩子身上套这个套那个;一边说着“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自己吃饭饭呢”,一边不停的往孩子嘴里塞水喂饭。
如果你是孩子,你觉得爸爸妈妈是在说真话还是假话?
同样,如果妈妈心底里舍不得孩子,即使嘴上说再多的想让孩子去幼儿园的话也没用,因为孩子通过妈妈一系列的行为和言语,是可以准确捕捉到妈妈的“真情实意”的。
于是,孩子的行为就有点意思了,他们往往会配合妈妈,一起演双簧。
3.
如果妈妈真想让孩子痛快的去幼儿园,该怎么做呢?
要在行动中表达坚决,可以不和孩子讲太多的道理。按部就班的给孩子做好上幼儿园的准备,到点叫他起床,洗漱,换衣服,背上小书包,送到幼儿园交给老师。通过这种行为语言,让孩子理解他上幼儿园和父母上班一样是必须要做的,是他这个时期非常重要的任务。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需要慢慢的适应一些规则,毕竟孩子最终是要离开家庭进入社会的——幼儿园就是这个进程的开始。
在这个起步阶段,家长需要做的是给孩子一个支持,慢慢的收一收又大又软的爱心,刷新一点儿冰冷坚硬的规则的底色。
这么做还有种好听的名字:“温柔的一推”。它足够温柔,带着父母满满的爱,不会让孩子感觉被抛弃和被拒绝;同时它又足够有力,带着父母充足的信任,让孩子能够下决心离开父母的怀抱,自己去尝试挑战未知的世界。
父母不可能一辈子将孩子抱在怀里,所以,在孩子不同的阶段要学会用不同方式的爱帮助孩子长大。在这个爱的过程中,父母虽说一定会体验到某种程度的难过、焦虑、心疼,但只要坚持住,忍过这些小的波折,就一定会看到孩子蓬勃成长的身影。
还有,在心理层面上,父母要先做到和孩子分离,孩子才能更好的走向更广阔的属于他的小世界。
蓬勃育儿社,应对有方,育儿不愁!关注同名微信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