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7月21日
记得关于校本培训有这样的说法: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这是校本培训的三个方面。(不知道,扬州培训是否属于校本培训的范畴。)我觉得,教师专业成长走校本培训的道路是很有意义的。以现实的教学生活为情境,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核心,是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同伴互助是多角度的碰撞,专家从理论的高度来指导,而后两者旨在推动教师的自我反思走向持续、深入和有效。
前一段时间,读了伯姆的《论对话》。我觉得,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成长;进一步看,也是一种对话。校本培训在促进教师与自我的有效对话上,应该多一些思考和探索。我们的一些培训,总是以讲座的形式出现。专家讲座,往往出现了内容的不切实际,我说你听的形式单一乏味,当时很激动,过后抛脑后等等的问题。这样的培训能否起到应有的效果,是存疑的。
我理想中的培训是能够激发对话的。培训的双方都是带着问题来的。专家带来的是理论如何印证实际的课题。作为培训中的教师要带着实践中的困惑,发展中的瓶颈,理论上的不足而来。而起到引领作用的专家,或者就是教师自身,在汇集这些问题之后,可以设计出一些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可以是互动式的讲座,也可以是主题沙龙,还可以是情景模拟的参与式活动,还可以是微课题、微课堂、微创意的交流。不管怎样的形式,必须形成有效的对话,这是最根本的。本次扬州省培的微创意交流,如果再加上现场的点评和互动,就能激发更多的创意和成长,而成为更大的亮点。以此为载体开展的培训,我觉得比目前的培训似乎要更有效些。
因为这样的培训指向了具体的问题,指向了具体的情境,落实到了行动,所以显得更加具体生动,更加具有启发性。一句话,能够激发有意义的对话的培训才是有效的、高效的。
作为引领的专家和互助的同伴,对于实践中且行且思的教师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究竟代表了怎样的维度,能够对彼此发挥怎样的作用?
专家往往理论视野宽广,理论能力强大。专家往往具有瞻前顾后的战略眼光,见微知著的洞察力,能够高屋建瓴地引领,一针见血地剖析,当头棒喝地提醒;而我和同伴,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往往有更多具体实践的酸甜苦辣,切己、切身、切实的经验和感受。我们是培训的主体。只有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才能够充分发挥培训的功能。发生在校园里的课堂改革,与这个的本质是一样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