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去

作者: 艾冰台 | 来源:发表于2022-08-03 17:31 被阅读0次
    网络图片

    【文·艾冰台】

    在古代很多诗歌中,牧童总是一个可爱的角色,总会给人以乡村静谧生活的联想。

    如清·袁枚的《所见》

    牧童骑牛背,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夏日里放牛的牧童骑在牛背上,或许想起了什么开心的事情,嘴里哼唱着开心的歌曲,歌声还很嘹亮,在树林里不时回荡。走着走着,听到蝉鸣就想着是不是可以捕捉,就怕自己的歌声惊扰了鸣蝉,还没走近树旁就忽然闭口站立。把牧童那淘气贪玩,天真无邪描摹得妙趣横生,惟妙惟肖。

    还有宋代雷震的《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中描述的是在一个长满水草的池塘,应该是夏日吧,河水也涨满了。夕阳西下,远处的山脊似乎衔住了落日,把落日淹没在水波中。晚归的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用自制的短笛信口吹着不成调的乐曲。把一个无忧无虑的孩童的神态描写得令人很神往。

    唐代的吕岩专门写了《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出现的季节一般都是春耕季节,青草也开始长得茂盛起来,整片整片地铺开长满了方圆六七里的野地。落日余晖间,晚风中吹来断断续续的牧笛声。放了一天的牛,也可能是陪着牛耕了一天的地,吃完晚饭后也已经累了,连蓑衣都忘了脱下,就躺在草地上看着天空的明月休息。

    当然最有名的应该是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这里牧童就是一个指代,告诉你这里是乡村,也只有在乡村才有牧童,也只有在春天春耕开始时才有牧童骑牛在田埂上忙碌吧。

    当牧童真的那么惬意吗?有那么诗情画意吗?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曾当过一两年的牧童,当然不是给地主了,是给生产队的畜牧场放过牛。当牧童似乎也没那么苦也没那么逍遥。

    生产队的畜牧场也不大,主要是养猪,牛毕竟属于大牲口,不多,只有两头,一头水牛,一头黄牛。虽然是黄牛,可它的皮肤却是黑色的,水牛的皮肤就是那灰色,只是毛比较长,经常拖着一条长尾巴不停地在身后摇晃驱赶着蚊蝇。

    牛的眼睛很大,身躯也庞大,走近牛会感觉自己有一种渺小的感觉。但在牛眼里或许人更大,只要你一拿牛缰绳,还没怎么拽呢,它就会乖乖地跟着你走了。无论是水牛还是黄牛,对于草料也不怎么讲究,尤其是春夏两季。农村的坡地、河岸都长满了各种野草,你只要牵着牛把缰绳一头的铁钎子往地上一插,或者在河岸的树上绑一下,你就可以随意干自己的事情,牛儿也不会乱跑,它们老老实实地在这附近啃食着青草。只是那时也没人教怎么做牧笛,也只能躺在草地上看着天空中飞过的鸟儿或者是随风飘动的白云。有时睡得太实,附近的草儿都被牛啃食干净了,牛儿也想回家了,它们也会上来舔舔你的脸把你唤醒,让你牵着它们换地方或者回畜牧场里。

    夏天的水牛是最喜欢往水里走,而黄牛不行,只能呆在岸上。水牛看到水就一种往下淌的冲动,你得狠命牵住才行。可一旦让它们下水了,让它们起来就破费周折,力气小有时还真的牵不动,它们就卧在水中不起来,小孩子力气怎么也比不过大水牛啊。

    放牛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往回走的路,如果你身手好的话,你确实像诗歌里描述的那样可以坐在牛背上,老牛自己也知道回家的路,有时真的怀疑这些大型动物其实是能听懂人话。朝夕相处没多久,你的一个手势或者简单的语言它们都能有很好的领会。说一声回家咯,把缰绳挥一挥,它们就知道你要干什么了。你可以坐在牛背上,双腿一夹,悠哉悠哉地往回走,此时的我感觉就像是一个凯旋的将军。要是有一只牧笛,吹着回去那就更符合诗歌里描述的那个牧童了。

    往事真的如烟,小时候的记忆成了挥之不去的梦。每次回老家,信步走来总会走到那曾经是畜牧场的地方,可哪里还有畜牧场,哪里还有老牛呢?

    2022.8.3

    沪上 北风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放牛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fe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