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的时候,几位同事在办公室聊天。
老师在嘟囔着:“我讲了那么多遍,为什么你们还这么瞎呢?”
听到这话,我也接口了一句:“我也在教室里这么说过,可娃们回我说——老师,不是我们眼瞎,是我们压根没见过,不认识呀!”
同事笑了笑:“我在教室里这么说,从来没有一个人敢接话。”
心里叹了一口气,专注到我自己的事情上,没有再说话了。
~~
一些知识点,在教室里反复地讲,反复地练习,可是考卷上遇到了,娃们还是好多空白。
我在回想着娃们回我的话语——
“老师,不是我们眼瞎,是我们压根没见过,不认识呀!”
一个词语,一句话,要怎么样才算认识?怎么样才算见过?
可能在娃们自己的意识当中,只有下笔反复地练习过,只有在大脑中反复地被记记忆过,才算是认识,熟悉吧。
~~
今天在课堂上,讲述第三单元汉字大观园的测试卷,卷子上涉及到好多谜语,好多的形近字的辨析和运用。
孩子们说:“老师你不讲,让我们自己做,十分都得不到。”
在听到孩子们这句话的时候,我还是在内心震动了一下,因为办公室同头课的老师们也这样说过:“这卷子上的题,我看着都不会,怎么样让学生去做呢?先讲讲算了。”
其实卷子上的谜语题,也不是太难,思维稍微在上面转一下,也就出来了。
平时的课文学习,远没有涉及到这一类的知识,所以孩子们遇到,就呈显出一大片的亏空和盲区了。
他们说不会,这也是实情,必须要接受这件事情才好。
~~
在讲卷子的时候,孩子们记录卷子上有关谜语的答案,遇到了一个逼近的逼字,有一个学生问我怎么写,我随口告诉他说:一口田在走路。
结果,那孩子听到这句话十分茫然,完全不知道如何下笔。
我低头告诉他:“我们在学习语文,我说一口田,你要写哪个一?”
孩子在懵懂中拿笔在纸上写了一横,我接着问他说:“一口田,一有了,口田,你要怎么写出来?”
孩子继续懵懂着把口和田相继写出来了,可他还是懵懂着,不知道是个什么字儿。
同桌看到了,趴到他身边悄悄说了一句:“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那个逼字。”
这时候,我才看到那个孩子眼睛里闪过一抹亮光,低头写出了这个字。
~~
中国的谜语,特别是中国汉字的谜语,是多么好玩的一团因素,可为什么孩子能这么茫然,在面对的时候这么陌生。
反思了又反思,平时在我们的课堂中,在我们的教学中,压根就回避着这样的一个话题,让孩子们怎么能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呢?
在这样的情形下,不陌生才怪呢!
那么这种因素,又要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熟悉起来呢?
难道每天都给孩子们带两个谜语进课堂?每天让孩子们拥有这样的一种思维?
一天带进去两个,一年下来也颇为可观的,那么就从明天开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