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支笔,非为慰风尘

作者: 北京杜豆豆 | 来源:发表于2019-10-02 10:26 被阅读0次

    万卷好书279《21本全球公认经典》系列:《失乐园》1:我有一支笔,非为慰风尘

    文/杜豆豆


    倾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大家好,我是杜豆豆。欢迎收听我解读的《21本全球公认经典》系列。

    我有一支笔,非为慰风尘

    1

    如果你有一支笔,你会选择做韦应物还是鲁迅?

    曾有一个网友发了个贴,为“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这句诗寻求网友对下句。结果引得网友才子们诗兴大发,一时在网络上火了起来。

    这句诗,出自韦应物的《简卢陟》,全诗是这样的:“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大意是说:“ 可惜这高雅的《白雪》古曲,没有遇到欣赏它的知音。我因为军事而忙碌不安,失意流落在淮海之滨。山涧的树上沾满清晨的雨露,山鸟在暮春中悲啼不停。我只有这一瓢酒,希望可以用来慰藉奔波的生活。”

    韦应物是中唐时期崇尚幽居独处的高远之士,所以才会有这样恬淡的境界。相比之下,生于革命时代的鲁迅可不会做这样的选择。

    鲁迅在年轻时曾选择学医,希望通过救治病人,启发国人觉悟,让中国人摆脱“东亚病夫”的名声。但是,他的梦想很快就被现实打碎了,在日本留学时,他受到了日本人的歧视,深深地感到了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片中,鲁迅看到有个中国人被日本鬼子抓去杀头,可围观的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在旁边看热闹。鲁迅为此深受刺激,他意识到,精神的麻木比身体的虚弱更为可怕。于是,鲁迅毅然弃医从文,要用手中的笔,唤醒中国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

    从此,鲁迅成了革命的斗士,他手中的笔化成了利剑,揭露着社会的丑恶、人心的迂腐。

    同样手握一支笔,却是一进一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2

    在英国,也有一个革命的斗士,他就是弥尔顿。

    如果说,人生的意义在于理想的实现,那么对于弥尔顿来说,他的一生就是追求自由的一生。为了救赎人类的灵魂,他将人世间视为上帝和撒旦交锋的战场,倾尽全力宣扬人的主体性,向旧王朝的复辟势力宣战。

    17世纪的欧洲,正是中世纪宗教黑暗时代结束,对人世重新审视和争论的时代。诗人弥尔顿就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英国,他和莎士比亚、乔叟并称“英国文学三杰”,代表了英国的时代精神。

    和莎士比亚相比,弥尔顿的路走得更为艰难。因为,他选择了一条斗争的路。

    不过,弥尔顿早年的生活还是很舒适的。那是他最青涩美好的成长阶段。

    1608年12月9日,弥尔顿出生在英国伦敦一个富裕的公证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个文化修养很高的清教徒,但因为热衷宗教改革被逐出家门,母亲的善良可以说是有口皆碑。

    因为家学深厚,弥尔顿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喜爱古典文学和音乐,7岁入圣保罗学校读书,勤奋努力,一路顺利完成学业,直到24岁获得剑桥大学基督学院硕士学位。

    剑桥毕业后,他不愿去当牧师,就呆在父亲的别墅里苦读,把家里古典文史哲和艺术的书读了个遍。之后,他又去游历大陆,走访学者和名胜古迹,还去拜访了当时的大科学家伽利略。伽利略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在《失乐园》中曾三次提到这位时代巨人。

    看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单单是中国士人的追求,也是世界性的。

    1639年,英国国内政局动荡,弥尔顿听到后说:“正当祖国的同胞为争取自由而作战时,我却逍遥于国外,这是可耻的。”于是,他于当年7月,中止游历回到了伦敦。

    弥尔顿上大学时,很讨厌经院课程,却很喜欢拉丁文创作,写了很多拉丁文诗歌和演说稿。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是中短篇诗作,代表作有《五月晨歌》、《圣诞晨歌》、《莎士比亚碑铭》。其中,他的成名作《圣诞清晨》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和纯洁无暇的心灵之美。《莎士比亚碑铭》是一首献给莎士比亚的赞歌。

    毕业后,他开始关注社会,写了姐妹篇《快乐的人》和《沉思的人》,将人文主义思想和基督教思想融合在一起。他还创作了假面诗剧《科马斯》,写一个在森林里迷路的少女如果拒绝魔鬼的诱惑而得救。还有著名的挽歌《黎西达斯》,哀悼一个志在有为的正直青年。这些作品,和早期的诗作相比,已经有了创作风格上的转变。

    3

    弥尔顿最为意气风发的革命活动时期,是他1639年回国后的20年。

    在这20年中,他写了一系列的散文类小册子,为英国革命提供了重型炸弹,弥尔顿也因此成为笔战主力、革命斗士。这些作品中,最主要的有《论英国教会的教规改革》,《论教会机构必须反对主教制》,《论出版自由》,《为英国人民声辩》,《再为英国人民声辩》,《离婚约主张及纪律》。

    其中,《论英国教会的教规改革》和《论教会机构必须反对主教制》向教会开了头炮。《论出版自由》则是一本上国会的万言书。最神的是《为英国人民声辩》和《再为英国人民声辩》。最有意思的是《离婚约主张及纪律》。

    为什么说《离婚约主张及纪律》最有意思呢?

    因为这小册子涉及到弥尔顿的私人生活。弥尔顿有过三次婚姻,第一任妻子是贵族姑娘玛丽,嫁给弥尔顿后,发现弥尔顿家里太严肃太清静了,于是,结婚一个月后就跑回娘家不回来了。弥尔顿由此把家里这一素材直接升华成理论思考,想到了英国人的离婚问题,于是《离婚约主张及纪律》就出炉了。

    那为什么说《为英国人民声辩》和《再为英国人民声辩》最神呢?

    因为这两篇《声辩》可谓是力辩群雄,居然将一位才子愣是给气死了。这故事有趣吧?堪比诸葛亮气死周瑜的典故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1651年,流亡到荷兰的查理二世想联合欧洲大陆的君主干涉英吉利共和国,纠集了一帮学者制造舆论想搞复辟,其中,当时大陆最有国际声望的大学者沙尔马修就受托写了个册子《为国王声辩》来拥护君主制,谴责共和国的弑君之罪,一时引起国际震动。

    弥尔顿发现这一危机,虽然当时已经一目失明,随时有双目失明危险,但他觉得自己责无旁贷,立刻执笔写出了《为英国人民声辩》,把对方论点驳得体无完肤,轰动了全欧洲。沙尔马修读完此书,搜肠刮肚想反驳,居然无法成文,成了心病,愣是在1953年撒手人寰了。

    后来,弥尔顿为反驳沙尔马修的从者莫路等人,又写了《再为英国人民声辩》,结果对方从此再也不敢辩驳了。

    一笔在手,勇往直前。弥尔顿的散文,真可谓是17世纪欧洲散文的冠冕之王。

    勇往直前

    4

    人生浮沉,有起必有落。弥尔顿人生的最后14年,是他最艰难的时期。

    国王复辟了,对革命者疯狂报复。弥尔顿被投入监狱,幸而有国际舆论的支持,他才逃过了死刑。但是死罪已免,活罪难逃。他的财产被充公了,书籍被烧毁了,行动也被监视,再加上失明、疾病和家庭矛盾,弥尔顿内外交困,经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尽管如此,他依然创作不辍,继续笔战。不让正面论辩,弥尔顿就曲线救国,从散文改诗歌,完成了他最为辉煌的三大诗作:《失乐园》、《复乐园》和《斗士参孙》。

    其中,《复乐园》篇幅较短,结构紧凑,取材于《圣经新约 路加福音》,讲的是耶稣禁食40天被魔鬼试探却不动心的故事,歌颂的是复辟时期坚持立场的革命者,同时也是弥尔顿自己虽身处艰难也矢志不渝的表白。

    《斗士参孙》取材于《圣经旧约 士师记》,讲的是所向无敌的大力士参孙因女人出卖下了监牢,被挖去双眼,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后来恢复元气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故事。它同样歌颂了战斗者的坚韧不拔,也同时激励弥尔顿自己以手中神圣的笔,完成战斗的使命。

    最为宏大的,还是《失乐园》。《失乐园》是弥尔顿十年磨一剑的惊世力作。它借基督教《圣经旧约 创世纪》中亚当夏娃受魔鬼撒旦引诱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题材,以气势雄伟的史诗形式,谈论着天地创造和宇宙神灵、人类的堕落和再生,它表现的不仅是上帝和撒旦的战争,更曲折地表达了弥尔顿自己对人世间仁爱和反抗、堕落和拯救的价值观念。

    1674年11月8日,弥尔顿在病痛中闭上了双眼,驾鹤而去,但他所奏响的时代强音却余音袅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晨之子”为真理和正义而战。

    人世,是上帝和撒旦交战的战场。人类灵魂,是善与恶交锋的战场。何去何从,你来选择。

    何去何从,你来选择

    好了,今天的解读就到这里。倾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我是杜豆豆,感谢您的收听。下次我们继续解读《21本全球公认经典》系列的第七本书《失乐园》,欢迎持续关注。

    (未完待续)

    创作不易,非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

    读更多好书,请访问我的文集连载:《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更多新媒体知识:《新媒体讲堂录》。更多区块链知识:《区块链科普》

    我是最高级别的“简书会员合伙人”。欢迎您加入“万卷好书读书会”:会员已超300人,需群主拉入。有兴趣的简友请加微信dudoudou189联系我。读书会座右铭:在浮躁的时代,安心读书写作,养育心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有一支笔,非为慰风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xbc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