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师言师语河南教师读书会教师之家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教材解读的第一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教材解读的第一重境界

作者: 93bd497780ed | 来源:发表于2019-04-05 18:51 被阅读117次

          语文越来越难教,语文试卷越来越不好做。今天学习关于动物的成语,明天又要考数字方面的成语,似乎找不到了语文教学的方向。还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关键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课标的要求之间的关系没有摆好的问题。所谓孙悟空七十二变,变变不离孙悟空。关键是我们要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新课改之路,究竟语文教学内容发生了那些本质性的变化呢?回顾语文教学发展的路子,从近二十多年来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讲课本,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第二个阶段是用教材教学法,每一节课都教给学生一个或更多的学习方法;第三个阶段是重感悟,典型的语言就是:“读了这句话或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悟,说一说,把你的感悟放在课文中读一读”。而课改进行了近二十年,大家最大的感觉可能就是不会教语文了,不知道怎么教才是对的。

          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还应该是紧扣课程标准。实施起来,可以分为这三种不同的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们先来看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的要求: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基本理念: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大家熟悉了这几段文字之后,我们接着来谈语文教材处理的三重境界:

            因为一个老师有什么样的教材观,将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容量,也就是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同级的老师用相同的时间,但教学质量的差别却很大。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用一句歌词来解释——我的眼中只有你——教材。

          教师到底要教什么,显而易见,是教材。因为我们每天上课,手中只有教材,即便是有教参和教案,那也是由教材派生而出的。所以我们也便会自然而然的把“教材教给学生”。对于一篇语文课文而言,我们的老师很容易会这样做:读生字,写生字,读课文,提问肢解课文捎带着处理课后作业。这样很轻松一课书就学完了。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经验吧:学校进行大型的团体活动,往往会耽误学生的课,而语文老师补课比数学老师要快。……这是典型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教材观。其实我们仅仅是把书上有的文字教给了学生,而基于教材所应派生的相关的知识点却没有教给学生,或者让学生自己通过相应的查找、询问等搜集信息的渠道来自学相关知识。我举个例子:六年级教材中有《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单元,其中有苏轼的词。我曾经问过学完这一单元一个班的学生:你还知道苏东坡的哪些词?他一脸茫然,问我:苏东坡是谁呀?大家可能会觉得这是个笑话,其实这确实是一个真实的经历。从这一课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依据文本进行拓展的能力没有在教师的课堂中得以展现。上学期,我去一所学校听课。老师上的也是古诗。下了课,我问他这一节课的设计构想,他很诚实,告诉我说:我觉得古诗太简单,没有什么好讲的。这是事实,书上就只有二十多个字,一幅画而已。但大家思考:课程标准总目标第2条提出的“人事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该怎样实现。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课任教师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还没有完全做到烂熟于胸:语文课程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预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照课标想一想,这样的课是不是显得有些单薄。比如去年一、三、五年级试卷中都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个成语中的四个字学生都学过,但是这个成语却不会写,如七上八下(一)、自告奋勇(三)、阳奉阴违(四)。这个显现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老师在处理教材时整合性还达不到,也就是以知识点为圆心,为相关知识画一个圆,而学生可以在这个空间内自由活动,活动范围根据个人能力而确定。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羊吃草一样。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人生阅历等客观差异的存在。如果我们放手把教材很直白地告诉学生,自己没有深入挖掘与理解,会影响教学内容想纵深拓展,而依靠教材去训练或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教师在处理教材、挖掘教材内容时不能过高地超越孩子们的思维水准“越位”,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造成对教学内容把握的“缺位”现象,完全放手给学生教材就仅仅是教材,而通过教材该呈现的承担完成课程目标的其他内容则无法显现。这也就是在曾经一段时间内,我们所看到的公开课、优质课给人的感觉:华而不实。就像花样运动员在冰面上溜冰一样,知识在冰面上打旋,二没有像跳水运动员那样扎入水中。说到底,第一重境界可以用这样一句诗概括: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教材解读的第一重境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dk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