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写完《吕不韦列传》,叹曰:
孔子之所谓 “闻” 者,其吕子乎?
一、“达” 与 “闻”
孔子在《论语 –颜渊第二十章》有这样一段话: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子曰:“何哉,而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汉初,孔子的言论已经成为当时正统社会的道德圭臬。“士”是春秋以后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的阶级,用一个现代人的俗语,可以说是“当官的”,只是那个时代当官不止是为国家政府当官,也可以是为一个贵族的家庭当官,所以有“在邦”与“在家”之分(古之所谓“国”,是指诸侯之私产而言,包括其住所与土地,与大夫之“家”同。古之“邦”近于今人所谓“国”,汉初因讳刘邦之名,“邦”改成“国”)。
子张是孔子后期的得意门生之一,少孔子四十八岁。他问孔子当官的怎样才算有成就(“达”),在孔子的反问下,子张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一个当官的,无论是当政府官员,或是贵族家臣,所到之处,若都能享有盛誉,那么可以算是成功了。孔子的回答是:那只是名誉而已,不是成就。接着,孔子耐心地向他的学生解释道:一个人的成就,是从里到外的,他首先应该内主真诚,不事矫饰,并且善于观察自己的周围环境,柔顺谦卑,做到“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这样他自然能“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不难看出,孔子眼里的士之所达,必自内而外,达于仁道。接着,他又解释:那些追求名誉的人,往往表面上看上去颇有些道德品行,但实际之所作所为往往与道德相悖而驰,所以他们也只能徒有其名而已,无可与言达。
司马迁喟叹吕不韦时,引用了孔子的言论,褒贬之意彰矣。为什么吕不韦在司马迁的眼里只“闻”而非“达”?
二、吕不韦 : 出色的商业投机者
吕不韦本是赵国有名的生意人。当时的生意人很简单,就是买进卖出,即英文里的 trader,所以司马迁说他以“贩贱卖贵”而“家累千金”。那个年代的买卖,产品很简单,无非粮谷盐铁而已。买进卖出,看似简单,但发大财的也寥寥无几,因为需要生意人的嗅觉,洞察时机,坚决果断。司马迁在《货值列传》里以一句话总结了生意人的成功秘诀:“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今天炒股、炒房大军如果能遵循之个秘诀,一定个个腰缠万贯,然而,国父曾叹:知易行难……
要知道,当时的社会有四个阶层,所谓的“士、农、工、商”,生意人的地位是最低的。一个生意人,即使腰缠万贯,在当时的社会价值体系里,仍然是个被人瞧不起的生意人,惟有跻身到“士”,才算到了顶层。
吕不韦是个聪明人,以一个生意人特有的锐利眼光,分析了当时秦国的政治局势:
秦昭王末年,继位的大儿子死了,立二儿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虽然有二十多个儿子,而他所宠爱的华阳夫人却没能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华阳夫人立为正夫人之后,谁当太子成了一个很多人议论的问题。此时,安国君的二十多个儿子中,有一个排行当中的庶子,名为异人,正好被秦国派到赵国当人质(当时,诸侯的公子被派到其他国家当人质是司空见惯的事。所谓人质,就是以他的人身为某个国与国之间的协议作担保),而赵国对这个秦国派来的人质礼遇多有不周,使他郁郁不乐。吕不韦以他生意人的敏锐,断言:“此奇货可居”,用句现代人的俗话,即:“这是个极好的赚钱机会!” 无疑,他将这位秦国公子视为“货”,以图巨利。
因此,他毫无犹豫,倾家荡产,将赌注投到这个秦公子的身上。他把家产变卖后,做了两件事:
(一)让秦公子在赵国广交朋友,使他在诸侯国中慢慢享有声誉。
(二)购买大量的奇珍至宝,亲自带往秦国,通过关系,送给华阳夫人(今人所谓行贿)。因此,他有机会当面见到这位从楚国嫁过来而且充满魅力的华阳夫人,并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夫人,您知道,今天太子确实很宠爱夫人,可是常言道: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驰;恕我直言,您应该早一点做好准备,在太子的众多儿子中过继一个当您的儿子,这样,太子过世后,您的过继之子便可以继嗣为王,您到那时就是王后,贵不可及……寄身于赵国的公子异人是个难得的孝贤之才,夫人若能将他过继为您的嫡子,您就后顾无忧了。”
这番话说到了华阳夫人的痛处。因此,华阳夫人有幸于太子时(即轮到她与太子同床时),便说了异人很多好话,说他广交好友,为人贤孝,往来秦赵之间的人无不称赞这位流浪他乡的公子。最后,华阳夫人拿出了女人征服男人最有效的秘密武器:眼泪,一面紧紧拥抱着太子安国君,一面涕泣满面地对他说:“妾幸得充后宫,不幸无子,愿得子楚(华阳夫人是楚国人,异人过继给她后改名为子楚)立以为嫡嗣,以讬妾身。” 安国君是个正常的男人,无法拒绝一个声泪俱下的娇艳美女的请求。
从此,子楚虽然仍身寄赵国,却已经名扬四海,继承王位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吕不韦回到赵国后,踌躇满志,每日与子楚几乎形影不离,甚至忍痛将家里美丽绝伦的女姬献给子楚。至此,吕不韦的投资已经完成,开花结果,指日可待。任何投资,只有理性的判断与执行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运气。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可以说是吕不韦的运气,促使他精密规划的投资得以顺利地开花结果:
- 秦昭王五十年,秦重兵围攻赵,赵欲杀子楚。吕不韦花钱买通了看守人,让子楚逃回秦国。
- 六年后,昭王薨。安国君立为王,是为秦孝王,华阳夫人自然当上了王后,子楚被封为太子,赵国为了讨好日益强大的秦国,将子楚的妻子和儿子嬴政送回秦国:一切都在吕不韦的盘算之中……
- 吕不韦所没有预料到的是:秦孝王居然继位后一年就归天了。他偷偷地笑:天助我也!
子楚顺利地继位了,是为秦襄王,华阳王后成了华阳太后,虽然此时她的青春美貌已经开始衰竭,但身为太后,自然贵不可及。襄王继位后便任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吕不韦从一个邯郸买卖人,不到十年的功夫,一跃而成为秦国的丞相,社会地位从原来被人瞧不起的商人,骤升为万户侯。他第一次身着朝服,在侍卫队的簇拥下,走上秦王宫的台阶的时候,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更让他喜出望外的是,秦襄王即位不到三年也死了,他的儿子政才十三岁,继位了。吕不韦成了他的干爹,替这个乳臭未干的国王操纵秦国的政权。此时的吕不韦,他集权、势、富、贵于一身,那些面对强秦的霸势而胆颤心寒的诸侯,提起吕相国,无不敬畏投地,有如雏雉于饿狼:这是连吕不韦自己也没有料到的。
三、艳门丧魂
吕不韦与所有的正常男人一样:喜欢美丽的女性,特别是能歌善舞的。早在他还是邯郸商人的时候,家里就养了很多邯郸美女,他将其中舞跳得最好、也是最美丽的赵姬献给了安国君。安国君变成秦襄王的同时,这个赵姬也登上了王后这个宝座。只是,不到三年,秦襄王就死了,留下这个如花似玉的王后,两三年王宫的高贵的生活,在她本来就艳丽的身上添加了一股高贵的气质,使她更加独具魅力。她的儿子嬴政继位时还是个小孩……
此时,吕不韦见到这个艳丽而高贵的王太后,十几年前,当他尚未将她献给子楚时,将她搂在怀里时的激情荡漾的情景,仿佛昨日一梦…… 两人再坠情海,不可自拔。所以,史书有载:
“秦王年少,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
秦王很快长大了,聪敏过人。他发现他的干爹与他妈妈的关系不正常。吕不韦害怕了,他能够周密的安排他的买卖、投资,却不知如何处理他与太后之间的缕缕不断的情丝。他想找个替身,所以物色了相貌俊秀的嫪毐,让他假装成阉人,接近秦太后。一个如花似玉的年轻太后,在孤独的深夜,哪能经得起这样的诱惑!很快,太后和嫪毐就如胶似漆,并偷偷地生下两个儿子。秦王并非完全不知晓,但是他羽翼未丰,也左右为难,无法处置,因为牵涉到他亲妈妈。嫪毐借助于他与太后的特殊关系,权力日益增大,养了几千个家僮。他与太后的床笫艳事再也无法掩盖了,王宫内外已经议论纷纷。嫪毐也害怕了,他便与太后商量,设法除掉秦王(爱情让太后彻底失去理智,连他的儿子,她都能同意谋杀!),让他的儿子继位– 这是唯一的两全之路:既可以自保,又可以继续陶醉于柔情之乡。
秦王岂是等闲之辈!他当机立断,派兵将嫪毐和他的两个儿子杀了。此时,吕不韦家里的门客也已数千,危及王室,秦王一不做二不休,以涉及嫪毐谋反之罪,下令先将吕不韦流放到边远的四川。此时,吕不韦感到大势不妙,只好对天长叹后,饮鸩自尽。
四、司马迁为何兴叹?
在司马迁的眼里,吕不韦虽然曾经贵为相国,富比陶朱,但是他的人格道德并不高尚,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出于一己之利,而且一旦得势,便盛势凌人,忘乎所以,几乎为所欲为。用通俗的语言说,吕不韦当官只是他寻求个人财富的渠道而已,并没有抱着任何治理国家的远大理想。这与孔子的“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不啻天壤之别!因此,司马迁不无惋惜地叹曰:孔子之所谓“闻”者,其吕子乎?
看看我们的周围,不义而“闻”的官人很多, “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建议他们读一读这一段历史,或许可以避免晚节不保。
五、嬴政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吗?
世传嬴政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司马迁这样写道: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
大期,古人有两种解释。《史记》集解注:期,十二月也。如是,则赵姬怀孕十二个月后生嬴政。现代的医学临床经验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正常的妊娠期是九到九个半月,超过十个月的妊娠期的产妇,在那个华佗尚未出生的年代,产后一定没有生存的可能。如果赵姬确是嫁给子楚十二个月后生出政,那么政无疑是子楚的儿子。“大期”的另一种解释出于《左传》僖公十七年对“孕过期”的注疏云: “十月而产,妇人大期”。则大期乃十月之期。即便赵姬从子楚后十月而产,也应该属于正常的妊娠期,吕不韦如何在将她献给子楚时就知道她“有身”?
司马迁为什么会传载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
其实,战国后的史书里,传嬴政是吕不韦私生子的不止《史记》。《战国策》,《汉书》等都有类似的传说。当时的人很容易相信伟大的人物在母亲的怀里的时间能超出常人好几个月,否则他们怎么会是伟人呢?清朝的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里引用了王世贞的一段分析:
“毋亦不韦故为之说而泻之,秦皇始知其为真父,常保富贵耶?抑其客之感恩者,故为是以詈秦皇,而六国之亡人侈张其事,欲使天下之人为秦先六国亡也。”
他怀疑可能是吕不韦故意泄露密情,让秦王知道他才是秦王的生父,从而得到秦王的庇护,永保富贵;另一可能是因为天下人对秦皇以强兵灭六国皆怀恨在心,故意诋毁他,骂他是杂种,因而传遍各地,希望秦朝早日灭亡,以至被载录到史书里。这种说法似乎更符合逻辑。
网友评论