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拆屋故事,揭示矫枉过正的作用

作者: 江雪阁 | 来源:发表于2021-03-01 18:33 被阅读0次

    鲁迅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很远了,但他剖析的人性的弱点至今没有过时。

    鲁迅把封建礼教统治下的社会,形容为是一座密不透风,死气沉沉的房子。如果说有人想在房子上开窗,封建卫道士们是绝对不肯的,祖宗之法变不得。如果有人干脆动手拆屋顶,他们会赶过来商量,屋顶拆不得,还是开扇窗。有时矫枉过正,反而是达到目的的有效手段。

    鲁迅留学日本,母亲在老家为他物色了一位淑女,名叫朱安,她性格温和,待人厚道,要给他当妻子。鲁迅明确表示,他要娶的的妻子,一要能读书写字,二要没缠小脚。母亲隐瞒真相,以自己病重为由骗他回家成亲。结婚当天,鲁迅发现朱安既不识字又是小脚,非常气愤,坚决不和朱安同床共眠。母亲害怕他提出离婚,只能默许他和许广平恋爱、同居、生子,而让朱安和她生活在一起。离婚相当于拆屋,那是不肯的,退而求其次,只要保持婚姻和名义上的家庭,母亲能够接受他和许广平的同居。

    历史上周朝定都镐京,由于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宫室破败不堪,又接近戎、狄,容易受外族入侵,周平王决定把都城迁到洛阳。这个决定遭到了王族贵族的一致反对,他们不愿放弃已有的房屋土地,去异地重新开垦建设,阻力很大。周平王只能答应不迁都,但必须集中军队和戎、狄打一仗,确保镐京安全。

    周平王亲自带领所有贵族,冒着严寒苦雨,跋涉在行军途中,当行进到洛阳时,所有的人都疲惫不堪,周平王下令在洛阳休整。期间再次提出迁都之事,如果同意就住在洛阳不用走了,如果不同意,明天全体人员继续行军。贵族们忍受不了行军折磨,一致同意迁都。

    鲁迅的拆屋理论,在现实中到处都可以看到。汽车定价上设置豪华型、精华型、普通型三个档次,就是掌握人的心理,豪华太贵,普通太简,精华型正好,商家主打的就是精华型。比如家长逼着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孩子玩乐的时间都没有了,孩子反抗不了,只能消极应付,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做作业、化了大钱的培训一点效果都有没有,最后家长只能退而选择合理的学习模式

    鲁迅的文章充满了智慧,能从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小事看到人性的本质,而这些本质不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读孔乙己,告诉人们,读死书是没有出路的,以为读了几年书就高人一等,不屑于和打工者为伍,必然害了自己。比如祝福,祥林嫂有一身的力气,又勤劳能干,在男权社会的压迫和封建迷信的毒害下,贫困潦倒冻死在街头。说明女人经济独立多么重要,男女平等,女人才能活得有尊严,千万不要把幸福寄托在男人身上,任何时候也不要放弃自立自强。

    如果说现代作家中谁的书值得一读再读,我推荐鲁迅,各个年龄段读他都会读出新意,中小学生读他可以得到三点启发。一是写作思路的技巧,他的小说、散文、杂文用词、结构堪称经典,无出其右。二是提高观察社会,独立思考的能力。三是了解人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鲁迅的拆屋故事,揭示矫枉过正的作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xna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