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带来的场景社交新思考

作者: 庆州翻书 | 来源:发表于2015-06-12 08:33 被阅读22171次

    每一个互联网企业都有一个社交梦,所以来往失败之后阿里立刻又抛出了钉钉,在经过了几个月的测试之后,钉钉2.0正式上线并推向市场,这一次的目标是企业。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那就是阿里的社交定位从生活圈转向了工作圈,宣布着阿里正式迈入了场景社交这一新的领域。而我们仔细去分析一下目前市场上的即时通讯软件和社区应用,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那就是所有的即时通讯软件和社区应用都在转向场景社交。

    场景社交的几个代表产品:

    YY它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避开QQ的锋芒,进入了以游戏公会的行会战为中心的游戏场景之内,这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保持爆炸式的增长,并且在这个领域一直牢牢的坐着头把交椅,并且以此为中心进入了直播领域。由于游戏公会战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只能以PC客户端的形式存在,谁也不可能戴着手机耳机去打行会战。

    阿里旺旺:不夸张的说中国的网购人群基本上都是人手一个旺旺。正如很多网站会设置QQ为客服软件一样,使用旺旺为客服软件的小电商网站也不在少数。这是基于购物的场景。

    百度贴吧:在BAT三巨头之中,百度是被公认最没有社交基因的,普遍认为百度没有一个有价值的会员体系。百度做过电商也做过IM,最后都失败了。当我们以为故事结束了的时候,忽然发现百度贴吧爆发了惊人的力量,百度紧抓这一时机,将百度贴吧的手机APP进行了彻底的IM化。

    通过好友列表的功能,让原来互相独立于一个个贴吧的好友整合到了一个列表当中。百度在网页端的个人中心页面无比混乱,但是这个败笔在APP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是百度在社区这个场景下尝试,而且这个场景本身带有很强的社交属性。

    陌陌:除了陌生人社交这个引爆点之外,陌陌最初还是和其他社交应用一样,走得是腾讯即时通讯+社交动态的模式,无非是把QQ空间或者朋友圈换了个名字叫留言板。然而通过陌生人这个场景快速成长的同时,陌陌深刻的感觉得到危机的存在,所以不断的推出各种基于兴趣为中心的社区产品,最终和百度一样走进了社区这个场景之内。

    节操精选:节操精选最早的时候仅仅是个供大家娱乐内容平台,每天推发着各种无节操的段子供大家戏耍,用户和用户之间是割裂的,但是随着一次次的改变,节操精选越来越有社交的属性了,最近的一次改版,节操精选也有了一个很清晰的好友列表和操友圈了。这是基于兴趣这个场景建立起来的社交。

    钉钉:阿里的社交野心天下皆知,单是阿里系的社交产品就有阿里旺旺、旺信、来往、钉钉等,更不要说阿里还投资了陌陌和微博。钉钉是基于工作场景为中心展开的社交应用,主要的目的是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生活圈社交的本质是用户关系

    目前所有的即时通讯基本上模仿的都是QQ、微信和陌陌,要么是基于熟人的要么是基于陌生人的。陌陌其实从一开始就是场景社交,最初是陌生人这个场景,现在向社区这个场景转型。生活圈社交没有固定的场景,基本上都围绕在即时通讯和生活动态这两大块当中。即时通讯就是好友信息列表,生活动态上面,QQ是空间,微信是朋友圈,陌陌则是留言板。

    基本上社交市场上所有的跟进者,走的都是即时通讯+生活动态这种模式。虽然目前很多社交应用都推出了各种眼花缭乱的所有特色功能,但是当热闹过后,社交应用最终还是得回归到用户关系上。

    这些社交应用没能打败QQ和微信的原因,除了人际关系的迁移成本高昂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无法产生足够多的优秀内容让我们留在上面。

    而场景社交具体来说又分成两个部分:工具类和兴趣类

    一个是以钉钉和YY为代表的工具类场景,它们出现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去优化一个我们已知的场景,让我们可以高效的在这个场景中生活。比如钉钉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YY帮助我们更方便的去组织公会活动。

    这个场景下的社交应用,生活动态这个功能是完全不重要甚至是不需要的,因为加入生活动态这个功能反而会降低我们的效率,这与工具式场景社交的初衷是背离的。我们不可能一边处理工作一边刷朋友圈。

    另一个是以陌陌、贴吧和节操精选等为代表的兴趣型场景,也就是社区场景社交。过去生活圈社交的内容是混乱、无序的。

    而以兴趣为场景的社交则完全改变了这个状态,所有的内容全都通过贴吧、小组或者兴趣标签等方法进行了归类,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观看,免去了过去我们在一堆乱麻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方法。

    媒体属性向社交属性的转变

    传统互联网是在资源匮乏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用户渴望看到更多的内容,但网站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等的,用户处于弱势地位。于是网站提供什么内容,用户就看什么内容。这是一种基于媒体属性建立起来的中心化网络,用户之间也相互分割。

    在这样的一种行业背景下,不生产任何内容的QQ迅速崛起,将所有的用户信息都集中到了自己的旗下,在所有的互联网企业忙着生产内容的时候,QQ花了大量的心思去建立一个统一的会员体系,让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建立连接,最终成为市场巨头。

    我们如果仔细去分析一下会发现,在众多互联网会员体系当中,能够产生实际经济价值的只有QQ和游戏的会员,其他产品虽然号称拥有多少会员,但是却无法产生经济价值,或者说产生的经济价值极其有限。

    如果说PC互联网时代由于网页与客户端的分离,造成了企业无法建立一个基于网页的强会员体系,那么这一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则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APP生态下网页和客户端被完全统一。

    未来的产品设计应该是基于场景的,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去中心化设计,所有的产品设计都要从媒体属性向社交属性去转变,站内信这一PC时代的功能将以即时信息的方式重新被设计出现。在给用户使用的产品中,平台将以用户的形式出现,与其他用户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而不再需要在用户个人中心中单独出现一个站内信功能。

    场景社交带来的变化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产品设计理念的变化,将从过去以内容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转变为以社交为属性的设计思想,加强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联互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微信给京东的入口,或者陌陌自己黄页的入口。当然这些产品是以社交为主的,所以其他信息有被折叠,如果是其他细分行业的APP设计根据实际情况会有不同。

    第二、社交将成为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过去的互联网基础是内容,而场景社交下的移动互联网是以社交为基础,所有的一切都在是社交这一层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的。

    这看似简单的两个变化,实际上是对整个生态的重建,标志着整个移动互联网真正的走向去中心化。平台将与用户处在平等的地位之上,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而以此为中心也必将催生即有商业模式的升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913895b99310:人与人透明了
      • Jodoo:@艾瑞克自留地 那倒也是。
      • 庆州翻书:@Jodoo 不会啊,腾讯靠这种强关系主要发力增值服务和游戏,占了他们总营收的一半呢,
      • Jodoo:@艾瑞克自留地 我同意你的说法,无论 QQ 还是微信都是一种基于强关系建立起来的联系,这也是它们的优势所在。但是这种强关系本身给我们(用户)带来的利益和价值似乎非常有限,并没有真正地发挥网络的优势和潜力。你对此怎么看呢?呵呵
      • 庆州翻书:@Jodoo QQ和微信其实从来都不是做社交的,他们做的是生活圈,类似于基础工程,很难再有一款社交应用能够做生生活圈应用了。
      • Jodoo:@艾瑞克自留地 谢谢推荐!
      • Jodoo:@艾瑞克自留地 谢谢你的回复。总感觉弱关系实际上更为重要,但现实中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商业成功的角度),当然,专业化的社区除外。
      • 庆州翻书:@Jodoo 吴声老师马上有一本书要出版,叫场景革命,你有兴趣可以看看,观点类似
      • 庆州翻书:@Jodoo 场景社交确实是弱关系社交,社交是为场景服务的。YY是基于游戏的场景,旺旺是基于电商的场景,贴吧是基于社区的场景,钉钉是基于办公的场景,你问的其实文章里都有回答的。 :smile:
      • Jodoo:@艾瑞克自留地 有几个问题请教:

        1. 你如何理解场景社交,换言之,什么是场景社交?
        2. 按照你文中的意思,似乎场景社交类似于弱关系社交,对吗?
        2. 为什么说“未来的产品设计应该是基于场景”?具体理由是什么?
      • 庆州翻书:@子凌 你们的鼓励将是我的动力, :smile:
      • 子凌:@艾瑞克自留地 好的文章要鼓励,这样才能看到作者源源不断的输出内容啊,哈哈
      • 庆州翻书: @vegan 还需要去摸索,建立场景下的生态,以场景为中心的边际拓展
      • 含笑:@O__O 想了想场景社交适用于什么情况呢:比如我与XX同用一个工具或者同处一种场景、一种状态,我们彼此没有更深的交集与了解,没有对方的QQ、微信、电话,临时性的在同一场景下产生交流的愿望,这种交流是短瞬性的,因此就产生了工具内交流、或者应用内交流的需求,这时以会员或者用户账号为中心,在工具或者应用平台上展开对话,具有临时性、瞬时性的特点。

        而当双方有了更深层次交流的意愿,大家会交换QQ,微信或者电话等共有的联系方式,进行深层次交流。转入第二阶段深交流后,就很有可能去场景化了,因为大家没必要在两种沟通工具上来回切换,除非企业化应用硬性屏蔽,QQ,微信等平台的工具、应用与方便性是临时性对话场景不具备的。

        但是,个认认为场景社交面临的最大问题或者不可持续性在于:第一阶段的临时性搭讪持续时间短,很难产生附加性的由社交衍生出的增值服务(就是交钱的了),而更多的交流与粘性转向了覆盖面广的普及性交流平台,也就是QQ这样的。

        @艾瑞克自留地 就如简书一样,看到好文章,会有临时评论,或者非公开性语言通过简信交流,但有了深层次接触愿望后,更多的深层次接触肯定会转向普及性社交平台,这就是大家都在简书上附上自己的微信号或者QQ号的原因。另外,我在淘宝上买东西也不会用旺旺,也不装那个东西,因为使用频率低,更多选择QQ,而店铺都会有QQ号。
      • 庆州翻书: @O__O 是的,
      • LostAbaddon:@艾瑞克自留地 嗯,其实完成需求是一个App或者服务诞生和存在的首要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交本身恐怕从来都不会成为核心,而都是为核心服务的附庸,所以场景才会这么重要吧。
      • 庆州翻书:@O__O @O__O 其实社交一直被误读了,我们一直以为的社交圈其实不是社交,而是生活圈,是一项基础服务。我们习惯上谈的线下的社交圈,更多的指的其实是工作和兴趣娱乐为主的正式场合,这些其实都是工具属性的社交。“正式的社交场合”这句传统语言很说明问题。我们不会把自己家人,亲人,朋友之间的交往称之为社交场合。一切的社交其实都是场景化工具化的,社交只是为了场景而服务。
      • LostAbaddon:@vegan 个人其实一直觉得,工具更讲究场景,社交反而可能更讲究在意去场景。

        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需求,而满足需求是工具的特性和目标。
        但社交不同,社交本身存在的意义是粘合人力资源,在垂直社区这个范畴里粘合人力资源也是以工具的实现为核心目标,社交在这里的主要体现还是粘合人力资源这一点,从而不是垂直社区的核心,而是为了垂直社区可以成为社区而为的附庸。
        因此,粘合人力资源本身的天性自然要求了社交应该尽可能打破所有边界,除非社交本身不是核心。因此,以社交为核心的话,应该是去场景化的吧。
      • 含笑:嗯,场景是垂直,只是凡对话要有共同语言,如同国际语言用英语,社交也需要老中少有一个大家都用的共同工具,工具也只有最大化覆盖,才能沟通无障碍。一直琢磨社交如果只是场景,不知道能否持续。是否最终的场景对话还是会转入普及化的社交工具QQ、微信等。

      本文标题:钉钉带来的场景社交新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ymjq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