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艺术上的成就不仅在当时,即使对后世来说,也是有巨大和深远影响的。
《诗经》不仅表现了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在诗歌的创作方法、语言艺术等形式、手法诸方面成为后世各类诗歌的源头。《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01 《诗经》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诗经》和神话传说不同,它很少运用主观幻想的变化来反映生活、表达意愿,而是用写实的方法,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意愿,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可以说,它是当时奴隶社会生活和社会形象的百科全书。
在神话中,讲述的是神格故事及英雄传说,原始人以其奇伟的想象表现神灵与自然斗争的壮阔图景。
而到了《诗经》,文学表现的对象由神变为人,创作方式也由浪漫的想象变为实际而细致的刻画。它表现出的人物,再也不是天马行空般的英雄壮举,而代之以人类劳动创造的平凡生活。它的笔墨不仅触及人类活动的外部空间,更是进一步表现他们内心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
《诗经》的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后人能明显体会得到,这正如《公羊传》所概括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10个字。说明《诗经》里的优秀篇章都是作者从切身的生活体验中,发自内心的呼喊,而不是为文学而文学,或无病呻吟。
首先,作者抒发的感情是真实的。比如社会政治诗,作者往往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感受生活,表达爱憎。
有下层普通百姓抨击时政的诗,如《代檀》、《硕鼠》等,与贵族官吏批评朝政的诗,如《节南山》、《雨无正》等,所表达的怨愤也十分不同。这说明《诗经》表达的情感都是真实的,而出自不同阶层的作者的不同视角、不同经历和生活感受,又使得作品表达的情感是不可替代的。
其次,作者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坦率的。表达相思,就直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关雎》)抒发爱恋,则径言"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等等。
汉人评论《诗经》,已经认识到其中抒情的真诚和直率,如班固《汉书•食货志》说:"男女悠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
再次,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如《七月》是最早全面地用现实主义方法反映奴隶生活的诗篇,在叙述农事的过程中,不时穿插象"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女心伤悲,殆及君子同归"这样的诗句。
以素描的手法勾勒出农民生活的图画,细致而真实地哀叹农夫穷困微贱的生存状况;又在衣、食、住方面对比贵族和农夫的悬殊差异,在平实的叙事中涌着一股不平之气。
《七月》这首长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图画,男女的奴隶们一年到头无休止的劳动,结果都被贵族们剥夺的一干二净。读着这些悲歌式的诗篇,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被压迫的老年奴隶,倾诉着血泪斑斑的历史。
他对于年复一年繁重劳动,苦难生活,倾诉得那么悲切,虽然不敢流露出强烈的愤怒感情,但在倾诉中不时地夹杂着怨叹和悲哀,用活生生的事实来揭露奴隶主的罪恶和残酷。
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诗经通论》)也正如清人方玉润所说:"《七月》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诗经原始》)
如《邺风•静女》写男女幽会,犹如一篇微型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情趣盎然的画面。其他无论写人还是状物,都能以简练的笔墨,描绘出富于特征的形象,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像《大东》通过描绘周人的掠夺行为来表示他们对周朝统治的不满。《君子于役》通过思妇在黄昏时分苦苦思念丈夫的场景来表现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精神痛苦。
再有《诗经》中一些有人物的篇章往往能塑造出鮮明的人物形象。如《郑风•赛裳》能从女子戏谑的口气中见出她娇嗔调皮的性格特征。而弃妇诗中的《谷风》和《氓》则分别为我们塑造了两类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前者懦弱而善良,后者刚强而果敢。
《诗经》的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开创了我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02《诗经》叙事、说理、抒情、写景兼备
《诗经》305篇基本上都是抒情诗和叙事诗,真实率真的抒情和感情化的叙事,是《诗经》艺术表现的一个重要特点。
《诗经》中的许多诗,尤其是国风和小雅中的诗,往往多种艺术手段兼用,在表情达意的方式上表现出了朴拙的特点。这是早期诗歌发展的一个特征。
《诗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一首诗中,常常将叙事、抒情、说理、写景揉合在一起,它很少单独叙事而不抒情,或单纯说理而不叙事,单纯抒情而不写景,大多是将这四者结合在一起,叙事夹杂着抒情,说理穿插着叙事,抒情借助于写景。
《豳风•七月》是一首客观记叙周代农民一年四季劳动生活的作品,它总体上采用赋的手法,是实录。但在叙事之中又往往夹杂着议论:"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情绪是很愤激的。
比如《卫风•氓》在叙述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情形时,也不时地穿插着作者蕴含血泪的教训:"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包含着极沉痛的情感。这些以叙事为主的作品,并不是一味地陈述,而是即事抒情,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和夹叙夹议的手段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雅诗中一些以说理为主的讽诗,也并不是一味地说理,而是采用语录的样式,将情感浓缩于精警的语言中。
如《大雅•荡》全诗以文王的口气指责殷纣王,将说理、叙事、抒情结合在一起。有些诗句成为传世的警策:"天生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作者以情寓理,情寓理中,使这些说理的句子有理趣,有情韵,不枯燥,不刻板。
《诗经》是抒情诗的总汇,直抒其情的作品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但这并不妨碍抒情与写景相结合。像《秦风•黄鸟》中的黄鸟,就是只把自然景物作为一种起兴的依凭,景物与作品的内在意绪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如《关雎》中的雎鸠鸟以其雄雌并翼的意象与诗中男子求偶的内容有某种联系,自然景物与情感有一种比喻的关系。
《桃夭》中的桃花与新嫁娘之间也有一种类比的关系。《野有蔓草》以青草团露来作浪漫奇遇的背景,以自然景物作为全诗的一种背景烘托起到加强情感的作用。《君子于役》以夕阳牛羊作为思妇热望夫君的衬托,都对作者抒发情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如《秦风•蒹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达到情感与自然景物的交融契合。景物在诗中已有机地与情感揉合在一起,成为诗的主体部分。
03《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古代有所谓"诗六义"之说,最早见于《周礼》。《毛诗序》也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实,风、雅、颂与赋、比、兴是两个不同类别的问题,前者是分类体例,后者是表现手法。
赋、比、兴的含义。赋、比、兴一般被认为是《诗经》的表现方式,但是关于它们的含义的解释却莫衷一是。
其中朱熹的说法比较平实,被后世普遍接受。他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而南宋的李仲蒙又从情物关系的角度解说,突出了"诗缘情"的特征,可以弥补朱熹的不足。
赋:就是直接铺陈描写,也是《诗经》中最常用的手法。如大部分的《颂》诗,《大雅》中的史诗,《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七月》、《谷风》、《氓》等等。这些诗作往往在叙事中熔铸感情,"叙物以言情"。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如《羔羊》、《滦洧》等等。这类作品没有刻意修饰,只是平实客观地描写场面或人物,而感情自然流露。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大部分的社会政治诗和爱情诗都是如此。试看《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日归日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日归日归,岁亦阳止。王事靡鹽,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是一首描写戍卒生活的诗,戍卒在归家途中,追述戍边生活的苦辛和思乡的殷切。全诗用直接铺陈描写的方法,景中含情,事中有我,感人至深。特别是结尾一章描绘得婉转生动、成为千古佳句。
比:就是比喻和比拟。作为萌发时期的文学作品《诗经》中的比喻是十分生动丰富的,意蕴更加深长。有明喻、有暗喻。如《卫风•硕人》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接连用六个比喻形容庄姜的美丽。这样的比法,基本上是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
《小雅•鲁鸣》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拟国君用贤臣治国——这是暗喻。《诗经》中的比喻有些动实精彩传神,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更是把剥削者比作专门盗窃劳动果实的大老鼠。这些比喻形象逼真、生动传神。
和《豳风•鸱枭》,运用借喻的手法,假托一只小鸟诉说遭受鸱枭的欺凌迫害.用以比拟人世间弱小人物受强梁恶霸的迫害摧残。
又如《小雅•鹤鸣》,用一系列物象比喻可为国用的人才。鸣于九皋的鹤、深潜在渊的鱼、园中高大的檀树,都隐喻人才的可贵,应当尽力招用。
兴:就是借物起兴,一般处在一首诗的开头,以一物引起下文,就兴与诗歌情思的关系来看,基本有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形。在情调上和主题有关联的,如《周南•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兴,是以鸟起兴,用洲上的关雎和鸣,而引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速"的人世间的男女恋情。
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能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滦洧》两章,分别以"溱与洧,方涣涣兮"、"滦与洧,洧且清兮"起兴,描写青年恋人群游嬉戏的背景,烘托欢快温馨的气氛。
而当兴与诗歌情思发生某种意义关联时,它的作用就和比近似了。如《桃夭》的首章起兴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盛开的鲜艳桃花象征美丽的新娘,同时也渲染了出嫁的热烈气氛。
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例子,如《山有枢》的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关联,只有起韵的作用。
赋、比、兴在理论上虽然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
04《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诗经》在语言形式上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整饬有序。同时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长短自如,比较灵活。
在用韵方面,一般是隔句用韵。这样韵律整齐而有变化,在韵律上,节奏鲜明;四言隔句用韵的形式,就成为后代诗歌的基本形式之一。后来的五言诗、七言诗,实际上都是在四言诗的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来的。
此外,《诗经》的形式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又富于变化,诗句以四言为主,间以少数杂言,例如“殆及公子同归”、“胡取禾三百座兮”等,使吟诵起来错落有致,合乎自然的节奏。
其次,《诗经》在章法上,通常采用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篇,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以形成反复咏叹的情致。这里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一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例如《郑风•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廖。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一共有三章,每章仅换了几个字,从一唱三叹、回旋迭宕中表达“最难风雨故人来”的主题。
章节的复沓在《诗经》的章法中具有普遍性,也是以后历代民歌的特色之一。
再次,《诗经》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有自然的音乐美。其用韵的基本模式和规律,实际上成为了后代诗歌音韵的准则。
此外,《诗经》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一是词汇丰富;二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这些特色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也更适宜吟诵,还能帮助抒情状物,以少胜多,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例如《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先以苍苍的蒹葭起兴,再写男子追求意中人,所追的人在何方?在茂密的蒹葭丛里,似见非见,时隐时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这首诗是用反复重章来表现悬念迭起的,“苍苍”、“萋萋”、“采采”近义;白露“为霜”“未晞”、“未已”,内容也差不多。总之,这首诗的重章整齐、浅显,读起来节奏明快、动听。
另外,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而且,它还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诗经》的影响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光辉的起点,它的现实主义精神,为后世诗人立下楷模的典范。
比如,汉乐府民歌继承并发扬了《诗经》的这个传统。唐初陈子昂在他倡导的诗歌革新运动中就是以批判齐梁诗"风雅不作"、"兴寄都绝"为口号的;杜甫明确标榜"别裁伪体亲风雅"是自己现实主义诗歌的道路;白居易也说:"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风雅比兴外,未尝空著文。"他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正是《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已经成为我国诗歌的传统手法,影响非常直接。
《诗经》的四言诗行和重章迭句的形式,也已经成为和后来的五言、七言诗并立的固定样式,历代都有写四言诗的诗人。
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了《诗经》的四言句式。《诗经》其他各种句式当时只是单句,后世演化,遂以成篇。同时,后世箴、铭、颂、赞等文体的四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
《诗经》还开创了文人向民间文学汲取营养、更新样式的优良传统。民间文学是文学艺术的宝库,文人只有善于从民间文学汲取养料,才能取得成就,这是《诗经》给人们的重要启示。
总之,《诗经》流传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