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至善
你可别小看“人生”、“道德”这几个字。这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你也不要觉得苏格拉底两千多年前讨论的问题,都被人说滥了,苏格拉底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比原来更加重要。
为什么呢?你往四周看看,就会发现,大部分人从来都没有问过自己,到底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我们的价值观可能来自于父母,或是来自于同伴,可能来自于老师,或是来自于网络的流传,对于这些价值观,很多人往往毫无质疑地就接受了下来。
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时代,尊重别人的价值观似乎成了一种必须的礼貌,不管人家是什么样的观念,都有他们自己的道理,于是,人们更不愿意去追问人生的意义。久而久之,人们已经忘记了什么是美德,什么是人生的意义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是在梦游。
苏格拉底对这种浑浑噩噩的人生是痛心疾首的。他的目标不是建立一个哲学体系,而是激发人们去爱真理和美德,帮助他们过上正当的生活。在他看来,美德需要知识,知识是至善。正确的思维才能导致正当的行为。如果你要掌舵,就必须要掌握关于航海的知识,如果你要治理国家,就必须掌握关于政治运作的规律。一个人要想过一种有美德的生活,同样需要知道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公正,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正直,什么是虔诚,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美,这都是要去深思的。
你可不要觉得这些问题都很简单。道德的准则有时候看起来很简单,但掌握起来很难。比如说,人们可能都会觉得杀人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是,到了具体问题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判断。堕胎算不算谋杀呢?荆轲刺秦王,是不是一件应该做的事情呢?有人觉得是对的,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复仇都是正义的呢?苏格拉底说,没有人会有意作恶,有意地追求邪恶的东西,但如果不能明辨是非,人们就会误入歧途,自己却浑然不觉。
——《苏格拉底之道5:照料好你的灵魂》
著名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曾经讲到:
历史的重大变革往往出现在人们和陌生人接触的时候。这又会带来一种复杂的情感:
一方面,当我们看到别人的新奇的技术、更美好的事物、更高贵的生活时,我们会有一种强烈的学习和模仿的动力,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会感到不快,因为这种外来的冲击影响到我们的自尊心。
没有哪个民族能够完全放弃自己的传统和文化。我们的传统和文化,我们的习俗和体制哪怕再不好,也是长久以来逐渐积累起来的,这种传统和习俗给了我们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而外来的事物让我们感到受到了威胁。世界变得更加动荡,我们自然心里就会更加焦虑。
关于中医的争论即是例子。
——《加速时代的对策1:怎样成为一个全球化人才?》
台风眼
当台风刮过来的时候,最好的庇护所是台风的中心,也就是在台风眼里。我们去哪里找这样的“台风眼”呢?你的社区、你的家族、你的单位、你的朋友,都能为你提供庇护,但与此同时,你应该更加主动、积极地去寻找跟你志同道合的人,跟他们一起建立起一个“部落”。只要这个“部落”能够坚持合作,部落成员之间能够互相信任,外边的世界再乱,你的内心都会更加平静。我希望我的读书俱乐部,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小的有价值观的“部落”。
中国最早开始搞活市场经济的时候,那叫一个乱啊,到处都是骗子。但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最早一批成功的企业家里面,退伍军人占的比例很高。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加速时代的对策4:你可以在飓风中起舞,只要站在风眼里》
加速时代的快与慢
1. 关键词:快与慢
今天的关键词是快与慢。在加速时代,你既要学会快,又要学会慢,速度很重要,但节奏更重要。不要把马拉松跑成了百米冲刺。我先给你讲两个故事,你要记住这两个故事,这对理解我们这个时代很重要。
2. 两个故事:爱丽丝镜中世界奇遇记和上战场的士兵
第一个是童话故事。《爱丽丝镜中世界奇遇记》里讲到,爱丽丝遇见了红皇后,红皇后牵着她的手往前跑,但是,不管她们跑得多快,一直跑到精疲力尽,最后还是停留在原地。爱丽丝说:“要是在我们国家,像这样奔跑,一定会跑到一个新的地方。”红皇后不屑地说:“那你们是慢吞吞的国家,在我们这里,你要想待在原地,就得使出全身力量拼命跑。”你先记好了,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故事。
第二个是一个笑话。有一排士兵,排好队,站得整整齐齐,等着军官训话。军官说:“愿意到前线去的,向前一步走”。“刷”,士兵们都朝后跨了一步,只有一个士兵保持在原地。军官说:“那就是你了”。请你也记住这个笑话,它也很重要。
这两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3. 分析: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先说第一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今世界,技术变化的速度太快了,你要是不全力奔跑,恐怕是跟不上时代进步的。咱们说过著名的摩尔定律。摩尔定律告诉我们,技术进步的速度是按指数增长的。我们在经济学里讲的复利,就是指数型增长。指数型增长的速度一开始看似平常,后来就会越来越快。一块钱,如果每年翻一倍,持续30年,你能挣多少钱?10个亿!想想都很兴奋吧。一张普通的白纸,如果连续对折44次,会有多厚呢?它的厚度会相当于从地球到月亮的距离。
技术的进步也是一样,一开始看似平淡,越到后面速度越快。
在这个加速变动的时代,要想保持原地不动,我们都得不断奔跑。所以,不要再以为上个好的大学,找个好的专业,学个一技之长,就能从此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曾任美国财政部长、哈佛大学校长的著名经济学家拉里·萨默斯说过:“我们所学的知识在10年内就会被淘汰。”我觉得他太乐观了。很可能等你大学毕业,所学的东西就有一大部分过时了。在未来,终身学习能力和快速学习能力才是最基本的技能。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你必须要适应这样的挑战:给你一个陌生的题目,准备三天时间,你就能把它讲得头头是道。
4.分析:欲速则不达
你可能早已经有这种知识焦虑了,或许,就是因为有这种焦虑,你才来订阅得到专栏。你恨不得学习的速度再快一些。但请你记住:欲速则不达。
我们这一周的精读书是托马斯·弗里德曼的新书:《谢谢你迟到》,为什么他把这本书起名叫《谢谢你迟到》呢?这个书名的来历是,他每天都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很满,早餐的时候都要邀请一位采访对象,但华盛顿常常堵车,所以经常会有嘉宾迟到。迟到的嘉宾总是会道歉。弗里德曼慢慢地发现,在等候嘉宾的时候,反而难得地有一段自主支配的时间,反而能够利用这段时间更好地理清自己的思路。所以,他会跟嘉宾说,不用道歉了,谢谢你迟到。
这个书名起得很好。你只要记住了这个书名,就能想起我讲的第二个故事。我讲的第二个故事的寓意是:如果在别人倒退的时候,你还能保持不动,你就能脱颖而出。
在这个加速时代,我们很容易会把忙碌当成一种荣耀。好像每天只有忙到头晕眼花,才是事业成功的标志。速度越快,人们就越没有耐心。快速的技术变化并不是只带来好的影响,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互联网、手机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我们学习能力下降、思考能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信息变得越来越多,我们反而失去了分辨信息真伪的能力。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我们反而失去了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5.案例:为什么电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并不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20世纪初,电报刚开始出现,人们就曾经有过这样的眩晕症。有的历史学家甚至认为,电报要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责任。
为什么呢?因为电报出现之前,各国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靠邮差骑马送信。信息传递的速度很慢,但同时也给人留下了更多思考的时间,可以找到更为冷静的处理办法。电报出现之后,一天可能就会有几封电报,要求决策者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决策。当时的决策者很难适应这种变化,于是忙中出错,出了很多昏招,作出了一系列错误和愚蠢的决定。
一战爆发之前,奥匈帝国给塞尔维亚提出一份最后通牒,列了十项苛刻的条件,而且要求塞尔维亚在48小时内回复。塞尔维亚政府陷入了恐慌,塞尔维亚总理帕西茨几乎绝望地想要一走了之,最终在内阁成员的恳求下才不情愿地主持会议。在匆忙之中,塞尔维亚政府无可奈何地答应了奥匈帝国所有的条件。
好消息来得太突然,奥匈帝国也懵了。他们没有想到塞尔维亚居然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同意所有的条件。就连最激进的军方主战派也开始犹豫了。部队已经集结完毕,到底是打,还是不打?慌乱之余,奥匈帝国就问它的老大哥德国该怎么办,还要不要打塞尔维亚。德国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听到塞尔维亚给出了谦卑的答复后,德皇威廉二世松了一口气,他认为没有必要再出兵了,但听说奥匈帝国已经集结了部队,他又犹犹豫豫地说,那么,打一场局部战争也是可以的。于是,在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情况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爆发了。
我们今天的关键词是快与慢。你看,如果只会快,不会慢,代价有多大啊。
一键直达课程:《何帆大局观:把握人生的快与慢》
6. 感悟:提高你的深度工作能力
快的重要性大家都深切地体会到了,但慢的重要意义很多人会忘记。我再给你推荐一本书,加深一下你的印象。
我推荐的这本书是美国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卡尔·纽波特写的《深度工作》。所谓深度工作,指的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工作的能力。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的价值、提升技能。深度工作能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与之对应,浮浅工作则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杂活,也就是那些你可以一边刷手机,一边干的活。这些活能让你变得很忙,但是,很遗憾,这些工作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
在网络时代,我们不断地被小事扰乱心神,工作时间变得越来越支离破碎。所以我们花在浮浅工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如果你用于浮浅工作的时间越多,深度工作的能力就会越来越下降。
你说这是个挑战也行,你说这是个机会也行。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但与此同时,深度工作能力的价值日益提高。未来世界,拥有深度工作能力的人才是赢家。
——《加速时代的对策5:快与慢》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多丽丝·奈斯比特和约翰·奈斯比特,《掌控大趋势》
推荐理由:
多丽丝·奈斯比特和约翰·奈斯比特,《掌控大趋势》,中信出版社。
再给你推荐一本快要出版的新书,让你比别人更早一步了解动态。奈斯比特夫妇是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他们似乎一生都在研究大趋势。
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在80年代初期被介绍到中国,曾经风靡一时,读书人几乎人手一本。坦率地说,我不觉得奈斯比特夫妇的这本新书提出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但是,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读这本书。
从80年代到现在,30多年过去了,在《大趋势》里,奈斯比特几乎没有怎么提中国,但在《掌控大趋势》一书中,大量的篇幅都是写中国的,而且我还能在书中读到奈斯比特对我的很多熟人的采访,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当年读过《大趋势》的朋友。
——《书单02 | 7本书解读加速时代的对策》
学校教你的可能是错的
1.关键词:通识教育
到了第三周,你已经基本适应了这里的氛围,我就要跟你讲我的秘密啦。我建了这么个读书俱乐部,是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我明修的栈道,是读书俱乐部,因为提到读书,人人都知道。我暗度的陈仓,是要教你通识课。通识课你可能也听说过,但这是什么课?为什么要上这门课?上完这门课你能有什么收获?这你可能就不是很清楚了。这一周,我就要跟你讲讲,通识教育才是我们最需要的。
为什么通识教育才是我们最需要的?因为学校教你的可能是错的,父母教你的可能是错的,你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可能是错的。你学了很多知识,但这些知识是破碎化的,是别人的,不是一个你自己建立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你掌握了很多技能,但这些技能是为了让你获得第一份工作,你有没有想过,到你换到第五份工作的时候,仍然用得着的最实用、最基本的技能是什么?你读了很多书,但这些书对你的人生有影响吗?对你预判未来的大趋势有帮助吗?能够帮助你拨云见日、一览众山小吗?
通识教育是干什么的?通识教育就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跨界知识高手,而且把你培养成一个敢于怀疑、勇于探索、自信而又谦卑、努力而又从容的“得道”者。关于这个“得道”,我再多说两句。有很多人比我们有钱,比我们成功,也有很多人比我们生活幸福,身体比我们健康,孩子比我们的听话,我们会很羡慕他们,多少可能会有些嫉妒。但是,在茫茫人海中,有很少一部分人,当我们见到他们之后,就像庄子讲的河伯第一次见到大海,不由得肃然起敬,我们想到的不是羡慕和嫉妒,而是去追随他们,这种人不能用成功人士或幸福人生来形容,所以,我只能说,他们就是“得道者”。这种“得道”的境界,已经远远超越了成功,甚至幸福。
介绍完通识教育的目标,按照惯例,我来介绍本周的精读书。本周我选的是曾经在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威廉·德雷谢维奇写的《优秀的绵羊》。作为一个长年在常春藤学校任教的老师,他谈到了很多精英教育的缺陷。我们的教育体制出了很大的问题。不来个棒喝,你恐怕还不会清醒过来。周一,让我告诉你,学校教你的可能是错的。周二,让我告诉你,父母教你的可能是错的。周三,让我告诉你,你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可能是错的。
一键直达:听书《优秀的绵羊》 | 孟佳解读
2.分析:校园里的“狂鸭”和长颈鹿
今天来听第一天的棒喝。让我告诉你,为什么学校教你的可能是错的。
我们先来听听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是怎么说的。他说,现在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这些学生所有的言行都只为满足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所谓“精致”,是指这些学生不仅智商高,而且惊人的世故和老到,很懂得配合和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再告诉你哈佛学院前任院长,也就是负责哈佛大学本科教育的哈里·路易斯是怎么说的。他说:“大学已经忘记,它们对大学生的成长所承担的更大的教育责任是帮助他们寻找自我,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使命”。他毫不客气地说:“哈佛大学已经不再懂得什么是优质的教育。”
你看看那些进入常春藤名校的学生,个个看上去光鲜亮丽,简历拿出来,能把人的眼睛亮瞎:拿了各种奖项、参加过各种社会活动、各项技能样样精通,考试成绩全都是A。看起来,好像他们已经非常成功,其实,只有他们知道,自己是多么的空虚和焦虑。在斯坦福大学流行一个说法,叫“斯坦福狂鸭症”。你看湖面上的鸭子很优雅吧,但它那两个脚蹼正在水底下拼命地狂扒。这正是一些名校大学生的真实的写照。
为什么学生们会变成了“狂鸭”呢?因为他们都是“囚徒困境”中的囚徒。我们以后会专门讲到“囚徒困境”。你来想想吧,哪个国家为了保护自己,需要拥有20000颗核弹头呢?但是,如果你的敌人拥有19000颗核弹头,你是不是就得造20000颗呢?同样的道理,哪个孩子需要参加11项课外活动呢?但是,如果跟你一起申请上学的孩子参加了10项课外活动,你是不是就得参加11项呢?说白了,我们不是为了充实自己,而是为了战胜别人。这些学生就像长颈鹿,为了互相竞争,头颈变得越来越长,长得越来越畸形。
3.分析:不知道水是什么的鱼
你可能会说,成功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不付出更多的努力,学生不是就放任自流了?但问题是,这些“狂鸭”和“长颈鹿”真的能拥有成功的人生吗?
天才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2005年在肯扬学院毕业典礼的演讲中讲过一个故事:两条小鱼在水里游。对面游过来一条老鱼。老鱼见了小鱼,亲切地跟他们打招呼:“早啊,小伙子们。今天水里怎么样啊?”小鱼们也很有礼貌地跟老鱼点点头,然后接着往前游。过了一会儿,其中的一条小鱼实在忍不住了,他问另一条小鱼:“哎,哥们,水是什么玩意?”
学校里的“狂鸭”和“长颈鹿”,慢慢地会变成不知道水是什么的小鱼。
华莱士的故事告诉我们,最明显、最普遍、最重要的事情,往往是最难发现,最少讨论的。就像小鱼不知道水是什么玩意,学生们也忘记了,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成绩、学位完全无关,只与生命的觉醒有关,你必须自己悟出,什么是真实的和重要的。
最后,这些学生会成为德雷谢维奇说的“优秀的绵羊”。看起来都很优秀,其实是一群懦弱的、懵懂无知的、盲目追随的绵羊。所有的人都去追求同样的学校,上同样的课,选择同样的专业,所有的学习只为了拿更多的A,毕业是为了找到别人眼中羡慕的工作,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终其一生,过着未经省察的“二手生活”。
——《通识教育1:为什么学校教你的可能是错的?》
为什么父母教你的可能是错的
1.引子:直升机型父母和溺爱型父母
今天我要讲的是,为什么父母教你的可能是错的。我们这周的精读书是德雷谢维奇写的《优秀的绵羊》。在这本书里,德雷谢维奇教授介绍了两种类型的父母。你听听看,你是哪一种父母,或者你的父母是哪一种?
一键直达:听书《优秀的绵羊》 | 孟佳解读
第一种父母叫直升机型父母。他们总是盘旋在你的头顶,你抬头看,他们在那儿,你不抬头看,他们也在那儿。直升机型的父母为什么总要待在那儿呢?他们要时时刻刻监督你啊:该写作业了!该睡觉了!该练琴了!该准备高考了!该准备考研了!该给自己找个对象了!直升机型父母相信,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出完美的孩子。
第二种父母叫溺爱型父母。他们尊重孩子的意愿,对孩子基本不管不顾。孩子在墙上画画?没关系。把客厅弄得乱七八糟?没关系。他们会跟孩子说:你是最棒的!他们会跟别人夸耀:我们从来不管教孩子,只给他们鼓励,不给他们惩罚。
这两种父母。哪一种是对的?
他们做得都不对。
我们来仔细想想。这两种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依据的其实都是父母自己的理念。跟了解孩子这件事相比起来,父母更在意的是自己的理念。直升机型的父母更强调纪律,更向往成功,所以他们会说,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严加管教。溺爱型的父母更强调自由,更向往幸福,所以他们会说,我们要尽可能让孩子过得快乐。
我今天说话刻薄一些啊,请你不要太介意。这两种父母都是要在孩子的身上弥补自己缺少的东西。那些想让孩子成功的父母,其实自己最害怕当失败者,所以他们要让孩子成功,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是成功的父母。那些想让孩子自由的父母,其实自己最担心生活的压力,所以他们想让孩子快乐,是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不快乐。
当然,我这样说可能有些诛心。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这样想的。但是,我们再想想,不管是直升机型父母,还是溺爱型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我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我严格,孩子就守纪律,我宽容,孩子就更快乐。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教育不是计划经济,不是你制定一个完美的计划,就能控制最终的产出。
2.真相之一:为什么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小?
让我告诉你两个真相。第一个真相是,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小。
我在后面的课里会给你介绍一个心理学界的传奇人物:号称“新泽西奶奶”的哈里斯。哈里斯写过一本书叫《教养的迷思》。我以后会专门给你讲这本书,这本书也是我们的精读书之一。
我现在先把她最有争议的观点告诉你。哈里斯讲到,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不大。为什么呢?不是说父母对孩子没有影响,但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影响是基因。基因的影响是先天的,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除了先天的基因,后天的经验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影响。可是,在后天的经验中,父母能起到的影响只是一小部分。你一天能有多少时间是跟孩子在一起的?孩子大部分时间是跟别的孩子在一起的。他们现在是在学校里跟其他孩子在一起,总有一天,他们必须在社会上跟和他同一代的人在一起。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更大的是他们之间的互相学习。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经验,都有自己的理念。上一代人的成功经验,到了下一代,社会环境改变了,就不一定灵验了。即使你在家里把孩子培养得很好,他们到了学校里、到了社会上,也未必会跟在你面前表现得一样。我们想想身边的孩子,有没有在家里是个乖乖仔,到学校却是小霸王的?同样,孩子可能在家里跟你一句话都不说,到了学校里,却跟朋友们无所不谈。
3.真相之二:成长就是背叛
说完了第一个真相,让我接下来告诉你第二个真相。第二个真相是,成长并不总是顺利而美好的,成长的过程是很残酷的。成长就是自我挣扎。成长就是背叛。你要背叛原来的你、你要背叛你的家庭、你原来的朋友、你原来的环境。所以,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必须有一个阶段,要当一回“孤儿”。
听起来似乎很难接受。那你想一下孩子小时候断奶的时候。断奶的时候孩子很痛苦,妈妈也很痛苦。那我们能不能不让孩子断奶呢?不断奶的孩子是长不大的。同样,当孩子要变成成人的时候,也要经历一次“断奶期”。
4.对父母的劝告:做个麦田守望者
那是不是说,父母对孩子就要不管不顾、放任自流呢?当然不是的。该管还是要管,只是你要知道,不是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子,他们就会成为什么样子。父母能够为孩子提供的最好的东西,就是一个适宜他们成长的环境。具体怎么做,我们在以后会更详细地讨论。
今天,我借用一个比喻,告诉你父母应该做什么。美国作家J.D.塞林格在《麦田守望者》里有一段话,我来读读:
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你能当好麦田守望者的角色,忠实地守在那里,不让孩子掉下悬崖,就足够了。
5.对孩子的忠告:犯错要趁早
下面是德雷谢维奇教授给孩子们的劝告。我来转告一下。德雷谢维奇教授说:
上大学期间,和父母的交流频率不要超过一周一次,最好是一个月一次。无须告诉父母任何有关论文或考试的成绩,甚至是任何在校期间的情况。同时,也不要期望求助于父母。如果他们干涉你选课或大学生活的细节,请委婉地拒绝。如果他们不接受你的拒绝,那么你需要大声地告诉他们,大学是完全属于你的,不是他们的。
我对孩子们的劝告是:犯错要趁早。尽可能地在年轻的时候,在没有进入社会之前,把能够犯的错误都犯完。但是——重要的话都在“但是”以后——你要记住:第一,不要犯致命的错误,第二,不要重复犯错误。只有不断地尝试,不害怕犯错误,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迅速地自我迭代,积累更多的人生经验,才能在磨练中变得更加成熟。
——《通识教育2:为什么父母教你的可能是错的?》
不要永远停留在学习的状态,要尽快进入研究的状态
我曾经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得到”的读者多种多样,有的学到的东西更多,有的跑进来逛逛,没有学到什么东西。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得到”的理想读者?
我想来想去,认为富兰克林可能是“得到”的理想读者。对,就是美国开国之父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教育,但是他是终身学习者的典范。
富兰克林是个科学家,他做出了很多科学发明,这些科学发明几乎可以达到诺贝尔奖的水平。
他又是一个成功的作家,他写的《穷理查年鉴》至今仍在流传。(注:《穷查理年鉴》,作者,本杰明·富兰克林,柿子文化出版社)
同时,他还是一个政治家,就算在美国的开国之父里,他都算是资格最老的。据说,如果不是他有意让贤,华盛顿都未必能当上美国第一任总统。他还是一个外交家,当他出使法国的时候,巴黎社会上至达官贵族,中至知识分子,下到贩夫走卒,都对富兰克林喜欢得不得了。富兰克林还是个教育家,宾夕法尼亚大学就是富兰克林最早创办的。
虽然富兰克林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是他是一个能够自我塑造的人。终其一生,他都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钻研。可以设想,如果他是一个按部就班上学的学生,根本不可能在这么多方面作出如此杰出的成就。他是一个知识的探险者。另一个美国开国之父杰斐逊有个提法,叫做“自然贵族”,说的是有些人通过自我培养而获得德行和才能,这与那些靠继承祖上血统的贵族有本质区别。尽管富兰克林出身卑微,但他正是杰斐逊所说的“自然贵族”。
我们要是跟富兰克林学习,就要学习他始终充满了好奇心,一切都要尝试,一切都要钻研,学习不是为了学到已经有的知识,而是为了探索知识的空白领域。为研究而学,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通识教育3:为什么你自己的学习方法可能是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