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阅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P332-341
分类在小学中是经常用到的方法,不过小学数学只是在一年级有专门安排相关的课程。后面比较少涉及。关于分类的教学按某一标准,跟不重不漏是基本的要求。
张奠宙老师通过不少事例说明,分类中还有一种是分层次的,称为分层较为合适。
张老师说,科学分类有两个序列:纵向的按等级排列套桶式的一级包含一级,我们不妨称之为"等级分类";横向的则是同一等级里的不同类别,依照不重不漏的原则分类,我们称之为"并列分类"。
从这种区分来说,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是属于后一种就是并列分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又不自觉的用到了等级分类。比如我们经常说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等。其实他们就是一种包含的关系,是一级包含着另一级的。
关于这两种不同的分类,我们还是有必要区分一下的。因为对小学生来说,按一定的标准对一些物体不重不漏的分类是很有必要的。但我们又不能忽略这种包含关系的分级的分类。这种包含关系的分级的分类又跟不重不漏起了冲突。所以作为两种方法提出来,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更易于接受,对他们的思维基础也更为清晰。
分层分类的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用维恩图进行概括。如果学生能够用韦恩图进行表示的话,那他们基本上就是掌握了。而且掌握起来更形象直观。
在学习中并列分类跟分层分类都是不可避免的,学生有所区分,掌握起来会更精确。有所区分,对一些标准的把握也更为明确。
在这一节中,几位老师还讨论了有关估算的话题。关于估算,其实很多老师都看得很清楚,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更喜欢精算和不喜欢估算。甚至经常是精算以后才估值。
本来估算是更为省时省力的,但实际的教学中却发现,学生估算起来更麻烦。用估算解决问题,对他们来说显得更难。很多题目能够用精算,孩子们都会选择用精算。只有题目强调一定要用估算的时候,他们才会勉为其难的使用估算的方法。
几位老师在讨论中,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强调了在小学中还是要以精确的计算为基础。把这一个最基本的技能练扎实了。长大后再用估算灵活处理问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学习的模糊精确综合规律,有些内容虽然看似无用,当有所提及,学生有一些模糊的印象。对一些孩子来说,可能就会成为一粒种子,不知在什么时候就生根发芽了。
对于估算来说也是如此,毕竟它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而且是一种灵活的方式。所以对估算的教学还是不能排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